楊 赟(貴州省桐梓縣蟠龍高級中學563200)
“情景—問題”教學法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楊 赟(貴州省桐梓縣蟠龍高級中學563200)
“情景—問題”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把課本的知識點轉化為一系列的問題,用問題來組織教學,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對教學概念和知識的認識,從而養(yǎng)成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并加深對知識的產生、發(fā)展過程以及知識結構和運用規(guī)律的理解的一種教學方法。
“情景—問題”教學法是情景教學與問題教學的融合。如何處理好情景問題的關系是“情景—問題”教學法的關鍵所在。
首先要搞清楚誰主誰次。在情景問題教學法中,情景是導入,是渲染,是激趣,是引入問題的關鍵所在,但是問題才是核心,才是重點,因為在“情景—問題”教學法中,教學的內容是通過問題的方式呈現(xiàn)出來的,所以情景與問題的關系是一主一輔的關系。其次,情景與問題的關系又是血與肉關系。如果問題缺少情景的輔助,問題就像只有假山而沒有水,顯得干癟無力,問題教學必須有情景的導入,情景的渲染,情景的激趣。情景與問題還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關系,因為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都必須伴隨著情景的導入?!扒榫啊獑栴}”的核心是讓學生自主學習。學生要自主學習,首先是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這就是情景的功效,但是學什么,怎么學,又必須要問題來支撐。
(一)語言描述情景
語言有時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可以讓你熱血沸騰,也可以讓你黯然神傷。這中間的奧妙就在于你如何去組合語言,如詩一樣的語言,敘事的語言,排比的句式。比喻的句式常常都能夠使你描述的對象活靈活現(xiàn),鮮活生動。由此激趣,由此導入問題,學生自然學起來輕松自如。比如,在學習《再別康橋》時,我們可以這樣來導入:“離別是什么?離別是一杯濃烈的酒,離別是一聲再見中的苦澀,離別是頻頻回頭的不舍,誰不知道劉備送徐庶的故事呢?誰不知道汪倫送別李白的故事呢?這些都是人與人的離別,但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卻是人與物的道別,詩人與康橋的道別。讓我們走進詩人,走進《再別康橋》,看看作者是如何與康橋道別的?!边@樣的導入,學生一下子就對詩文感興趣了。
(二)生活展現(xiàn)情景
生活展現(xiàn)情景就是通過生活的體驗來展現(xiàn)課文中的情景。再如離別,學生或多或少都經歷過離別的場景。雖然,很多學生沒有經歷過那種刻骨銘心的生離死別場景,但是,這種千百年來不變的離愁別緒之感,學生是可以體會得到的。如荊軻的易水離別,白居易的潯陽江頭送別,柳永的長亭送別……這些都可以通過學生的生活體驗去展現(xiàn)情景,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三)音樂渲染情景
音樂是抽象的藝術,是唯美的藝術。我們在教學中,通過播放學生耳熟能詳?shù)囊恍└枨鷣韺雴栴}或者升華對問題的理解是一條有效教學的路徑,不但有效,甚至高效。特別是哪些古詩詞,很多都可以配以音樂,讓學生在靜靜聽音樂中,體會詩歌的意境與情感;讓學生在靜靜聽音樂中,對教師提出的問題愿意思考和回答。
(四)畫面再現(xiàn)情景
圖畫再現(xiàn)情景,顧名思義就是通過畫面重現(xiàn)課文中的情景。畫面是最直觀的視覺感受。學生通過畫面的重現(xiàn)去體會課文中的“此情此景”,這樣,學生身臨其境,對那些久遠的作品產生共鳴,那么,學習課文還有什么困難呢?例如,在教學《漢家寨》時,學生對漢家寨的粗獷、蒼涼、孤獨無援是無法用生活經驗去體會的。這時,我們就可以展現(xiàn)一組漢家寨的畫面。學生在欣賞畫面的同時體會了漢家寨的粗獷、蒼涼與孤獨無援。
(一)問題的宏觀性
“情景—問題”教學法設置情景的效果與問題的提出有直接的關系。但是,如果問題設置不好,那就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如何設置問題呢?我們不要設置零碎的問題,設置的問題要有宏觀性,整體性。這樣,學生能一下子把握住文本的要害,直奔課文的精髓,從而走進文本的縱深處。
(二)問題的分布性
所謂問題的分布性就是我們提出的問題要從多方面考慮,不能只考慮一個方面。比如,詩歌的閱讀教學就要從詩歌的內容、情感和藝術形式等方面設置問題。又如,小說的教學,不能只設置賞析人物形象問題,還需要有小說的情節(jié)、主題等等多方面的問題的設置。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學才能落到實處,才能使學生全面解析文本。
(三)問題的針對性
問題教學法的關鍵就是問題的有效性。要想做到有效,需要問題有針對性。第一,教師需要解讀課程標準,明確本冊書要求完成些什么內容。其次,教師需要解讀本單元的單元提示,明白本單元要求提升學生的什么能力。最后,教師需要看看課后的練習,明確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些什么東西。只有針對性強的問題,才是對本文有效的問題。
(四)問題的層次性
問題的層次性,就是我們在提出問題時應該遵循一定的認知規(guī)律,即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等。我們提出的問題,不能一開始就給學生當頭一棒,讓他們摸不著頭腦,要做到層次分明,就像畫一幅畫,有遠山,也有近景,即使是人物畫,同樣要有層次感,只有這樣,才有立體感。例如,在小說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先針對小說的情節(jié)內容設置一個問題,然后針對小說的人物形象設置問題,接著是小說的主題、藝術特色等等。這樣充分體現(xiàn)了層次分明、由易到難。又如,詩歌教學,教師應先讓學生學習詩歌的內容,然后了解詩歌的情感、藝術手法等等。
(五)問題的準確性
準確,顧名思義就是精準,確切。我們的提問,不能模棱兩可,不能含糊不清,不能像文學語言一樣含蓄。我們需要準確的語言,科學的語言,讓學生一看到問題就知道你的意圖,絕對不能“猶抱琵琶半遮面”。
(六)問題的新穎性
小說中賞析人物形象通常從直接描寫(如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外貌描寫、心理描寫、神態(tài)描寫等)、間接描寫來完成的,但是,這種賞析人物的方法會落入俗套,沒有新意,學生的興趣也不大。如果我們換一種提問的方式,如《林黛玉進賈府》一文,我們設計這樣一個問題:“文中,作者對兩個似乎尋常的字情有獨鐘,反復使用,很能表現(xiàn)人物特點,你能找出來嗎?”學生會在一陣驚愕、沉默之后,饒有興趣的注意到“忙”與“笑”,然后圍繞這兩字,尋找哪些人在“忙”,哪些人在“笑”,為何“忙”,為何“笑”。這樣來分析人物形象,效果自然與常規(guī)的分析方式大不一樣。
“情景—問題”教學法是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有力武器,但是在推進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一些問題。有的教師認為只要問題已提出,教學就完成了。殊不知,對問題的處理和問題的預設同等重要。這就要求我們教師的基本功要過硬。因為預設的問題與課堂生成的問題不一定一致,如果教師沒有過硬的基本功,處理起來就不知所措,就會犯一些知識性的錯誤。此外,教師如何引導問題與學生如何學習問題同樣重要。教師就像一個導演,劇本的好壞與導演有直接關系。當然,演員的表演同樣重要。所以,學生的學習我們教師同樣要督促。教師還有要給學生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在自由的課堂中升華自己的靈魂,形成自己的能力,即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做到收放自如。
(責編 張翼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