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摘要】 題組練習是數學課堂教學中經常采用的一種練習形式,它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 依據教材開發(fā)的題組練習,意在通過對比,溝通知識間的縱橫聯系,培養(yǎng)學生比較、分析、概括、探索等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考能力. 針對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知識經驗,對題組練習進行有效利用開發(fā),有利于學生自我建構數學知識,有利于培養(yǎng)低年級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 低年級;題組練習
新課a程理念認為,小學數學練習是為了重建與提升小學數學課程的意義. 題組練習是教師從整體出發(fā),按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把幾道習題編成題組,學生通過比較進行練習. 通過練習,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激發(fā)學習數學的興趣,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數學教學質量.
一、趣題導入,以舊促新
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在教學初始的復習遷移環(huán)節(jié),利用復習題創(chuàng)設情景導入本課教學目標,起到陳設鋪墊、激情引趣的作用,并形成新舊知識的縱向聯系,以達到“以舊促新”的目的. 如在教學二年級“求剩余多少”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時,以“小猴吃桃”的故事導入:“一共摘了48個桃,還剩多少個?”如此呈現,學生興趣很高,但是很快發(fā)現缺少條件,明確要補充“吃了*只”的條件,可用一步就能解決. 有的學生通過預習,能補充“吃了3天,每天吃9個. ”和“第一天吃了9個,第二天吃了12個. ”的條件,學生經歷題組中3個問題的解決過程,通過分析、比較,能初步理解新知(兩步計算)與舊知(一步計算問題)的聯系與區(qū)別,比較兩種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同時要求“已經吃了的桃子數”,前者用乘,后者用加,而且后一題還有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隨著教學的深入,學生對這類數學問題的理解也更充分,在辨析中逐漸明晰此類題型的解題方法和解題思路. 于是,在小結時又有學生補充說明“少掉的桃子”可以是送給朋友的,如:送給王老師和46個小朋友,也可以得到一個連減或先加再減的算式,又有學生補充先乘再減兩步計算問題:“平均分給小兔、小熊和小狗3個好朋友,每人9個桃. ”課堂氣氛異?;钴S,不斷迸發(fā)出智慧的火花.
可見,在設計習題時,把作業(yè)的題型、格式推陳出新,能喚起學生的新奇感,設計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戰(zhàn)性的習題,能使學生一看到練習就躍躍欲試,在愉快的情境中參與學習過程,探求、內化新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在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利用導學題目,通過教師的提示、啟發(fā),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在掌握新知識的同時,不僅達到知識的遷移,更是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和學習能力的提高.
二、拓展變式,融會貫通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科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學科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新知教學的練習鞏固環(huán)節(jié),通過補充拓展的同類題目進行變式練習,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解題過程,對這方面的知識和問題的解決能融會貫通. 如關于“倍的實際問題”的練習中有這樣一題:先出示圖文結合的3個條件:“排球15個,籃球的個數是排球的2倍,足球的個數比排球的2倍多4個. ”學生馬上就能求出另外兩種球的個數. 隨即教師補充了兩個條件:羊角球的個數比排球的2倍少3個,羽毛球的個數比排球的3倍少4個,請學生試著不計算給這些球排排隊. 學生對5種球數量的比較基本沒有多大問題,對于一樣是2倍的就比較后面的多還是少,而對于3倍的,學生都認為在這題中肯定是最多的,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質疑,完善對此類題的理解,明確不單單是關注“倍”前面的數,同時弄清后面的多、少幾的數引起該球的數量變化. 學生中馬上有人舉出了相應的反例,提醒大家做題過程中,分析問題一定要細致,關注數據的大小.
針對低年級學生特點,正視他們在已有知識經驗和學習動機等方面的差別,設計融科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練習題,突出練習的層次性,從模仿性的基礎練習到提高性的變式練習,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練習,逐層遞進. 同時不拘泥于書本,對具有創(chuàng)新思想見解的學生,予以鼓勵,并在解題方法上給予一定的指導,照顧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體會成功的機會,使學生始終保持高昂的學習熱情.
三、點撥釋疑,迸發(fā)創(chuàng)造
數學練習應該是數學課程動態(tài)的生長性的延伸,是對數學課程意義的重建與提升的創(chuàng)造過程. 對數學習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學生從低年級開始就學會自我建構數學知識,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生活過程.
在新知識的鞏固提高階段,利用深化題目,通過點撥釋疑,充分挖掘學生的創(chuàng)新潛能,培養(yǎng)創(chuàng)造能力. 再以上述題組為例,學生通過交流思考舉出了相應的反例:“乒乓球的個數比排球的3倍少15個(乒乓球的個數就相當于是排球的2倍了)乒乓球的個數比排球的2倍多15個(相當于3倍那么多)”還有學生質疑:“乒乓球的個數比排球的2倍多14個或者是乒乓球的個數比排球的3倍少1個”呢?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乒乓球個數和排球個數15的關系(指著2倍多14個和3倍少1個),學生很快發(fā)現其實這兩句話中的乒乓球的個數是相同的,真驚嘆于孩子們的創(chuàng)造力!
總之,在題組設計中,要結合教材內容,以生為本,從低年級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開放性的素材,題組設計要突出引導性、靈活性和思考性,讓學生在數學題組練習中既能掌握知識又能發(fā)展思維能力,更能對數學學習產生積極的良好情感,讓低年級數學課堂綻放別樣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