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探討高職生的寬恕心理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本研究使用《Hearland寬恕量表》和《生命意義感量表》對某高職院校的學生進行測查。結果發(fā)現,高職生寬恕心理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密切,寬恕水平的高低對生命意義感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提高高職生的寬恕水平有助于提升生命意義感。
關鍵詞:高職生;寬恕心理;生命意義感
生命意義感即個人對生命意義與目的的直覺感受。當前大學生許多心理問題的產生甚至自殺行為的出現,與個體生命意義感的缺失有關。生命意義感的確立關系到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各方面,影響著他們的健康成長、人格完善、良好適應社會的能力和自身價值的實現。目前大學生生命意義感水平的高低與哪些因素有關,如何提高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等問題是學者們重點研究的問題。而寬恕心理作為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內容,在20世紀后期逐漸受到學者們的關注。寬恕指的是被冒犯者對冒犯者由消極的認知、情緒及行為轉化為積極的認知、情緒和行為的過程。根據寬恕對象的不同,分為寬恕自己和寬恕他人。其中,當自己面對過去的失誤時,態(tài)度由憎惡變成接納,稱為寬恕自己;當個體遭遇他人的冒犯行為后,態(tài)度由仇視轉為一種友善的方式對待侵犯者則稱為寬恕他人。目前對于寬恕的研究集中在影響因素和作用機制上,研究發(fā)現,人格、移情、沉思、父母養(yǎng)育方式等都是影響寬恕的因素,而寬恕對心理健康、幸福感等有影響,并可作為提升主觀幸福感的有效手段。至于寬恕心理與生命意義感之間的關系,尚未有學者進行研究。本研究擬采用相關分析法探討高職生寬恕心理和生命意義感之間是否存在顯著相關,運用多元回歸分析探討高職生寬恕心理能否預測他們的生命意義感,探索提升高職生生命意義感的多元化途徑。
一、研究對象和工具
(一)研究對象
本次調查采用團體施測的方法,抽取長三角某高職院校的22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其中男生109人,女生111人。共得到有效問卷199份,回收率90.45%。
(二)研究工具
《生命意義感量表》(The Purpose in Life Test,簡稱PIL)。Crumbaugh(1964)根據弗蘭克爾意義治療學說的理念而編,臺灣宋秋蓉(1992)對量表進行修訂。修訂后的量表共20題,以Likert式七點量表評定作答方式,反應以7級計分(1~7),包括生命的熱忱度、生活目標、自主感、積極性、未來期許五個維度(即五個因子),總分由20分(低意義感)至140分(高意義感)。112分以上者有明確的生活目標與意義;112分到92分之間者對生命意義與目標不確定;92分以下者具有低標準的生命意義。分數越高,表示生活目標越清楚,即生命意義感越高。在信度方面,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47,為評量生命意義感的有效工具,廣為相關研究者所采用。
《Hearland寬恕量表》,由Hearland編制,主要用來測量被試寬恕他人和寬恕自己的傾向(如“我對那些曾經傷害過我的人始終心懷怨恨”“我有一種莫名其妙的罪惡感”)。量表由24個項目組成,寬恕自己和寬恕他人分維度各包括12道題,總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7,有良好的效度。
(三)統(tǒng)計方法
數據回收后,用SPSS19.0進行輸入,整理和分析。
二、結果
(一)生命意義感總體情況
高職生生命意義感總體處于偏低水平。最高得分為133分,最低為61分,總平均分為89分,低于92分。進一步分析發(fā)現,得分在92分以下的學生占63%,說明半數以上學生的生命意義感較低;得分在92分到112分的學生占24%,沒有明確的生命意義感,生活目標模糊;得分在112分以上的學生占13%,有較強生命意義感,只占總人數很少的一部分。綜上可見,絕大部分同學處于較低生命意義感的狀態(tài)。
(二)相關分析
對高職生生命意義感與寬恕心理進行相關分析,從表1可以看出:生命意義感總分與寬恕總分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除自主感因子與寬恕因子不存在顯著相關外,其余因子間均存在顯著正相關。這說明大學生寬恕心理越強,生命意義感越強。
(三)回歸分析
從高職生生命意義感與寬恕心理的相關分析結果可以看出,它們之間存在顯著相關。為進一步了解二者間的關系,確定寬恕心理對生命意義感的預測影響,筆者以寬恕相關因子為自變量,以生命意義感為因變量作多元回歸分析(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分析結果發(fā)現,寬恕相關因子中只有一個自變量寬恕他人被選入了回歸方程,這說明“寬恕他人”與“生命意義”感有回歸關系,多元回歸系數為0.434(絕對值越大表明對模型的貢獻越大)。解釋生命意義感的18.4%,表示有18.4%的生命意義感變化可以用模型解釋。建立的回歸方程為:高職生生命意義感=46.732+0.787×寬恕他人。常數項和因子的系數都達到顯著,從容忍度和VIF的值判斷不存在共線性的問題,說明建立的回歸方程是有效的。
三、討論與分析
(一)高職生生命意義感與寬恕心理存在顯著正相關
高職生寬恕心理越強,生命意義感越強。研究發(fā)現,寬恕能夠幫助受害者從情感傷害中快速恢復,增加積極的情緒、情感和自尊,減少憤怒、悲傷、焦慮和抑郁。寬恕心理的存在能化解內心的怨恨,使人擁有更多的積極情緒和心態(tài),這是能夠感受生活和生命美好的前提。而弗蘭克爾指出,個體通過體驗生命中的美好事物、某個人或者愛情等來感受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通俗地講,讓自己有積極的能量,才能體會到充實、開心,那么個體的生命意義感水平就會自然隨之提高。
(二)寬恕心理中的寬恕他人因子對生命意義感有直接的預測作用
在1985年(Battista Almond)、1992年(宋秋蓉)以及2004年(江慧鈺)、2010年(廖莉)的研究中都發(fā)現,所有年齡層談論生命意義感的來源時,都提到了“關系”一詞,而人際關系就是這眾多關系中的一種,當然也是生命意義感的來源。關于寬恕他人,指的是對冒犯者放棄報復態(tài)度或行為,代替以諒解甚至友愛態(tài)度行為的一個內部過程,屬于一種良性人際關系。另一方面,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指出,人有歸屬和愛的需要(在人際關系中實現)。如果個體的人際關系出現問題,那么他對愛的需要以及歸屬感就得不到滿足,體驗到明顯的孤獨感和疏離感,生命的存在感、意義會受到沖擊。常以寬恕之心來處理人際沖突的個體,他們更有容忍性,對冒犯事件的嚴重性評價較低,因而他們通常都能以寬容的態(tài)度為人處事,擁有更多的與人相處的藝術,得到接納和尊重,在需要幫助時得到支持的可能性較大,最終擁有良性的人際關系。這樣,自己對歸屬感和愛的需要就會得到滿足,存在的價值就得到體現,生活充滿幸福和快樂感,當然生命意義感就越強。本研究發(fā)現,大學生的寬恕心理與生命意義感息息相關,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對大學生進行寬恕心理訓練以增強生命意義感,但這需要更多的研究者付出努力,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探索。
參考文獻:
[1]楊牡娟.大學生和高中生的生命意義感與時間管理傾向、自我價值感的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
[2]賈林祥,石春.307名大學生生命意義認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8,(5).
責編:曉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