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古詩詞作為記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在人類歷史發(fā)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梢哉f,中國的文學發(fā)展史也就是詩詞的發(fā)展史,記載著當時的社會背景,飽含作者真切的情感,是世界文學中不可多得的瑰寶。學習古詩詞,品讀詩中的情感,感受古詩詞的魅力,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豐富學生的人文內(nèi)涵,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榮譽感和歷史責任感。因此,就要從小培養(yǎng)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精髓。
一、聯(lián)系作者背景,探尋古詩情感
由于古代詩詞的創(chuàng)作年代較為久遠,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起來相對困難。因此,要想更好的理解古詩詞,必須要聯(lián)系作者的背景,無論是當時的社會背景還是個人背景,都要有所了解,才能對古詩詞有正確的認知。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充分搜集作者的信息,以便課上為學生做講解。以六年級上冊《示兒》這首詩為例,它的作者是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陸游,《示兒》作為陸游的絕筆,飽含著一位年老的詩人在彌留之際對國家最深沉的愛戀。為何說陸游愛國呢?這就要聯(lián)系當時的創(chuàng)作背景了。陸游的父親陸宰是愛國文士,陸游從小便受父親的影響,立志效忠國家,當時金國入侵南宋,作為主戰(zhàn)派的陸游,一直被以秦儈為首的投降派排擠,54歲時任官生涯終結,然而愛國的熱情始終不曾消減,寧宗嘉定二年,陸游的報國志愿終未實現(xiàn),彌留之際寫下這首詩,飽含著詩人事業(yè)未竟的遺憾,同時也希望“北定中原”的那一日,兒子能夠昭告于他,以償畢生心愿。
二、緊扣詩眼表達,把握全詩基調(diào)
詩眼是一首詩的精華所在,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蛘哒f,詩眼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是貫穿全詩的線索。例如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詩中,全詩都圍繞“憶”這個字展開,描寫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也就是說,“憶”是這首詩的詩眼。我們可以通過整首詩來分析。首先,“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一句話中包含兩個“異”字,強調(diào)出作者一個人身處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充分表達了心中那份孤獨無依的凄涼感;其次,“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則是直接道出了詩人對家鄉(xiāng)的思念之情,平日里的思鄉(xiāng)之情雖然存在,但“佳節(jié)”的來臨讓作者的思鄉(xiāng)之情爆發(fā)出來,一發(fā)不可收拾,用了“倍”字,比平時加倍的思念;最后,“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古人九月初九有登高佩戴茱萸的習慣,“少一人”好像在說自己不在,遠在故鄉(xiāng)兄弟們的遺憾,實際是反襯自身的思思鄉(xiāng),進一步點明了詩眼“憶”。只有緊抓詩眼,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才能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詩詞的魅力。
三、解讀古詩意象,走進獨特意境
古人寫詩善用意象來表達自身的情感。所謂意象,簡單而言,就是詩人心中的物象,不過是將其與詩人的主觀感受相結合,借此反映詩人所思所想。要想鑒賞詩詞,就要求教師傳授給學生一般意象的指代。如冰雪一般比喻高尚的品格,月亮代表思親,折柳表示惜別等,但有些詩詞并不是單獨的意象,而是由多種意象組成的畫面。比如柳宗元的《江雪》,以“鳥飛絕”和“人蹤滅”兩種意象為大體背景,渲染一種空曠的境界,再以“孤舟”和“獨釣”相輔,展現(xiàn)出一副絕對寂靜的畫面,在這種沉默冷清的環(huán)境中,老翁依然專心的釣魚,表現(xiàn)老翁不怕冷,清高孤傲的性格,其實也是暗指作者自己清高孤傲,不屑于他人同流合污的意愿。通過對意象的解讀,將上下文互相聯(lián)系,為學生展現(xiàn)出一幅幅生動的圖像,使學生迷醉在古詩詞的韻味中,感受不一樣的美。
四、了解創(chuàng)作技巧,合理發(fā)散思維
無論是現(xiàn)代詩還是古詩,都需要通過運用相應的寫作手法,來更多的吸引讀者或者更有效的表達自身的情感。在鑒賞古詩詞之前,學生要明確古詩詞常用的創(chuàng)作技巧,如比擬、借代、雙關、渲染、聯(lián)想、虛實結合、動靜結合、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白描、工筆等一系列的表現(xiàn)手法,只有了解這些,才能體會到不同作者的不同寫作風格,以及古詩詞中蘊含的主旨。例如,在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中,詩人多次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來展現(xiàn)香爐峰的壯觀景象,表達自己對此地的喜愛以及詩人開闊的胸襟。詩中的動詞“掛”以及數(shù)詞“三千尺”,將夸張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勾畫出廬山瀑布神秘奇幻的美感,讓學生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磅礴氣勢,賦予學生最直觀的感受。
五、融入情感誦讀,感懷古人思緒
誦讀是了解古詩詞最常用的一種方式,通過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從聽覺的感官獲得直接的情感體驗。當一首詩詞被學生反復誦讀,反復咀嚼,就會體會到其中的精華,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理解作者當時寫作的感受。在誦讀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技術上的指導,比如古詩講究“平上去入”,通過音律的起伏表現(xiàn)詩人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以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首先學生要明確這是一首送別友人的詩,字里行間充滿著對友人離去的不舍,然而由于李白生性豁達,又溢滿了瀟灑的感覺。學生在誦讀時要特別注意兩種情感的結合,既要讀出“孤帆遠影碧空盡”的離別的傷感,又要讀出“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悠遠,烘托出詩人于美景中送別友人的快意。
中國古詩詞的歷史源長,要想引導小學生在古詩詞中發(fā)現(xiàn)美,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必須要提高小學生的詩詞鑒賞能力,這也是進入古典文學所要具備的基本文學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