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平
[摘要]
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語言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為了引發(fā)學生意向、明釋教學內(nèi)容、調(diào)適教學形式、關注教學結(jié)果而設計的一種以英語問題為載體并能夠使學生做出相關的、完整的答復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策略。它不僅是一般意義上有效教學的邏輯必要條件,而且是專業(yè)視角下成功外語教學的必要邏輯前提,直接關乎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和外語學習的成效。它具有支撐和實現(xiàn)自身功能的系列標準、原則和策略,并在“后方法時代”獲得與時俱進的新發(fā)展。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師生互動;策略;新進展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2-0050-04
0引言
從教育學的普遍視角看,課堂提問是引起學生意向最便利、最有效的方略之一,早已被譽為各類教學最常用的策略和“最富影響力的教學藝術”[1],而“引起意向”又是有效教學的“四大邏輯必要條件”[2]之一。因此,“有效提問”是有效教學的必要邏輯前提,直接關乎有效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在外語教學的專業(yè)視角下,以外語語言本身為媒介語(手段)和目標語(目的)的提問和回答這一師生“互動”活動幾乎全面滲透于“外語學習的五個必需環(huán)節(jié)”[3],即真實語境的體驗、交際需要的驅(qū)動、交流互動的過程、大量接觸的積淀和積極情感的配合,而“師生互動”通常被認為是當代與傳統(tǒng)外語教學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已成為“后方法時代”(The Post-method Era)外語課堂教學研究的中心議題之一[4],美國知名的外語教學法研究專家瑞弗斯(W Rivers)甚至認為“互動”是外語課堂教學成敗的關鍵。因此,“有效提問”更是成功外語教學的必要邏輯前提,直接關乎外語學習的成效。
1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要素與標準
本研究綜合Penny Ur關于提問的含義[5]和崔允漷教授關于教學邏輯必要條件[6]的論述,認為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提問是指教師在課堂語言教學活動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為了引發(fā)學生意向、明釋教學內(nèi)容、調(diào)適教學形式、關注教學結(jié)果而設計的一種以英語問題為載體并能夠使學生做出相關的、完整的答復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管理策略。
1.1有效提問的制約因素
制約和影響有效提問的因素主要如下。(1)學生的水平。不同類型的問題對回答人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如陳述性、展示性問題往往關注的是信息和知識的再現(xiàn),而分析性、評價性問題則對學生的認知和思維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問題是否符合上述因素將直接影響提問的效果;(2)學生的好惡。滿足學生興趣和需求的問題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活動。一般而言,分析性、挑戰(zhàn)性、自身經(jīng)歷相關性問題是學生喜歡的,而事實性、猜測性、選擇性和與己無關的問題往是學生所厭惡的;(3)問題的梯度,指問題最好按照由淺到深、由具體到抽象、由聚合到發(fā)散、由是非到原因的順序排列,體現(xiàn)一定的難易梯度;(4)等待的時間,即提問和答復之間的時間間隔。A Orstein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只有一秒的等待時間下,學生無思考余地,回答質(zhì)量難以保證,當?shù)却龝r間增至三至五秒時,提問能增加學生的參與度,回答質(zhì)量也隨之上升[7];(5)教師的反饋。追求成就感是每個人天生的心理需求,因此每個學生都希望教師對自己的答案給出明確的反饋評價。合理的表揚能增加成功的自信感覺,從而激發(fā)或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保證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內(nèi)外的活動。此外,教師的反饋還要兼顧學生年齡、性別、愛好和需求。
1.2有效提問的評判標準
Penny Ur早在1996年出版的“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一書中就對有效提問教學活動的開展提出了迄今仍然具有積極意義的評判標準[5]。在當代外語教學環(huán)境下,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評判標準至少包括下述六個核心要素:(1)問題本身要清晰明了(Clarity),即問題應該讓學生立刻明白其含義和要求,并對預期答案做出清晰的判斷;(2)問題覆蓋對象廣泛(Availability),即問題能保證班中的絕大部分學生都積極參與,而不是針對某一或某些學生群體;(3)問題能激發(fā)學生興趣(Interest),即問題必須有趣味性、挑戰(zhàn)性和相關性,讓學生提神醒腦、樂于作答;(4)問題富有學習價值(Learning Value),即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其答案對學生后續(xù)學習有誘導和有幫助價值;(5)問題有正向擴展功能(Extension),即問題能夠激勵、輔助和誘導學生應用已知、發(fā)揮想象而做出深入的、擴展性的回答;(6)問題有安全反饋保障(Teacher Reaction),即問題本身能讓學生相信即使自己的答案不是很恰當、正確或完美,也不會受到老師的嘲笑或鄙視,相反,無論答案如何,都能得到一份應有的肯定和尊重。
有效提問的首要標準是得體,即因人因事、因時因地提出不同類別的問題。本文參考王篤勤[7]的分類研究,將問題按不同的標準概括為下述五類:(1)依據(jù)問題的形式分類,以Yes/No作答的是非性問題、以選擇疑問句標識的選擇性問題、以Wh-開頭的特殊要素性問題、以How/Why引出的策略性或原理性問題。四類問題的難度依次加深,前兩類屬于淺層問題,而后兩類屬較深層次的問題,要求回答者具備相應的語言和思維能力;(2)依據(jù)問題的內(nèi)容分類,用特殊疑問詞引出的信息性或事實性問題(如:When and where was the 29th Summer Olympic Games held?)、用How/Why引出的理解性問題(如:Why should we build a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用條件句引出的應用性問題(如: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the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限定條件的分析性問題(如:Who can explain why the U. S. came into a super power in such a short time?)和評價性問題(如:Was it right or wrong to…?);(3)依據(jù)答案的彈性分類,即按作答的自由度可分為封閉性/聚合性/展示性問題和開放性/發(fā)散性/參考性問題兩大類,前者屬于較淺層的信息性問題,有明確一致的相似或相同答案,后者屬于較深層的創(chuàng)造性問題,需要想象和思維,往往沒有明確固定的答案;(4)依據(jù)問題與材料的關系分類,可分為顯性材料問題、隱性材料問題和超越材料問題,三者分別屬于細節(jié)辨識性、主旨歸納性和綜合推理性問題,作答難度逐步遞增;(5)依據(jù)問題所需投入的程度分類,可分為事實性問題(如:Do you have your own methods for learning English vocabulary?)、展示性問題(如:How many courses have you chosen so far?)、觀點性問題(如:According to the author,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和交際性問題(如:Do you think why people spend so much time and money on their appearances?),前兩者所需的投入較少,后兩者則需較多的投入。
2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原則與策略
2.1有效提問的基本原則
F Peterman[8]基于其對語言課堂提問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了課堂教學活動中“有效問題”的基本特征,本文將其適當概括如下:(1)發(fā)散開放,有效問題發(fā)人深省,需要學生具有相應的認知和推理能力,并有助于學生此類能力的發(fā)展;(2)具體明了,有效問題能夠為回答者提供清晰的認知和作答信息;(3)活躍積極,有效問題能夠引發(fā)積極活躍的課堂互動活動;(4)承前啟后,有效問題能顧及學生已有的語言知識和技能,能給學生一個必要的基礎和安全平臺使其自由發(fā)揮,承前啟后;(5)促進發(fā)展,有效問題經(jīng)過師生的課堂互動加工后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認知和技能的進一步發(fā)展;(6)相互關聯(lián),有效問題有助于學生在各項知識和技能之間建立聯(lián)系。
基于對上述有效問題基本特征的分析和對A Orstein [6]關于有效提問系列原則的借鑒,本文聯(lián)系當代外語教學實際情況擬將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主要原則概括如下:(1)有效提問的“倡導性”原則在問題本身的技術層面,教師首先要提前準備五至六個關鍵問題,要將教學目標和教學反思以問題的方式表述,提問要清晰明了、要有時代性和刺激性、要適合學生能力發(fā)展水平、要與學生經(jīng)歷相關、要有邏輯序列性和難度變化性;在問題之外的非技術層面,教師要設置足夠的準備時間、要追問正確的答案、要探討不準確的答案、要兼顧主動和被動的學生、要兼顧守紀律和不守紀律的學生、要鼓勵學生之間的問答,最后還要注意提問位置的變化;(2)有效提問的“禁止性”原則:在技術層面,不要提有一半猜測機會的是/非問題、不要提不確定或不清晰的問題、不要提雙重或多重選擇性問題、不要提拖拉性問題、不要提冗長性問題、不要提盤查性問題;在非技術層面,不要先點名后發(fā)問、不要只針對部分學生群體、不要搶答學生能回答的問題、不要重復學生的消極答案、不要作嚇唬式回答、不要回避不妥問題或置之不理。
2.2有效提問的應用策略
王篤勤[7]在綜合D Norton[9]和A Orstein[6]等相關研究的基礎上,并依據(jù)上述有效問題的特征和有效提問的原則,認為有效提問活動貫穿于提問的四個階段,即教師準備問題、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組織答案、教師提供反饋。因此,有效提問策略也相應地分為四個部分,即計劃準備、設計加工、實施調(diào)控和反饋評價策略:(1)計劃準備策略,即在正式課堂提問之前,教師應依據(jù)下述要素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確定提問的目的選擇提問的內(nèi)容設計組織問題預測可能遇到的意外書面記錄問題;(2)設計加工策略,即教師在提問階段選擇恰當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常用策略有:簡化提問語言、調(diào)節(jié)問題難度、啟迪學生思維、保證相關性、善提挑戰(zhàn)性問題、多用繼續(xù)性問題、善用發(fā)散性問題;(3)實施調(diào)控策略,即教師在提問過程中有意識地調(diào)控管理提問方式的策略,具體方法包括:問題排序、問后點名、選擇提問、轉(zhuǎn)移問題、誘導答案、延續(xù)時間、全體監(jiān)控、變換問題;(4)反饋評價策略,即教師對學生的答案或疑問做出及時恰當?shù)姆答伜驮u價,主要方法有:直接表揚、間接鼓勵、引用學生語言、借助身體語言。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直接表揚策略的使用往往需要考慮學生的年齡及問題的難易度,與教師的表揚相比,年齡大或成年的學生往往更在乎同伴的認可;簡單的問題一般不宜給予過多表揚。第二,引用學生語言或評價也是一種間接的表揚,借用某些同伴的評價來反饋其他同學的答案或疑問往往能發(fā)揮獨特的榜樣力量或暗示效應。第三,教師不經(jīng)意的某一身體語言,如積極的手勢、表情等也能有效傳遞正能量。
3英語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研究的新進展
上文關于有效提問的探討更多的是停留在傳統(tǒng)視角下單一維度的靜態(tài)研究和“方法時代”[10]以追求教學方法本身為目標的研究,而現(xiàn)代“師生互動”理論和“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觀為有效提問的設計和實施開拓了新視野、提出了新挑戰(zhàn)。
3.1基于現(xiàn)代師生互動視角的有效提問
左煥琪[4]認為外語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是指教師與學生為實現(xiàn)既定的教學目標而在共同構建知識與發(fā)展能力的過程中所進行的雙向交流活動。這里的互動不僅包括狹義的師生英語問答,而且還具有發(fā)揮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與學生的主動性,以及師生之間思想交流和新型師生關系建立等內(nèi)涵。它通常包含語言學、社會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意義上的多次交流,而非教師或?qū)W生對其中一方語言或行動的簡單反應。也就是說,當教師向?qū)W生單向講授或展示教學內(nèi)容而未獲得學生的反饋或有簡單重復與機械操練的反饋時,都不是真正的師生互動,只有在師生問答經(jīng)歷了“啟動反應評價”(IRE)或“啟動反應跟蹤”(IRF)等有意義的交流后,才是真互動。因此,基于現(xiàn)代師生互動視角的英語課堂“有效提問”不再停留于傳統(tǒng)的基于語言操練本身的“一問一答”或“一問多答”,而是基于任務或意義的有結(jié)果的“系列交流”時,它能促使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和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推動英語課堂教學的持續(xù)能動發(fā)展。
3.2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觀下的有效提問
“后方法時代”是以庫瑪拉法代夫魯(B Kumaravadivelu)[11]為代表的應用語言學家在研究英語教學發(fā)展史后提出的一個動態(tài)新概念,即英語教學理論和實踐進入了以研究師生交互作用、英語教學與社會變化及語言政策的關聯(lián)、多元文化下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英語教學理論、實踐與方法的應用與發(fā)展等重大問題為主的時代。它是“方法時代”(The Methods Era)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昂蠓椒〞r代”的外語教學觀,更科學地剖析了英語課堂教學的本質(zhì),即課堂是多種因素交匯互動的場所,外語教學是一個能動發(fā)展的過程;課堂中最重要的教學要素是教師和學生,師生互動是課堂各教學要素互動的核心;課堂不僅關注學生外語水平的提高,而且重視學生品格和素養(yǎng)的提升,關注學生思維能力、自主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重視各種教學理論和方法的綜合實踐應用,關注實際教學效果,不再將方法變革作為主要目標。因此,“后方法時代”外語教學觀下的“有效提問”不再拘泥于英語教學本身的各個要素,而是將視野移至更廣袤的空間,關注全球化視角下和跨文化環(huán)境中英語教學的多種制約因素和多重育人使命,營造課堂的動態(tài)功能和生態(tài)價值。
參考文獻
[1] Taba H.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Thought Processes [J].Teachers College Record,1984,F(xiàn)all:327-361.
[2] 崔允漷.有效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王初明.外語是怎樣學會的[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4] 左煥琪.英語課堂教學的新發(fā)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5] 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6] Orstein A.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M]. London:Wm. Brown Communication Inc.,1995.
[7] 王篤勤.英語教學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8] Peterman F. Asking Good Classroom Questions [EB/OL]. http:// www.bsu.edu/burrs/iwonder/strategies/good questions.htm,1999.
[9] Norton D. The Effective Teaching of Language Arts [M]. Oxford:Heinemann International,1989.
[10] Brown H.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Post-Method Era:Toward Bette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Assessment [A].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 [C].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1] Kumaravadivelu B. 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FLT [J]. TESOL Quarterly,1994:27-48.
Detailed study on "effective questio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YANG Xiu-ping
(Department of Basic Courses,Qu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Quzhou,Zhejiang324000,China)
Abstract"Effective questioning"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bas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can be defined as a type of strategy adopted by English teachers for classroom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 to arouse students′ interest,illustrate teaching contents,modify teaching forms and achieve teaching results,which is not only one of the logic requisites for effective teaching in a common sense of pedagogy but also the very essential factor for successful English learning in a technical view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It has a series of features,principles and strategies of its own to support and realize its functions,which accomplishes its latest development in the Post-Method Era.
Key words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effective questioning;student-teacher interaction;strategy;latest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