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華
摘要: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提出,要想有所發(fā)現或發(fā)明就必須有興趣。愛迪生和愛因斯坦在很小的時候就非常喜歡科學,因此,年齡大了以后均成為科學家。學習興趣對我們的學習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更好地實現我們的教學目標。如果毫無興趣,學生就不可能喜歡學習,甚至有輟學的可能,老師也便不能順利完成教學。本人覺得想把教學活動有效的完成,一定要注重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指引學生自主自愿的學習,從心中喜歡上地理,我們的教學才能夠圓滿完成。
關鍵詞:高中地理 趣味教學 教學策略
從地理教學活動的過程不難看出,為了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要學”,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注重把地理教學的課本內容和有趣的教學活動結合在一起,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才可以讓學生始終保有學習興趣。
一、創(chuàng)新教法,是構建趣味課堂的基礎
第一,當教師講授新的課程的時候,需要通過教學掛圖,進行展示,使學生帶著思考學習教材中的內容,一邊觀察課本上的圖,一邊參照黑板上的教學掛圖進行比較學習,讓知識結合圖片來學習,如此就變得形象多了,培養(yǎng)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讓抽象的地理知識變得真實可感。第二,在進行課后練習的時候,教師應該在黑板上通過畫圖給出練習題,是學生做到活學活用,要是畫圖的能力有限,畫不好也沒關系,僅僅需要把重點的地理特征與名稱標示出來就可以了。以中國地圖為例,一定要畫好遼東半島、山東半島(黃河入海口)、長江入???、杭州灣、珠江口、雷州半島、臺灣島、海南島等,以前,我看到個別教師在課堂上沒有掛圖,也不畫圖,或者畫的過于簡略,這樣就可能使學生產生錯誤的感覺,很難識記應該學習的知識點。以中國的關鍵的鐵路為例,如果不能準確畫清楚珠江口,便不能體現出廣州的位置。第三,教師應該多看課外書,獲取更多的地理知識并與教學內容緊密融合,以理論聯系實際的方式傳授課本內容,讓學生的知識面得到擴展,還應傳授給學生一定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學習到知識的形成原因,明白地理知識的科學性。不能呆板的記憶知識,應該提高學生自主思考學習知識的水平。比如,提問“為什么赤道附近的東非高原不是熱帶雨林氣候”時,這個知識點就不是死記硬背可以處理的。需要分析研究再能正確解答:因為東非高原地形非常高,溫度比較低,使這個地方的氣溫與降水情況發(fā)生了變化。其主要因素是地形。地理是一門理性的學科,許多同學與教師還有校長均覺得地理應該是完全依賴背誦的,這種看法是大錯特錯的。
二、抓住線索,是構建趣味課堂的關鍵
高中地理課本知識非常豐富,存在著密切的內部聯系,具有很強的系統(tǒng)性。當進行教學活動是,必須依據必要的主題和主線,創(chuàng)設可以引發(fā)學生樂趣的知識結構與激勵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活動,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趣味,而且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水平?!按髿膺\動”這部分內容,很多同學都覺得非常困難,特別是想要指引同學們的學習不斷深入,我給學生安排了下面幾個問題:大氣運動存在哪些原因?大氣的水平運動有什么樣的表現形式?全球性的大氣運動是如何發(fā)生的?并且按照特定的主線展開講解。通過系統(tǒng)的講授,明確因果聯系,非常有利于學生掌握知識。高中地理下冊,涉及了世界與我國面對的現狀,有資源與能源內容、人口和城市的內容、環(huán)境保護的內容等,上述內容的體現了什么、本質是什么、原因有哪些、處理方法有哪些,均為學生所關注的內容,把握上述問題系統(tǒng)講授、由淺入深,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第二課堂,是構建趣味課堂的保證
在配合教師講授課程的同時,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內外活動,趁學生興致正濃時,及時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討論、交流、歸納實習報告,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fā)展大有裨益。例如,我們在講述巖石這一部分知識的時候,課本上對各類巖石理化性質的描述非常抽象,學生僅僅通過老師的講解很難理解。如果老師可以把學生帶到野外去,讓學生自己觀察,通過自主的方式來發(fā)現和比較各類巖石的性質,再通過分組討論。這樣小組通過團結協(xié)作,完成教師預設的任務,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得以調動,充分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人翁地位,這樣的課堂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造欲望。既能體現主體教學的思想模式,更提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如,觀看地理影片、錄像,編輯地理墻報,舉行地理講座,召開地理主題班會,指導制作地理學具,開展地理游戲,進行地理科普宣傳,組織地理參觀采訪,鄉(xiāng)土地理考察,撰寫地理小論文,組織地理夏令營等,由專業(yè)到普及,從校內到校外,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這樣,既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又能增進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個性特長和能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如結合第一章,教師組織學生認真觀察星空,尋找較為有名的亮星或星座;開展日、月食觀摩課,使學生了解日食月食發(fā)生的原因及其演變變化的過程,并適時進行觀察。在講授第二章大氣時,我?guī)ьI去學生參觀當地氣象臺站,結合每天收看的“天氣預報”,讓學生去扮演天氣預報員進行實習演練。教材上第四、五章內容是地殼,可以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讓學生認真觀察地殼演變過程,思考地殼變化對生物和周遭環(huán)境的影響,這樣實地考察要比課堂上古板的講授印象深刻得多。
四、認真?zhèn)湔n,是構建趣味課堂的根本
首先,備課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層次。學生接受任何問題都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所以教師出示的問題要有梯度,以免打擊學生們的自信,兼顧好中差學生,實行分層教學。如在講述黃赤交角這個版塊內容時,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不同,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當黃赤交角增大到24°時,五帶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學生迅速做出正確的答案。接著又問:黃赤交角逐漸增大到30°時,五帶又會出現什么狀況?學生略微思考,也能及時說出正確地答案。緊接著:當黃赤交角逐漸增大到45°時,五帶和之前又有什么不同?這時學生思考的時間長了些,只有小部分的學生得到正確的結論。于是我因勢利導,認真講解學生終于明白了。臨下課,我有讓同學們繼續(xù)思考:當黃赤交角增大到90°時,思考五帶的發(fā)展狀況?學生的好奇心很大,深入思考已不成問題。所以,教師備課要分層次,有梯度,不僅有利于學生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老師把握教學的重難點。
其次,教學設計要有廣度。即問題設置要體現知識面,最好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知識,話題可以是古今中外的與地理有關的時事,如講海洋權益及國際海洋法公約這一板塊時,我針對當前我國南?,F狀以及與東南亞各國的島嶼分歧、中日敏感的釣魚島問題等,這些事實拓展了學生視野,也引起了學生對海洋的重要性及意義的深入思考。
總之,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興趣,用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和豐富的知識去感染學生。久而久之,學生們會不由自主地愛上地理課,因為他們覺得他們不僅得到了知識的熏陶,還獲得了美的享受,從而形成愛好地理的良好學習風氣。
參考文獻:
[1]藍艷.如何有效激發(fā)高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J].新課程,2014,(04).
[2]高立華.如何提高學生學習高中地理的興趣[J].中國教師,2013,(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