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冰潔
〔關鍵詞〕 家庭教育;溺愛;真愛
2013年隨著一檔《爸爸去哪兒》節(jié)目的熱播,親子溝通、家庭教養(yǎng)方式問題成為了全國的熱門話題。一時間舉國上下都在討論節(jié)目中明星和孩子的相處方式,稱贊做得好的,批評做得不好的。可以說親子溝通和家庭教養(yǎng)方式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重要問題,也是兒童成長發(fā)展的關鍵性問題。好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能培養(yǎng)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但是,如果教養(yǎng)方式存在問題,那么將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發(fā)展。隨著獨生子女的增多,越來越多的家庭是“4-2-1模式”(四個老人、兩個父母、一個孩子),孩子成為了家庭的中心,全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在教育中就容易形成溺愛型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這種方式也漸漸成為中國普遍存在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
一、父母為何這樣“愛”——溺愛的本質
溺愛是毀滅性的教育方式,它會壓制而不是促進孩子的成長。多數家長都知道溺愛不好,可是:為什么明知不好,卻有那么多的家長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溺愛行為呢?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內在父母是我們對自己的現實父母和自己的理想父母的內化。內在小孩是我們對自己童年體驗的記憶和自己理想童年的內化。溺愛,表面上是家長溺愛孩子,實際上是家長的“內在父母”溺愛“內在小孩”。家長把自己的“內在小孩”投射給了自己的孩子,就造成了家長溺愛孩子的現象。溺愛似乎是偉大的,因為是父母犧牲自己,無條件地滿足孩子。這個偉大只是一個外表,其心理意義是家長對自己“內在小孩”的無限滿足。所以,我們說,溺愛是一種家長的自戀,他看不到孩子真正的成長性的需要。無限地給予孩子,其實是無限地給予自己的“內在小孩”,彌補自己嬰幼兒時期的缺失。這一代的溺愛行為,需要追溯到上一代,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上一代的教養(yǎng)方式是忽視的話,這一代的教養(yǎng)方式必然是溺愛。而在溺愛的教養(yǎng)方式下成長的孩子,食著上一代教養(yǎng)方式延續(xù)下來的惡果。
二 、在這樣的“愛”之下成長——溺愛的種類及危害
溺愛有兩種:包辦型溺愛和縱容型溺愛。包辦型溺愛的家長把孩子的一切都安排好了,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v容型溺愛的家長,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不管多么大、多么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拿出全部力氣去滿足。
(一)關于包辦型溺愛
案例一:A 男,30歲,工程師
A最近背著家人辭去高薪厚職,失業(yè)在家,苦悶、脾氣暴躁。從小到大,家里的人什么都替他想好,安排好,他什么都不用想,就是讀好書就行了。大學本科畢業(yè)前父母動用人事關系幫他找了一份很好的工作,他也順利地評上工程師職稱。A之前曾告訴家人想辭職,被家人阻止。
包辦型溺愛是家長在制造另外一個自己,讓孩子為父母而活。
18歲之前,我們致力于探索一個問題:我是誰?這個探索過程從剛出生不久就開始,但到了2~4歲會達到第一個高峰期。在這一階段,如果家長鼓勵子女自我探索,那么他就會形成自己的感覺,自己的能力,自己的思想……而這一切探索最終融合到一起讓他知道“我是誰”。
但是包辦型溺愛的家長會剝奪孩子自我探索的機會,他們太重視塑造,刻意按照他們的意圖來塑造孩子,而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
此類型的家長對孩子的真實感受常常視而不見。他們習慣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卻以為那就是孩子自己的感受。他們這樣做,會導致孩子嚴重不信任自己的感覺,造成他們不從自己的身上尋找認識自己,而是從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中尋找答案,結果就會迷失了自己。那么,無論家長的安排多么完美,孩子都會有一種感覺:自己好像不是為自己而活。
以A為例,父母以“為他好”的名義,替他安排好他的人生,背后的意思就是“我才知道什么是對你有好處的,你自己不知道什么才是對自己真正有好處的”。高薪厚職、平穩(wěn)的人生不是A自己尋找出來的,而是他的長輩們“認為”這樣的人生才是好的。由于他欠缺從小到大的主動探索的過程,如果他并不想認同長輩們的看法的話,他就很容易為了取得自主權而輕易走向與長輩們設定的相反的方向。那么,他背著家人辭職就不難理解了。
包辦型溺愛會給孩子帶來兩個嚴重的后果:一是迷失與內疚的并存。在包辦型溺愛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習慣性地從他人的評價中了解自己、肯定自己。他們習慣性地順從他人的決定,即使是不合理的要求,他們都會答應,沒有內在的自我界限。因為當他們想拒絕的時候,腦海中會內疚:“他們對我那么好,我怎么能生氣呢?”“他們是為我好,我怎么能拒絕呢?”二是隱蔽性的極大的憤怒。這種憤怒是從小到大累積的大大小小的挫敗感所形成的。舉例來說,孩子步履蹣跚,想拿到10米外的玩具,你心急地把玩具遞到他的面前,可能你會給他帶來短暫的快樂,但同時你也在他心中埋下挫敗的種子:我無能,父母萬能。一個本科的畢業(yè)生在畢業(yè)前就在父母的安排下進了一家大公司,謀了個好職位。這樣可能會緩解畢業(yè)時短暫的焦慮,卻也讓他承擔著挫敗感:“即使是受過高等教育的我,還是要靠父母才能找到工作”。如果剛好那份工作的特點是非常清閑的時候,又正好印證了他的低自我價值感。對于A來說,既然不能對長輩生氣,那生自己的氣總可以吧?離開公司就是憤怒的極端表現方式。
(二)關于縱容型溺愛
案例二:B 男,7歲,全寄宿
每次周一早上,B由母親開車送到校門口后都不肯下車,雙手緊抓安全帶,哭鬧不止,母親和老師怎么哄都不行,一旦他進入教室則一切正常。老師反映該學生與同學交往、玩耍得都挺開心的,生活老師反映該學生在宿舍也沒有哭鬧情況,睡眠狀況良好。
案例三:C 男,12歲,全寄宿
家長反映該生在家脾氣暴躁,跟母親關系很僵,甚至動手打母親,但是一旦回到學校,他又會“命令”母親每天給他打一個電話,如果沒接到母親的電話,他就會主動打電話給母親,直到母親接通他的電話為止,但并沒有緊急的事務。老師反映該生在校比較規(guī)矩,對老師有禮貌。endprint
案例四:D 男,7歲,全寄宿
D在教學區(qū)并沒有異常現象,但在生活區(qū)不服從生活老師管教,有暴力傾向。根據老師反映,有一次,該生把別人打得流血了,但是他媽媽只是輕描淡寫地說了他幾句。根據媽媽反映,該生的爺爺奶奶比較縱容他,他在家也打過爺爺奶奶,但他們沒有表示出不愉快。
縱容型溺愛使家長制造出自己的敵人。
縱容型溺愛會培養(yǎng)出“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在縱容型溺愛中長大的孩子,他們的心中只有自己,他們不尊重父母,輕視別人,也無視法律和倫理道德,他們只想肆意而為??梢赃@樣講,在包辦型溺愛中,家長將孩子當成了“自我的延伸”,孩子成了家長僵化的復制品,而在縱容型溺愛中,家長自愿做孩子的“自我的延伸”,心甘情愿地去接受孩子的指揮。在后者的家庭中,孩子是一家之主,而父母卻要惟命是從。這是一種最為懶惰的教養(yǎng)方式,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長的教養(yǎng)方式。
以B的家長為例,他們就連晚上睡覺的時候,都特意在B的房間安裝了一盞小小的燈,為的是讓B晚上上廁所的時候不至于摔交或撞傷。所以,對于全寄宿的B來說,在學校的宿舍睡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因為少了一盞時刻亮著的小小的燈。對于從未體驗過黑暗的他來說,對宿舍的不適應是再正常不過了,因為他的家長從未幫助過他去適應環(huán)境而是努力去制造一個讓他能適應的環(huán)境。有了痛苦的經驗,就加強了B離開學校的決心,但是母親并沒有立刻答應,于是,每到周一的早上,他與母親的拉鋸戰(zhàn)就不斷重復上映??摁[是他表達恐懼與憤怒的方式:“以前你都順我的意,這一次你也要順我的意不可。”
而C的成長經歷也表明父母存在過度縱容的現象。C直到上五年級的時候,還會因為想要一個玩具而在地上長時間打滾,甚至離家出走,直到父母妥協(xié)為止。
而D比較特殊,看起來是隔代溺愛。實際上是家長在為自己的溺愛找借口:是我的長輩這樣做,不是我故意溺愛孩子的,他們是長輩,我不能反對權威。
縱容型溺愛無一例外是從物質上的滿足開始。B、C從小就是要什么有什么,家長從不拒絕。對于2~4歲的孩子來說,家長是全知全能的,能滿足自己一切的需要,而父母也可以輕松地滿足孩子的要求。但是,對于一個7歲的孩子來說,父母無法幫助他克服對黑暗的恐懼、無法幫助他適應環(huán)境。對于一個12歲的孩子來說,父母無法幫助他學習與其他人交往。于是,在縱容型溺愛下長大的人,通常有三大弊病。
一是依賴。他們不能接受獨立,必須和其他人粘到一起,他們必須通過其他人對自己的在乎,才能覺得自己有價值。他們先是依賴父母,最終是依賴配偶或自己的孩子。他們可能會成為配偶和孩子的地獄,因為他們只知道索取,讓親人關注自己、滿足自己,卻拒絕對親人付出,對親人的感受視而不見。離家出走只是他們的一種手段,他們不會真的離開。如果是兒童,他會在家長看到的時候跑掉,又會在家長尋找不到的時候出現。
二是自卑。他們會發(fā)現一旦離開親人自己什么都不是,所以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但他們自大慣了,不能接受這種自卑,所以會把自卑轉嫁到別人身上,并變本加厲地傷害別人。當他人無法實現自己的愿望的時候,他們會呵斥對方,甚至用傷害自己來達到目的。
三是愛無能。家長的溺愛使他們養(yǎng)成了自私自利的以自我為中心主義,這導致他們嚴重缺乏同情心。他們習慣了愿望立即得到滿足,他們沒有機會領悟到:愿望的滿足需要時間,而且得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拔乙伊⒓匆?,我就是要”成了他們的習慣。
三、什么是我們需要的愛——真愛契機
包辦型溺愛看起來挺好的,可以讓孩子少受點苦,少受點挫折,孩子的人生又能很好安排。但是家長費盡心思,卻沒有讓孩子獲得真正的成長,這肯定不是真正的愛。縱容型溺愛更是一種懶惰的愛,把掌控的權力交給沒有自制能力的孩子,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其破壞力更大。家長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這是縱容之下,家長為自己制造出來的敵人,為社會制造出來的無能之輩,這樣的行為就更談不上是真愛了。
愛是一個抽象詞,世界上有太多的行為都打著“愛”的幌子。雖然說對于愛的定義有無數種,但是唯一不變的是:愛的唯一真正的目標是心靈的成長。任何違背這個目標的行為絕對不是愛的行為。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贊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溫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
(一) 改變孩子,先改變家長
一個教育家曾經說過:“給孩子一切,包括放棄自己的幸福來給予孩子,這種溺愛的給予是給孩子最大的毒藥?!彼詫τ谀鐞鄣某C正,第一點是家長層面的矯正,家長要先放棄原有的溺愛模式,重新建立真愛模式,為孩子提供一個可以自由選擇、暢快交流的成長空間,提供鍛煉的機會,充分信任孩子,發(fā)揮他們自身的潛能。建立這樣的真愛模式是矯正溺愛行為的第一步,只要邁出這一步,離成功已經近了一半。很多家長的教養(yǎng)模式已經養(yǎng)成,矯正需要時間,尤其是隔代溺愛,更需要漫長的轉變。
(二)平等對待,自理自立
很多處于溺愛模式下的孩子都有這樣的問題,就是過于以自我為中心,在矯正溺愛,提供真愛的過程中,要注意“去自我中心化”,通過教育使孩子重新認識到,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會得到什么,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會照顧自己。改變孩子的這些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的認知,使他們形成正確的自我認知,明白生活在這個社會里,人人都是平等的,有需求要合理地達成,不合理的要求不會被允許,不是所有人都會像家人一樣照顧到自己的情緒。另外,還要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多被溺愛的孩子自理能力比較差。從生活上的自理到心理上的自立,孩子才能真正做到獨立,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人。
(三)處理疑懼心理,疏導對立情緒
在溺愛矯正的過程中,由于和先前教育模式有所不同,孩子可能一時間接受不了,會產生一些情緒上的反應。首先會產生疑懼心理,孩子的第一反應是“家長這樣對我是不是生我的氣”?甚至會產生“家長不再愛我”的想法,這種心理是需要疏導的。主要處理方式是:告訴孩子家長對他的愛,今后會以這樣的形式來表達,之前家長有很多做錯的地方。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愛他的,他沒有錯,而是父母在糾正自己的過錯。另外,孩子還可能產生一些對立的情緒,以前想得到什么就能輕松得到什么的時光沒有了,孩子自然接受不了,會產生強烈的對立情緒,比如發(fā)脾氣、摔東西等等。這個時候作為家長要制止孩子的這一行為,不予理睬或者是行為教導,不去縱容孩子的這一行為,耐心等待孩子情緒宣泄完畢之后,心平氣和地告訴孩子“為什么這樣做,之前什么地方不對,什么是對的,今后如何”等這樣的信息。
(四)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家長要身體力行,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這樣才有說服力。在生活中成為孩子的榜樣,這樣孩子才能有樣學樣,成為一個獨立自主,平等待人的人。家長不強迫孩子一定要做到,孩子也就不會強迫別人一定要做到;家長不縱容孩子的所有要求,孩子也就不會提出不合理的要求,這就是榜樣的力量,榜樣行動的影響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板浦高級中學,連云港,222241)
編輯/李益倩 終校/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