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
【關鍵詞】體驗 數學課堂 小學數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5)04A-
0029-01
新課改提倡要以學生為主體,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其實質就是要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體驗屬于自己的數學思維,最終建構具有鮮明個性特征的問題解決策略。這時教師的“教”就不再是填鴨式的硬塞,而是要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給學生搭建一個體驗的平臺,啟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感悟。通過觀察、感知、分析、判斷等數學思維活動,建構數學概念,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設置生活情境,搭建思維懸梯
小學生的感性思維大于理性思維,直觀形象的情境設計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有著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特意設置生活情境,這種以情境設置作為“課改裝飾”的教學模式是不可取的。在課堂上設置生活情境,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為學生搭建思維的懸梯,讓學生建構數學應用意識,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分析和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并產生學習新知的需要。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有余數除法的計算》時,筆者為了讓學生體驗運算的實際意義,進行了這樣的情境設計:為了接待好客人,小朋友準備了7個桃子,每盤放3個,能放幾盤?學生列出算式7÷3=2(盤)……1(個);如果分17個蘋果,每盤也放3個,能放多少盤?還剩幾個?學生列式算出17÷3=5(盤)……2(個);如果有80個梨子也這樣分,分到第7盤時,還剩多少個?如果有200個、400個梨,還按照這樣的方法分下去,會怎樣呢?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的情境設置,將學生的思維進程從7個、17個、80個……逐步拓展開來,讓學生認識到,用分的辦法來解決有余數的除法非常麻煩,從而產生了探索快捷算法的內在需求。這個過程不但讓學生體驗到數學計算的產生是源于生活,而且能夠利用問題的現(xiàn)實背景來探索和體會算法,提高數學思維能力。
二、緊扣難點設問,加強自主探索
小學生認識知識掌握技能的最根本辦法,就是親自嘗試,親自體驗。教育的本質,不是“告訴”,而是教師的引領,帶領學生圍繞難點問題,展開自主探究。基于此,教學時教師要從難點出發(fā),讓學生深入理解數學概念的內涵。
如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24時計時法》時,為了讓學生正確把握普通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不同特點,筆者出示課件,讓學生進行交流:《科技博覽》節(jié)目在什么時刻播放?(16:40,就是下午4點40分)《大風車》節(jié)目在什么時刻播放?(17:27,也就是下午5點27分)為什么要這樣記錄時間?學生討論后認為,這樣計時可以避免和早晨的4:40與5:27混淆。那么夜里12時表示什么?經過動態(tài)演示,學生理解了夜里12時就是24時,這一時刻既表示1天的結束,又表示第2天的開始。接下來,筆者讓學生思考:鐘面外圈的數表示什么?外圈的數和相對應的內圈的數之間有什么關系?學生根據這一問題展開交流探究后認為,鐘面外圈的數是將內圈的數加上12,按24時計時法表示的。那么如何運用24時計時法得出普通計時法的時刻呢?學生自主探討后發(fā)現(xiàn),只要知道24時計時法的時間,減去12就可以得出普通計時法的時刻了。
通過層層設疑問難,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fā)了,一步步深入探究,不但能夠自主體驗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而且通過獨立思考能找到問題解決的辦法,從而深刻理解24時計時法的數學本質。
三、善用課堂平臺,加強思維拓展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扎根于現(xiàn)實,應用于現(xiàn)實。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課堂是一個師生共同探究的舞臺,也是將數學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的有效平臺。教師要充分發(fā)揮這一平臺的作用,帶領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并進行思維拓展。
如教學人教版三年級數學上冊《長方形的周長》時,筆者出示一組習題,讓學生思考:1.一塊長方形的臺布,長5分米,寬4分米,在它的四周繡上花邊?;ㄟ呴L多少分米?(鞏固舊知,讓學生熟練運用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2.一個長方形花壇的周長是16米,長是5米,寬是多少米?
3.要用一段長16分米的鐵絲圍成一個寬3分米的長方形,該怎么圍?
這三道練習題,從三個層次提供給學生理解和掌握長方形周長這一知識的機會,第一道題是讓學生掌握并運用公式;第二道題讓學生從周長的意義入手,熟練運用計算公式;第三道題讓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情況,加深對周長這一概念本質的理解。
總之,教師只有讓學生深入課堂,深入體驗所學知識,才能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更加主動地探究學習,從而深刻領悟所學知識并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