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慧霞
近年來,隨著美國重返亞太戰(zhàn)略的實施,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和維護國家利益能力的提升,中日關系的持續(xù)緊張以及東海、南海爭端的加劇,亞太局勢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而中國同周邊國家的關系在媒體報道和國際涉華民調中也多有體現(xiàn)。作為國際知名民調機構,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態(tài)度調查項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自2006年以來在全球范圍內實施有關美國國際形象的調查,并從2008年起,將受訪國家對中國的評價作為其重要內容之一。為深入了解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中國與周邊國家關系”這一主題上的議程設置,本文重點分析了2012年、2013年、2014年皮尤全球調查報告中周邊國家民眾對華認知的主要內容,并對皮尤調查在反映民意、塑造民意、影響輿論方面的特點進行分析。
一、皮尤調查對周邊國家對華認知議題的關注度逐年提高
自2012年至2014年,美國皮尤全球調查不僅在我周邊國家調查范圍上逐年擴大(從4國8國再到11國),而且在調查問題的設計上更加深入、廣泛,反映出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美國重返亞太的戰(zhàn)略背景下,試圖更多地了解周邊國家民眾對中國的看法、中美在周邊國家影響力的比較等內容,從而更好地為美國政府處理和制定外交政策提供參考。
從調查內容看,在2012年調查中,僅涉及到對中國國家形象和對中國經(jīng)濟影響力的評價;而到2013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在年度綜合調查中重點針對周邊多國民眾對中國好感度評價、對中國是“合作伙伴”還是“敵人”的態(tài)度、中國是否會尊重本國的利益等進行了調查,在該章最后,還就“同中國的領土爭端是否是一個嚴重問題”和“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實力的看法”在周邊7國(俄羅斯除外)進行了調查。2014年皮尤民調報告中更是專設一章《亞太各國如何看待彼此》,對亞太受訪國家民眾的相互認知進行分析,內容包括亞洲各國民眾如何評價中國、印度、巴基斯坦、日本和美國,哪個國家是本國最大的盟友和敵人,周邊鄰國對與中國海洋、領土沖突的擔憂程度,以及對日本領導人的評價等五部分,并專門就周邊國家對中美經(jīng)濟影響力的看法發(fā)表了專題評論。
二、調查結果:周邊國家對華好感度呈兩極分化趨勢
對2012年至2014年的皮尤全球調查報告中有關周邊國家民眾對中國認知部分進行梳理,可以發(fā)現(xiàn),皮尤對于周邊國家民眾對華認知的內容主要包含對中國好感度的評價、對中國經(jīng)濟與軍事實力增長的看法等方面;與其他國家對華認知的調查內容不同,自2013年起,在對周邊國家的調查中專門增加了周邊國家同中國領土爭端的看法以及周邊國家對中美兩國的評價。而調查結果則顯示出周邊國家對華好感度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趨勢,部分周邊國家對中國“經(jīng)濟依賴、安全防范”的兩面心理持續(xù)存在。
1.從國別上看,受訪周邊國家對中國好感度的國別差異性持續(xù)凸顯;日本民眾對中國的不信任感持續(xù)走低。
2012年接受調查的4個周邊國家在對華態(tài)度上呈現(xiàn)出鮮明的國別差異:巴基斯坦與俄羅斯民眾對中國認知較為積極,平均有73.5%的受訪民眾對中國持積極正面看法;而日本、印度則是對中國認知最為負面的國家,平均僅有19%的受訪者對中國抱有好感。對中國好感度最高的巴基斯坦(85%)與對中國好感度最低的日本(15%)受訪者比例相差70%。
2013年所調查的8個周邊國家中,除日本、韓國、菲律賓外,其他5國受訪民眾對中國持積極評價的比例都超過50%;其中,馬來西亞和巴基斯坦更是高達81%,是所有38個受訪國中(不含中國)對中國持好感度比例最高的兩個國家;但與此同時,對中國認知最為負面的國家也位于中國的周邊國家中——日本,僅有5%的受訪民眾對中國持有正面看法。對中國好感度最高的巴基斯坦、馬來西亞與對中國好感度最低的日本受訪者比例相差76%。
2014年,有11個亞洲國家參與調查,為歷次調查本地區(qū)參與國家之最。其中,日本和越南是對華好感度最低的兩個周邊國家,也是在43個調查國家中(不含中國)對華認知最不積極的兩個國家。而馬來西亞、泰國、孟加拉國和巴基斯坦的對華好感度都超過了70%。對中國好感度最高的巴基斯坦(78%)與對中國好感度最低的日本(7%)受訪者比例相差71%。
2.從內容上看,周邊國家民眾一方面對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實力抱有更多認可,而另一方面又將中國視為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
與皮尤在全球范圍內的調查結果相一致,周邊國家民眾對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抱有越來越高的認可度。2012年的皮尤全球調查顯示,中國第一次被認為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經(jīng)濟領頭羊(在包含中國在內的21個受訪國中,平均有41%受訪者認為中國是世界經(jīng)濟強國,而選擇美國的受訪者比例是40%)。在周邊國家中,俄羅斯民眾將世界領先經(jīng)濟體的稱號送給了中國。盡管日本民眾對中國的好感度不高(只有15%),但卻有45%日本受訪者對中國的經(jīng)濟實力予以認可。與選擇美國的受訪者比例相當。在2013年皮尤調查中,中國經(jīng)濟仍是世界關注的重要方面。在“中國是合作伙伴還是敵人”這一問題中,8個周邊國家中,只有菲律賓和日本將中國視為敵人。2014年皮尤調查則顯示,我周邊國家民眾的普遍看法是,中國經(jīng)濟增長對亞太地區(qū)的其他國家有幫助。在接受調查的11個國家中,僅有越南、印度、菲律賓3國認為中國經(jīng)濟增長對本國是一件“壞事”,其他受訪的8國民眾都積極肯定中國經(jīng)濟增長對本國的影響,認為是“好事”的受眾比例高達60.25%。
盡管調查顯示出周邊國家從中國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中獲益,認可中國的經(jīng)濟影響力,但同時又對中國的快速崛起感到警覺和不安。特別是在中國同相關周邊國家的領土爭端方面,調查顯示周邊國家民眾對中國充滿擔憂。自2013年起,皮尤專門就中國同周邊國家之間的海洋領土爭端問題在中國周邊鄰國中展開調查。2013年認為“本國與中國的領土爭端對本國是個嚴重問題”的比重,在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分別為77%、82%、90%、62%和36%。此次調查還顯示,大部分中國周邊國家對中國軍力發(fā)展表示擔憂:日本、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分別有96%、91%、71%和68%的受訪者認為中國軍力發(fā)展是一件“壞事情”。2014年皮尤調查報告則稱,對中國形象的挑戰(zhàn)之一是鄰國對中國領土野心的焦慮。在議題設置上,2014年繼續(xù)調查了周邊國家民眾在同中國領土爭端問題上的看法。在接受調查的11個周邊國家中,有一半以上的民眾擔心中國與鄰國間的領土爭端將導致軍事沖突。有這種想法的受訪者,在菲律賓為93%,日本為85%,越南為84%,韓國為83%。此外,在針對亞洲受訪國民眾的“哪個國家是最大威脅”的調查中,越南(74%)、日本(68%)和菲律賓(58%)的多數(shù)受訪民眾將中國視為威脅。
三、幾點思考
對于皮尤民調中有關周邊國家民眾的對華認知數(shù)據(jù),我們一方面要認清民調背后隱含的內容,對其局限性保持清醒的認識。同時,也要重視其參考價值,為我加強同周邊國家的關系提供有益的參考,并著力提升我民調機構的國際影響力,增強我國際話語權。
1.皮尤調查對周邊國家民眾對華認知的日益重視從側面反映出西方國家對中國影響力不斷增強的關注和焦慮。
2012年至2014年,中國經(jīng)濟在調整中平穩(wěn)快速發(fā)展,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伴隨著中國崛起進程的加快,中國與世界多國特別是大國的緊密聯(lián)系中復雜因素日益增多,中國發(fā)展對西方國家原有利益的沖擊和震蕩明顯。中國實力的急劇上升在亞太給美國等大國造成了戰(zhàn)略和心理壓力。與此同時,一些周邊國家看待中國的心態(tài)更加復雜,關注中夾雜焦慮。既希望在中國的發(fā)展中受益,又擔憂中國快速發(fā)展會影響其原有利益。中國對周邊國家的經(jīng)濟實力并沒有完全轉化為軟實力,部分亞太國家對中國仍然缺乏信任。在個別周邊國家同中國關系緊張和東海、南海爭端加劇的情況下,以周邊國家為抓手,拖慢中國崛起的步伐一定程度上是某些西方國家的戰(zhàn)略考量。有關受訪周邊國家數(shù)量的增多和調查主題的深入某種意義上就是西方國家對中國發(fā)展現(xiàn)狀與前景關注和焦慮的體現(xiàn)。
2.皮尤調查有一定的美國利益傾向性,是新時期美國引導國際輿論的重要手段。
作為國際知名的民調機構,盡管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標榜“不黨不私”,但其背后仍然隱藏著一定的政治考量。多年來,皮尤一直致力于研究美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的變化發(fā)展,同時,對于美國利益攸關方進行熱點追蹤,通過全球抽樣調查發(fā)布調查報告,為美國政府處理和制定外交政策提供輿論基礎和民意支持。具體到皮尤全球調查中的周邊國家對華認知部分,在其調查問題的設定、調查時機和發(fā)布時機的選擇、在媒體的選擇性解讀等方面都體現(xiàn)了其一定的針對性和導向性。如2014年的皮尤調查在4-5月份進行,時值中越南海爭端升溫之時。此時調查海外民眾對中國的看法難免受到熱點事件的影響。其次,在傳播渠道上,西方媒體對報告內容予以重點關注,并就其中的某些結論刻意突出放大,進行選擇性解讀,影響了公眾對華認知的視角。針對2014年周邊國家民眾的對華認知,一些西方媒體刻意渲染周邊國家對中國的擔憂,而淡化周邊國家對中國經(jīng)濟影響力的認可。美國《華盛頓郵報》刊發(fā)的文章標題是《亞洲如何害怕中國》;法新社則稱,“中國的鄰國日益擔心中國與越南和菲律賓等國的海上爭端將導致軍事沖突”;《華爾街日報》報道該調查結論更是站在了菲越等與中國有領土爭端國家的立場上,指責中國對弱國欺凌,認為美國在亞洲則受到普遍歡迎。事實上,皮尤等民調機構通過與智庫、大眾媒介、公關公司等機構的緊密合作,在客觀和獨立的名義下潛移默化地輸出美國外交政策的意識形態(tài)理念,扮演了隱蔽的意見領袖功能。
3.有效利用皮尤調查數(shù)據(jù),提升我對周邊國家的傳播能力;打造權威民調報告,增強我國際話語權。
盡管國際民調本身具有一定局限性,但由于其調查方法和調查過程的相對客觀,到目前為止,民意調查仍是獲取民眾對某一問題看法的較為科學的手段。更為重要的是,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等知名民調機構的調查,由于其連續(xù)性和權威性,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國際品牌。其報告發(fā)布后,經(jīng)過國際媒體的報道,就能產(chǎn)生更大的傳播效果,進而影響國際民眾的認知。民調在影響民意、塑造民意方面的獨特作用使我們必須重視民調在引導國際輿論、增強國際話語權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我們要理性地看待調查中有關周邊國家民眾對我認知的數(shù)據(jù)和看法,為我有針對性地制定和改善對周邊國家的傳播策略提供參考;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打造具有國際公信力的輿論調查機構,連續(xù)實施多國合作的輿論調查,發(fā)布有權威性和國際影響力的民調報告,并通過多種手段擴大民調報告的國際影響力,進而提升我國際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