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生
【摘要】有些同學進入中職學校以后,遇到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不知道如何正確面對;看待人生的道路,缺乏辯證的觀點;遇到挫折就迷茫、徘徊在成長的道路上。所以,德育老師應該擔當起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責任。根據(jù)武漢市教育局關于德育教育教學改革的精神,武漢市交通科技學校對在校生的德育教育《哲學與人生》課程進行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本文結合教改實際,探討了如何改革備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探討 ?中職德育教育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1-0050-02
1.了解學情
在校學生中,許多人為獨生子女。從小到大,他們的事情多由家長包辦,所以他們大多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還有一部分同學來至單親家庭、低保家庭,由于種種原因,他們缺乏主動學習的興趣。
雖然在初中階段,他們學習過德育教育課程。但是,時代對他們的成長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他們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正確處理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而且,還要對畢業(yè)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明智的選擇:是成為高素質技能型勞動者,還是升入全日制高職院校繼續(xù)深造。然而,他們對辯證法和相關知識的掌握還有難點和誤區(qū),需要老師的正確引導。
2.有針對性的備好課
教師想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備好課是前提條件。備課有很多環(huán)節(jié),其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以人為本”,備學生。
據(jù)了解,同一個班級的學生之間,存在著思維能力和操作技能水平的差異。有的學生的想法是進入學校訂單式培養(yǎng)模式,解決就業(yè)問題;有的學生的愿望是根據(jù)改革后的現(xiàn)行政策繼續(xù)升學。那么,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地備課呢?
過去傳統(tǒng)的做法是:上課前,每個老師采用單獨備課的方式。而實際上,集體備課有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因為,老師將個人初備教案拿出來,在教研室進行集體研討,這樣可以提高個人業(yè)務水平;而學校整體的教學質量也會提高。
對于不同愿望的學生,老師可以采取不同的側重點進行備課。對于畢業(yè)以后想就業(yè)的同學,可以從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角度進行備課;而對于想繼續(xù)升學的同學,則從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備課。
3.科學的使用教學方法
據(jù)了解,13-18歲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時期,如果我們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那么會產生對其一生都有益的影響。
(1)討論法
一個老師在講臺上照本宣科的講,學生會有一種枯燥乏味的感覺。教改實踐證明:組織他們進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小組討論,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特別是在全班組織辯論的時候,找一、兩個思想活躍的同學起來帶頭發(fā)表他們的觀點,很快就會把全班同學的情緒都調動起來了。
(2)興趣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同樣一個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點的講解,任課老師是否采用令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是衡量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標準。
現(xiàn)在的學生處于信息爆炸的年代,呆板僵化的教學不會令他們對課程產生興趣。例如,直接把教材第六課唯物辯證法中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之矛盾的觀點拿出來講解,會讓學生感到難以理解。而當我們改變一下,則會收到不同的教學效果:先講周星馳,講他如何從香港一個普通市民家庭的孩子;從一個跑龍?zhí)椎呐浣茄輪T,成長為華語喜劇巨星的。這樣,從學生感興趣的人和事入手,引出內因和外因,進而闡述矛盾的觀點。那么,學生在好奇心、興趣的驅動下,會饒有興致的聆聽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了。
4.合理運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
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嘴的模式已經(jīng)不適應今天的教學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需要理性思維來把握,而學生理性認識水平有限,學習抽象的哲學原理有困難,這就需要老師去尋找一種新的教學手段來達到教學效果。
教改的實踐顯示:行之有效的辦法是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即老師把教學內容、教學課件和計算機技術融為一體,采用授課、問題討論的形式,組織課堂教學。
在計算機多媒體教室,老師可以事先把《哲學與人生》課程相關的視頻、音頻下載到教師機中。上課的時候,根據(jù)教案的安排進行播放,這樣可以使抽象的理論轉變成通俗易懂的知識。對于教學難點,老師還可以制作微課,讓學生通過對微課課程的學習來了解、掌握這個知識點。
在計算機機房,老師可以運用局域網(wǎng)凌波多媒體網(wǎng)絡教室軟件把課程相關的教學圖片、案例分析等同傳到全班每個同學的電腦上面。讓同學們都來了解成功人士的典型個案,以及道德楷模、教育專家對相關問題的解讀。
總之,通過我們的努力,使同學們在中職學校的學習期間,學有所思、學有所得。讓每個同學健康成長,讓今天的學生成為明天國家建設的棟梁。
參考文獻:
[1]韋政君.中職《哲學與人生》的教學與感悟.廣西崇左東盟國際職業(yè)教育學院
[2]馬學鵬.《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學方法與改革》199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