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麗英
[摘 要]從《牛津初中英語》的頂層設計出發(fā),回顧目前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運用經(jīng)典的教育理論,結合初中英語的教學實踐,探究初中英語教學需要完善幾個方面,給初中英語教學提供行動路徑。
[關鍵詞]課型模式 激勵機制 教學過程 教學練習 教學手段
[中圖分類號] G63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5)36-0040
王守仁、何峰先生指出《牛津初中英語》教材的特點是:①全新引進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革新教學模式。旨在變英語教學為英語教育,設計了包含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重要求在內(nèi)的語言實踐活動,使學生從單純的語言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深入理解西方文化背景和現(xiàn)時觀念。整套教材中,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跨文化意識等有機結合,緊密聯(lián)系,相互滲透,相互補充,對學生在新世紀的成長有多方面助益。本教材同時倡導先進、實用的學習模式,在學習的每個階段都考慮學生的細節(jié)需求,切實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益,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②緊扣素質(zhì)教育精神,注重學生全面發(fā)展。以初中學生的實際英語水平為基本出發(fā)點,注重對學生英語學習策略的培養(yǎng)和身心的發(fā)展。每隔兩至三個單元安排一個旨在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課題(Project),讓學生能綜合運用在這幾個單元中所學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及學習技巧,以培養(yǎng)學生的口筆頭交際能力、觀察與想象能力、自主學習精神、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為其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③編寫體系科學嚴格,目標要求明確。實用《牛津初中英語》嚴格按照《英語課程標準》編寫,遵循現(xiàn)代語言教學理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注重語言知識結構與語言功能的有機結合,結構清晰,編排合理。每個單元都圍繞一個話題,讓學生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學習和使用英語,完成學習任務。學生通過一系列互動式的語言實踐,發(fā)展獨立推理和演繹的能力,以對語言功能的深入理解實現(xiàn)在交際中自由和真實的運用,達到每一階段相應的學習要求。④地道英語新鮮圖文,體現(xiàn)時代精神與視覺享受?!杜=虺踔杏⒄Z》由經(jīng)驗豐富的英美資深專家編寫,保證了語言的地道與準確。教材內(nèi)容聯(lián)系社會生活,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情景真實有趣,形式活潑多樣,圖文生動精巧,充分體現(xiàn)強烈的時代精神、標準的語言表達和整體的視覺享受之優(yōu)勢,契合學生各學習階段的心理、生理和年齡特點,有助于學生拓展思維、形成個性、健全心智與開闊視野。
這是一個初中英語教學的頂層設計,如何把這種頂層設計的要求化作一個個具體的行動,形成系列的科學的牛津初中英語教學模式,達成上文提到的目標?這是值得探究的問題。
要破解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多重視角來剖析如今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初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從行為方式看
深入英語課堂教學,觀看英語課外活動,我們可以看到最常用的英語教學10種行為方式:記、背、默、聽、說、讀、寫、思、演、做。這些行為方式與教學的內(nèi)容密切關聯(lián),有什么樣的內(nèi)容,師生就會選用什么樣的行為方式,如記詞匯、背課文、聽錄音、說話題、搞閱讀、寫作文、思問題、演情景、做練習。如果這些行為方式長時間使用,有效性就會降低;如果這些行為方式得到了恰當?shù)氖褂?,有效性就會明顯提高;如果增加了新的行為方式,如唱、畫,其有效性就更加顯著。不過,同樣的行為方式在不同的師生中使用,其教學效用也是不同的,因此你可以觀察到,同樣的教案,不同的人使用,其效果是不一樣的,這與師生的個性、情態(tài)和基本的教學素質(zhì)有關。問題是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些課堂忽視了教學內(nèi)容的變化,用固化的教學行為方式處理不同的內(nèi)容,有的甚至過分強調(diào)某種行為方式的使用,讓英語教學充滿生硬的觀感,這種情況恐怕在我們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司空見慣。
2.從教學模式看
目前流行于初中英語教學的主要模式大概有這么幾種:①聽說法;②交際法;③翻譯法;④結構功能法;⑤認知法;⑥任務型教學法。聽說法的核心就是示范+模仿;交際法的核心為呈現(xiàn)—操練—活動;翻譯法就是中英互譯;結構功能法的核心就是復習—呈現(xiàn)—操練—實踐—鞏固;認知法就是先理解后操練;任務型教學法的核心就是根據(jù)任務,采用適當?shù)姆绞酵瓿?。我們不能說哪種教學模式是好的,哪種是不好的,哪種是最好的,哪種是最差的,因為這取決于教學的內(nèi)容、師生雙方的狀態(tài)與情態(tài)。但是我們可以說,如果初中教學中長時間只用一種模式,肯定是有問題的。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其長處,也有其短處,揚長避短才是科學的教學價值取向,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是為了不教,這些道理應該啟迪著初中英語教學。
3.從教學策略看
初中英語教學中有許多指導原則:①科學性原則;②趣味性原則;③鞏固性原則;④交際性原則;⑤情景性原則;⑥運用性原則等。這些指導原則是根據(jù)英語學習的特點總結出來的,有助于師生順利完成英語教學任務,達成高質(zhì)量的學習。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原則也是英語教學的策略,只是宏觀而已。然而,我們觀察英語課堂教學,覺得一些課堂有趣味性原則、有交際性原則、有科學性原則,但鞏固性原則不夠,運用性原則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并不是所有的原則都會在一堂課里展現(xiàn)出來,指導原則是隱藏在具體的教學行為后面的東西,通過生動的、細小的教學行為來實現(xiàn)。不過,一堂好課,一堂富有成效的英語課,無疑有機地凸顯了這些教學原則。
4.從教學對象看
我們對初中學生有一種共同認識,在初中階段,學生要經(jīng)歷五種變化:生理、心理、 智慧、行為方式、價值觀。因此這個時期的學生既有兒童的依賴性又有青少年的獨立性;既有兒童的好奇心,又有少年的狂熱;既有活潑好動的一面,又有沉靜孤雁的一面;既有對知識技能情感的渴望,又有畏難靦腆易挫的消沉;既有想學好英語的愿望,又有不肯下工夫的懶惰等。因此要教好這些學生,需要對這些學生的特點有清晰的把握,因材施教,因生施教。此外,信息時代的初中學生與以前的學生也有很大不同,他們不再封閉,看到的、聽見的、經(jīng)歷的、幻想的東西已經(jīng)遠遠超乎我們的預料,因而英語教學要重新思考,以切合學生的需要。教了幾十年、一成不變的教學策略應該隨著時代而變遷,隨著學生特點的變化而發(fā)生應有的變化。
5.從輔助手段看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條件,一張嘴、一支粉筆、一本書的教學時代已經(jīng)過去。錄音機、多媒體、電腦、手機為英語教學提供了無限的手段,讓英語課堂充滿生動、讓情景變得真實,讓想象成為現(xiàn)實,讓交流更加快捷,這些輔助教學手段已經(jīng)在英語教學中普遍采用,也取得了不錯的效果。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有的英語課堂成了多媒體的奴隸,不是人控制機器而是機器控制人,英語教學成了一種程序設計,沒有了靈動,沒有了情感生成,沒有了即時的教學智慧。這種多媒體輔助下的英語教學大多成了花瓶,華而不實,好看不中用。
6.從組織形式看
一位教師在講臺上眉飛色舞,幾個學生此起彼伏回應,一群學生心不在焉,幾乎是大多數(shù)英語課堂的現(xiàn)狀。一堂課很短,區(qū)區(qū)45分鐘,一個班學生很多,大致40名左右,要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積極學習,沒有一定的組織形式是辦不到的。如果續(xù)用傳統(tǒng)的教學組織形式,1/3的學生肯定游離課堂,長此以往,英語教學的成效就可想而知了。因此,有人說幾個好學生就掩蓋了課堂的真相,兩極分化在初中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現(xiàn)象。
所有這些現(xiàn)象都印證了許多人對中國英語教學的抱怨:10年艱苦卓絕,離校只會三句,hello,thank you,byebye;考過四級六級,遇到老外失語。雖然有些夸張,但也說明中國英語教學的窘境。
二、初中英語教學的對策
1.從習得無助出發(fā),完善英語教學中的激勵機制
心理學家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一個特制的箱子里,這個箱子被一個隔板分隔成兩部分。當小白鼠熟悉了環(huán)境后,心理學家就會給出一個鈴聲作為信號,鈴響之后,小白鼠所在一側(cè)的箱底就會通電。小白鼠受到電擊就會本能地逃竄,碰巧躍過隔板跳到箱子的另一側(cè)就安全了。幾次下來,小白鼠學會了鈴聲一響就趕緊跳到另一側(cè)以躲避電擊。可是研究者后來增加了隔板的高度,以至于小白鼠無論如何努力都跳不過去。在嘗試了多次失敗之后,鈴聲再響起,小白鼠還跳嗎?當然是不跳了,因為跳也是白跳。實驗并沒有到此為止,研究者后來又降低了隔板的高度,甚至比小白鼠第一次跳過的隔板還低,可是鈴聲響過,小白鼠仍然不跳,因為它已經(jīng)“習得無助”了!小白鼠會這樣,那我們的學生呢?有沒有這種“能跳過也不跳”的學生呢?
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就是得到肯定,得到認同,得到鼓勵。這些東西會激發(fā)學生良好的心理體驗,使其呈現(xiàn)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在積極的情緒狀態(tài)下,做任何事情都會取得超乎想象的結果。因此,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肯定,積極鼓勵。這種肯定、鼓勵要形成系統(tǒng),課堂上、課外、作業(yè)、檢測、考試中要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切忌表揚一陣,批評一陣。正如美國有句名言所說:你把他當敵人,那他就是敵人。
2.從因材施教出發(fā),完善英語教學中的課型模式
因材施教,這里的材有兩層含義,一是施教的教材內(nèi)容,二是施教的對象。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據(jù)不同的教材內(nèi)容、不同的學生對象進行有效的教學。初中英語教材有不同的模塊功能,大致可以分為Comic strip,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Vocabulary,Grammar,Integrated skills,Study skills/Pronunciation,Main task,Checkout 9個板塊,融聽說讀寫于板塊之中。每一塊內(nèi)容既有聯(lián)系,統(tǒng)轄在一個topic下,又有區(qū)別,功能不同,因此,這里就要教師因材了,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模式最適合學生,值得好好思考。
以情態(tài)動詞教學為例,有的教師這樣設計:
這是非常典型的初中英語語法教學課。從教學模式上看,A教師明顯用了翻譯法,B教師用了演繹法,C教師用了情景與翻譯法。從因材施教的角度看,三位教師都因了教材,但因生各有不同,A教師因材不因生,B教師有了因生的意識,C教師的因生觀念比較強。從課堂趣味性角度看,A教師的課平實無華,容易疲倦,B教師的課有點意思,但是壓抑放不開,C教師的課充滿樂趣,雖然三節(jié)課的目標指向是高度一致的,但實現(xiàn)的途徑有所不同,由此這三種設計的效果就會不同。然而我要說這三節(jié)課有一個共同的致命弱點,那就是都沒有抓住教材中最核心的東西,就是情態(tài)動詞的記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快速的情態(tài)動詞反應。比如,必須—must;不得不—have to;應該—should;可能—can;也許—might,我能……Can I...? 你能(可以)……Could you...?如果這些東西學不到位,做再多的練習也是無根之源。
要提高教學效益,就是要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設計切合學生認知的路徑,構成相應的課型,因材施教。
3.從教學效果出發(fā),完善英語的教學過程
天津教科院的王敏勤先生說,高效課堂要回答四個問題:第一個問題:你打算這節(jié)課讓學生獲得什么?(目標問題);第二個問題:你打算用多長時間讓學生獲得?(效率問題);第三個問題:你打算讓學生怎樣獲得?(方法問題);第四個問題:你怎么知道學生是否已經(jīng)達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學生達到了你的要求?(達標問題)。對于初中英語教學來說,這就是一個科學的完整的教學過程。目標是否切合、明確?節(jié)奏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當?效果是否明顯?這些顯然是我們初中英語教學中應該探索的問題。
以初中英語閱讀教學為例,大多數(shù)教師有這樣經(jīng)典的四步設計:
1.Leading to the title
2.Read the questions and skim the text
3.Scan the text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4.Discussion
首先我們來看教學目標問題,初中英語閱讀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初中英語閱讀的目的有這么幾個層次:①理解所讀內(nèi)容的意思;②培養(yǎng)一定的閱讀技能;③掌握一些英文的表達方式;④吸取課文提供的文化信息;⑤培養(yǎng)正確的態(tài)度與情感。
那么從上面的經(jīng)典閱讀設計中能達成這些目標么?
再回顧一下中考英語對閱讀的測試,學生在單位時間內(nèi)快速閱讀一篇文章,馬上對文章后面的幾個閱讀理解題進行解答,這些問題有細節(jié)的理解、有邏輯的推理、有對事情人物的評價、有猜詞的問題、有歸納總結。再看看中考英語對學生英文表達的測試:根據(jù)中文提示,流暢地用英語表達提示的內(nèi)容。至此,我們可以看出英語閱讀教學要做怎樣的改進與完善。
4.從靈活運用出發(fā),完善英語教學中的練習
葉圣陶先生說:“凡為教,目的在于達到不需要教?!睂W英語的最高境界就是能熟練運用英語,把它當做一種工具,能夠靈活地交流,當然初中英語只是一個基礎,還談不上達到這種水平。不過初中英語教學中適度改變一下其機械化的成分,提高一下靈活運用的成分還是必要的。靈活運用就是在特定的情景里,學生面對問題,自主組合儲存知識,運用所學較好地解決問題。這樣的能力需要在我們平時的英語教學中不斷強化,學生才有可能實現(xiàn)。
以詞匯教學為例,我們來看看靈活運用訓練的狀況。
看了上面兩組練習,你有什么感想?A組練習,教師的設計思想就是考查學生英語學習中詞匯的掌握能力,B組練習,教師的設計思想就是重點測試學生運用詞語、恰當匹配組句的能力。這兩種設計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如果一位教師長時間堅持A組練習形式,一位教師長時間進行B組訓練,那么他們的學生就會形成能力差。
再以對話教學為例,許多教師會有以下的設計:
上面兩組對話練習,你覺得哪組比較好?A組屬于模仿,B組屬于應用,其教學效果以及趣味性顯然是不同的,B組練習中,肯定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情景。
5.從學習金字塔出發(fā),完善英語教學手段
學習金字塔是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它用數(shù)字形式形象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內(nèi)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種現(xiàn)代學習方式的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學者、著名的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1946年首先發(fā)現(xiàn)并提出的。
從這個學習金字塔中,我們能領悟什么?它告訴我們,英語教學應該運用各種手段才能更有效果。因此在英語教學中,不僅要聽說讀寫,運用多媒體增加課堂效果,更重要的是強化英語的運用,在實際情景里提升英語學習的質(zhì)量。
當然許多優(yōu)秀的教師一直在努力,他們在初中英語教學的研究中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初中英語教學永遠是一項充滿挑戰(zhàn)與富有創(chuàng)意的事業(yè),只要我們不斷總結、實踐、研究,就一定會有理想的結果。
(責任編輯 黃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