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鵬
摘要:坦白,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動歸案后,如實交代自己被指控的犯罪事實的行為。隨著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將“坦白從寬”正式寫入我國刑法,坦白從寬從刑事審案政策上升到具體法律規(guī)定。本文將淺析坦白從寬的涵義和司法實踐。
關鍵詞:坦白從寬;涵義;司法實踐
引言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得人們的權利意識越來越高。2011 年2 月《刑法修正案(八)》將“坦白從寬”正式寫入我國刑法,體現(xiàn)了我國保護犯罪嫌疑人人權的做法,適應了新形勢發(fā)展的需要。而在司法實踐中更好的適用坦白從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坦白從寬的涵義
坦白,一般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動歸案后,如實交代自己被指控的犯罪事實的行為。在《刑法修正案(八)》出臺之前,“坦白”沒有確定的概念。2011 年2 月《刑法修正案(八)》的出臺,《刑法》第67 條中增加了“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guī)定的自首情節(jié),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的規(guī)定即關于坦白的具體表述,彌補了以前的缺陷。
理論上認為,《刑法》第67 條前兩款的規(guī)定,是關于自首的規(guī)定,而從《刑法》第67 條第3 款的規(guī)定可以看出坦白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動歸案后,如實交代已被司法機關掌握的本人罪行,或者如實交代尚未被司法機關掌握但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罪行屬同種罪行的情形。①
我國的《刑法修正案(八)》將坦白從寬的規(guī)定設置在自首一節(jié)中就說明了坦白與自首存在關聯(lián)。坦白與自首均具有犯罪嫌疑人認罪悔罪的態(tài)度,同時司法偵查機關節(jié)省資源,提高了案件偵破的效率。因為兩者的一些不同的區(qū)別,刑法量刑方面對自首與坦白作了明確的區(qū)分,自首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而坦白則只能是從輕或者減輕處罰。自首與坦白看似區(qū)別不大,但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在司法實踐中,司法工作人員應該準確區(qū)分自首與坦白,不能混為一談。
二、坦白從寬的司法實踐
近幾年來,我國正在從形式法制向實質法制轉變,不斷地完善我國的法制建設,法律更逐步的專業(yè)化精細的融入人們的生活中,然而人們對自己的權益更深度的認識以及去追求與維護,同時也對國家公正公權力機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坦白制度從酌定從寬到法定從寬是我國刑事法律制度的重大進步,體現(xiàn)了我國與時俱進的法律變革思想,要想在司法實踐中準確把握坦白從寬,我認為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把握坦白的時間
犯罪分子只要正確的坦白時間,只有兩個有效時間段:第一個是犯罪嫌疑人被動歸案的時間; 第二個是審判階段的公訴時間。我們通過《刑法修正案(八)》可以看出坦白的主體為犯罪嫌疑人。而根據(jù)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及從司法實踐可以看出,犯罪分子到提起公訴進入審判階段被稱為“被告人”,如果犯罪嫌疑人在偵查、審查起訴階段存在僥幸心理,采取觀望態(tài)度,不如實陳述自己的罪行,當案件進入審判階段,犯罪分子根據(jù)各種證據(jù)感到沒法繼續(xù)隱瞞下去,在法庭上這時候才向法官如實供述自己的所有犯罪情況及情節(jié),此時堅決不能認為這是坦白,如果被告人在庭審中一切依據(jù)讓自己無法隱瞞下才如實供述的犯罪事實,這只能屬于當庭自甘愿認罪情節(jié),才能根據(jù)實際犯罪情況和自己坦白的情節(jié)酌情從輕處罰。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動到案后,在如實供述之后又翻供的,反映出犯罪嫌疑人存在僥幸心理或者有意阻撓案件的偵查審理工作,視法律如兒戲,此情形不能認定為坦白,否則會助長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如果犯罪分子在符合坦白成立的時間要件節(jié)點上坦白,又如實供述的提起公訴,此種情形應該認定為坦白。所以對坦白的時間認定需要司法工作人員的具體操作,不能粗心大意。
(二)注重對“可以”的理解
《刑法修正案(八)》對坦白法定從輕處罰情節(jié)規(guī)定為“可以”量刑情節(jié),“可以”量刑情節(jié)表明我國刑法對于坦白采取的是相對從寬處罰原則。②即是說,并非對每一坦白的犯罪人都一律從輕處罰,而是既可以從輕處罰,也可以不予從輕處罰。究竟對坦白的犯罪人是否從輕處罰,由審判人員根據(jù)全案的情況決定。即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要求具體案件具體分析。
首先,根據(jù)犯罪人主觀惡性的大??;其次,要分析坦白的具體情節(jié),要根據(jù)犯罪人對他人及自己的人身危險性和自己的悔罪程度,同時也根據(jù)犯罪的對社會造成成的危害程度及犯罪的客觀條件,決定是否從寬處罰。由于犯罪分子的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作案手段特別殘忍和殘暴、情節(jié)非常惡劣、后果也是非常的嚴重的犯罪,即使具備了一切坦白情節(jié)要點,根據(jù)罪責刑一致規(guī)則,也可以不予從寬處。
(三)對“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理解
司法機關追訴該犯罪分子所有犯罪行為并給于是否從寬處理的客觀依據(jù)是:是犯罪分子被抓被動的歸案,看自己能否有誠意的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這就是坦白成立必要條件,就要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所謂“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根據(jù)1998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了《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動歸案后求實事求是地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實,既不擴大也不縮小自己的罪行。眾所周知,中國是個人情關系很重的國家,很多犯罪分子注重哥們義氣,喜歡替別人頂罪,也可能受到威脅代人受過,所以“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不能替別人頂罪。而現(xiàn)實社會中,很多人違法犯罪后,害怕受到刑事制裁,在向司法偵查機關陳述時喜歡避重就輕,講一些無關緊要的犯罪事實,更有甚者歪曲客觀真相、編造事實情節(jié),企圖逃過法律追究。所以“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要供述自己的所有犯罪罪行,不能采取欺騙手段來應對偵查機關。而在人數(shù)眾多的共同犯罪案件中,“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既包括自己的犯罪事實,還應包括自己所知悉其他犯罪人的犯罪事實。另外,犯罪人對所供述罪行的辯解不影響坦白的認定,因為人都有趨利避害的心理,在歸案后,希望審判機關能對自己從輕處罰,而犯罪嫌疑人的辯解更是行使辯論權的具體體現(xiàn),符合刑事訴訟法的程序性要求,有助于維護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利,更能體現(xiàn)刑法保護人權的目的。
(四)如實掌握從輕和減輕
大家都知道刑法中每個罪名都與之相應的法定刑,而法定刑一般都是一個處罰的幅度,并無具體的刑期。從輕處罰,應該在法定刑的規(guī)定內判處較輕的刑罰。減輕處罰是應是處于低于法定刑判處刑罰。在司法實踐中應該結合每個案件的具體情況,該從輕處罰就從輕,該減輕處罰就減輕,做到不偏不倚,維護司法審判活動的公正、公平。
結語
以上分析了坦白從寬的涵義,簡要闡述了坦白從寬在司法實踐中的適用問題,以期能對坦白從寬原則在我國司法實踐當中適用起到重要的作用?,F(xiàn)在中國社會正處于轉型的重要時期,受到多種思潮的影響,要完善公正的刑事司法制度,在司法實踐中真正實現(xiàn)坦白從寬,加強國家、社會各方面對司法審判的監(jiān)督作用,多管齊下,不違背坦白從寬法定化的初衷,更好的為人民大眾服務。(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法學院)
注解:
①段啟俊、劉源吉:《《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坦白制度的理解與適用》,載《法學雜志》2012年第7期.
②張鑫 王英杰:《犯罪概念的探究——以刑法的謙抑性與刑事一體化為視角》,載《公民與法》2012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龍宗智:《論坦白從寬》,載《法學研究》1998年第1期。
[3]張正君、錢進、張東偉:《坦白從寬政策應在刑事立法中充分體現(xiàn)》,載《檢察日報》2010 年8 月16 日第4版。
[4]樊崇義:《沉默權與我國的刑事政策》,載《法學論壇》2001年第3期。
[5]吳宗憲:《解讀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期。
[6]杜強:《關于坦白從寬的立法思考》,載《政治與法律》2007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