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李云萍 (1990-),女,漢,山東聊城人,研究生,法學理論,上海政法學院,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摘要:陪審制度是一項在司法領(lǐng)域踐行民主的制度,在世界上很多國家一直存在著。建設(shè)法治中國,必須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加快建設(shè)公正高效權(quán)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①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司法,在司法調(diào)解、司法聽證、涉訴信訪等司法活動中保障人民群眾參與,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構(gòu)建開放、動態(tài)、透明、便民的陽光司法機制。②在十八屆四中全會以后,明確提出要在司法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人民陪審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出臺對于推進司法民主,促進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眾有序參與司法,提升人民陪審員制度公信度和司法公信力有著重大的意義。這一辦法對于以往人民陪審員制度運行中的問題做了一一回應。但是辦法中的一些規(guī)定仍然有待進一步落實,這也為以后進一步具體細化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提供了很大的空間。
關(guān)鍵詞:司法體制改革;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思考
一、 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及其完善
陪審制度最初雛形產(chǎn)生于古希臘和古羅馬,當時民主共和國建立初期,司法民主的呼聲很高,為了防止法官的專斷獨裁,成立了“赫里埃”公民陪審法庭。在中世紀,陪審制為歐洲少數(shù)封建國家所繼承,并盛行于資本主義社會?,F(xiàn)代意義上的陪審制源于英國。因其在保障司法民主、公正、公開、獨立等方面的獨特價值,許多國家將這一制度借鑒演化為適合自己國情的陪審制度。目前通行于世界的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英、美等國家為代表的陪審團模式,一種是以法國、德國為代表的大陸法系的參審模式。
我國現(xiàn)行的人民陪審員制度結(jié)合中國具體國情并借鑒了前蘇聯(lián)和和大陸法系國家陪審制度,一步步建立起來,并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不斷改革于完善。中國人民陪審原制度肇始于上世紀30年代除和40年代末,當時共產(chǎn)黨的革命根據(jù)地、邊區(qū)、和解放區(qū)的工農(nóng)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府和人民民主政府都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當時人民陪審員在案件審理過程中享有與法官相同的權(quán)利。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lǐng)》中規(guī)定法院審判案件依照法律規(guī)定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后來的1954年《憲法》③和《法院組織法》④以及1956年司法部頒布的一些規(guī)定和最高人民法院于1963年頒布的一些規(guī)定中也都對人民陪審員制度予以相應規(guī)范。由于“文革”期間陪審制度與其他制度一樣遭到破壞,在1978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guān)于人民陪審的群眾代表產(chǎn)生辦法的通知》,后來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三大訴訟法也都明確規(guī)定了人民陪審員制度。200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的《關(guān)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更是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史上的一件大事——首次就人民陪審制度頒布單行法律條例,這也標志著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進入正規(guī)運行狀態(tài)。隨后頒布的《關(guān)于人民法院民事調(diào)解工作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等文件為進一步落實人民陪審員制度提供指導。但是人民陪審員制度在運行中出現(xiàn)了選任條件門檻高、選任程序不完善、陪審范圍不明確、效用低以及陪審員陪審的案件范圍、權(quán)限、保障、任期等多為公民詬病的問題。2014年12月4日最高院發(f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進一步加強新形勢下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在司法改革過程中不斷完善人民陪審制度。2015年5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出臺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長期以來司法實踐中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弊病,但是,還有很多具體的工作需要在實踐中予以完善。
二、 關(guān)于《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認識
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lǐng)導小組審議通過《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法》,正式拉開了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的序幕,2015年4月24日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wù)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關(guān)于授權(quán)在部分地區(qū)開展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的決定》,為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進一步明確了具體方向、基本內(nèi)容和法律依據(jù)。2015年5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出臺的《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則是對人民陪審員制度在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問題做了一一回應,即解決了試點的具體內(nèi)容,為我國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善開辟了新的篇章。
改革具體主要涉及人民陪審員制度運行過程中的七個方面。一是在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條件方面:降低學歷,提升年齡。即是將學歷條件由原來的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改革高中以上文化學歷,年齡條件由原來的23周歲提高到28周歲。⑤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民陪審員隨機抽選機制,改變原來由個人申請和組織推薦的方式,建立人民陪審員候選人信息庫。建立人民陪審員名冊,提請同級人大常委會任命。⑥三是明確人民陪審員參與審理的案件范圍。⑦四是合理確定每個人民陪審員每年參加案件的數(shù)量比例及人民陪審員閱卷機制。⑧五是明確人民陪審員參與案件審理的職權(quán),即只負責法律事實認定問題。⑨六是堅持權(quán)利和義務(wù)相統(tǒng)一原則完善了人民陪審員的退出和懲戒機制。⑩七是完善人民陪審員履職保障制度。B11
三、 對于《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的思考
1.參審范圍的具體標準怎么確定?比如如何確定“涉及群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人民群眾廣泛關(guān)注或者其他社會影響較大的刑事、行政、民事案件。”B12中群眾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人民群眾廣泛關(guān)注、社會影響較大等的參照標準;另外就是“原則上”實行人民陪審制審理B13,這樣的規(guī)定會不會給法院及法官的自由裁量權(quán)太大。
2.法律事實部分的認定問題的前提是與法律問題部分有明確的界限,但是實踐中有些問題連法官的認識也是模糊的,如果法官和陪審員的意見相左該怎么解決,這部分的法律責任應該如何解決?
3.人民陪審員選任工作每五年進行一次,退出機制中大多列舉的是有錯的退出機制,那么,新的試點方案中會不會還是會出現(xiàn)人民陪審員長期駐庭審理的現(xiàn)象,長期連任會不會導致民主廣泛的不真實,又成了少部分人的特權(quán)?(作者單位:上海政法學院)
注解:
①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
②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公報。
③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⑤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一條。
⑥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五、六、七、八、九、十條。
⑦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十二條。
⑧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條。
⑨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條。
⑩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二十六條、二十七條。
B11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二十九條。
B12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十二條第一款。
B13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人民陪審員改革試點工作實施辦法》第十二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