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貴華 王江
【摘要】語文教育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人的語文素養(yǎng),基本上不是靠教而是靠學,教者的啟蒙,只是用來呼喚學習者的本能,實現學生的自主的學。本文以學生的主動自學、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課文閱讀以及作文教學的具體方法方面論證了小學語文生本教育的操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 生本教育 操作策略 自主學習
生本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師從“傳授者”變?yōu)椤耙龑д摺?、“協助者”,由“纖夫”變?yōu)椤澳琳摺?。教師的工作應該是“成為?guī)劃兒童學習生活的組織者,幫助兒童順利地進行自主學習,組織兒童的學習生活”。教師幫助的意義僅僅是激發(fā)和引導。貧瘠的土地也能奪豐收,奧妙在于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潛能。教師應在學生的放飛中獲得自身的解放,同學生一起成長。與你的學生互動,讓他們感受到他們才是教學活動中的主人。“實踐出真知”,我們要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活動的實踐中來,這樣他們才能親自動手并通過獨立地思考去獲取知識。
一、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是生本教育質量、效率的保證
1.先學后教的“學”,不是那種漫無目的的學,也不是沒有教師指導的學,整個學是在學校教育的框架下進行的,是有著鮮明的學校教育認識目的的。設置的先學的問題應當是“容易入,能成功”。而且是把握住關鍵和核心,分層次有提高的。
在這里教師的作用有四個:一是確定內容和進度(孩子學什么),是在教師對人的培養(yǎng)的全盤考慮下提出來的;二是給出對學的恰當而不過分的指導,這個時候的學是有教師導的背景的學;三是教師在其中貫徹了一個原則:只要有可能讓孩子自己學,我們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孩子不能自己學,我們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轉變方式讓孩子自己學。這樣,先學后教就不僅僅是一種時間順序,更表明了學為根本的地位。
2.以學定教,這是先學后教帶來的一個效益。學生選擇他最感興趣那個點作為內核,教師也就可以選擇大多數學生都喜歡的點作為活動的內核?!敖獭辈粌H是由知識本身的性質決定,在孩子先學的同時,教師可以清楚、冷靜地看到孩子學習的情況,并作出“教”的內容方法的選擇,這同時也就教得更精粹、更切中孩子的需要了。以學定教最突出的一個長處就是始終保持孩子的強烈情感和興趣。因為教師注意了孩子學習的共同點,抓住了他們學習中的閃光點,突出了學習的重難點。
二、小組合作學習是生本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課堂是在老師幫助下的學生自主學習,形成個人、小組和班級的學習鏈。形成那種人人參與、組組互動、競爭合作、時有思維碰撞火花閃現的課堂。小組活動應該成為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心理特點,把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發(fā)揮優(yōu)秀學生的優(yōu)勢,積極推行學生互助機制。
1.生本的課堂是學生學習成果展示交流的平臺。小組活動才能保證每個同學都可以獲得展示交流的機會。同時,教師要加強對學習小組的學法指導,進一步提高小組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效果。
2.小組學習的另一個目的,是形成學習的集體。學習是需要氛圍的,討論的氛圍有利于思維的活躍和深化,小組中協作的氛圍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協作的精神。充分發(fā)揮捆綁式評價的作用,使本組成員“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榮辱與共。小組成員之間就會主動幫扶。定期以組為單位進行精神和物質獎勵。在此過程中,不但培養(yǎng)了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而且能使后進生同樣得到了成功的體驗,逐漸找回自信,體驗到學習知識的快樂。這樣,小組學習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體學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進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三、小學語文生本教育在閱讀教學要做到“三個引”
1.“以讀引讀”中前一個“讀”指的是讀課文,理解課文,后一個“讀”是指課外閱讀。二年級的以讀引讀,以讀引說階段。教材中課文是個引子、是源頭,借助課文引出學生在課外四到五倍的閱讀量。課堂上文本的學習交流很少,大量的是學生帶回來的所形成的新的教育資源。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了某篇課文之后,引發(fā)了他的閱讀興趣,去尋找相關的文章和書籍、資料來讀,一篇帶多篇。閱讀應以自由閱讀為主,首先讓學生選擇他喜歡的書去讀,享受閱讀,才是最重要的。
2.“以讀引說”中“讀”是指讀課文及讀課外書;“說”就是學生在讀課文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產生的意見與看法,感受和體會在小組、全班進行交流。
3.“以讀引寫”搭建“讀”與“寫”的橋梁。小學三到五年級是發(fā)展提升階段。重點在于以讀引讀,以讀引研,以讀引寫,作文是重點。要使閱讀得以升華,還得在博采眾長的基礎上,勤加練筆。大量集中的閱讀,必然帶來學生思想的豐富和多彩。豐富的積累,大量的課外知識,又為學生的寫作儲備了足夠的“資金”,寫作也就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四、小學語文生本教育在作文教學要做到三步走
1.在閱讀中領悟。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在指導學生作文之前,老師可以找一些文章,讓學生閱讀。學生在閱讀文章時首先得“讀進去”,然后方能“悟出來”。教師參與進來,就要指導引導疏導,再加上適當的評價,就會成為“讀進”和“悟出”的橋梁。教師可以根據此次作文目的開展主題閱讀,作相應小研究,悟寫法。
2.在練筆中運用。我們需結合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和《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從文本的角度統籌安排,精挑細選,有層次的引導學生通過遷移運用,使語言形式表情達意的功能扎根于自己的語言寶庫,習得句、段、篇的構思范式。中高年級的教學,則需關注段的訓練,緊扣一些描寫精彩生動,有典型意義的結構段,尤其是課文的開頭、結尾、人物肖像描寫、心理刻畫、對話方式、自然環(huán)境描寫等進行練寫。有時還可以根據文章的立意、構思、布局謀篇或表現手法,引導學生進行整篇文章的仿寫,這樣循序漸進,使學生的讀寫能力呈上升之勢。
3.在評改中提升。生本教育,應該創(chuàng)建展示交流平臺,通過“展、賞、評、改”四個環(huán)節(jié),從“展與賞”中讓學生得到“作文,我能行”的信息與自我暗示,激發(fā)學生習作的興趣。又通過商議性的“評、改”,提高學生習作的能力。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生本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論,看似那么簡單,卻又蘊藏著深奧的哲理;看似離我們很遠,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作為一名教育者,正如前面所說,我們已經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雖然有些地方我們曾經做過,但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接近它、了解它、再充分認識它、進行系統研究、并充分運用到我們的教學活動中去,為提高課堂效率尋找更多的捷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