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平
【摘要】翻譯教學在外語教學中,享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對高素質翻譯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培養(yǎng)出更多符合社會需要的高素質翻譯人才是高校外語院系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當前,我國翻譯教學存在諸多不足,如課程設置不合理、學生雙語能力不足等,本文從這些現(xiàn)狀出發(fā),提出了一些翻譯教學的發(fā)展思路。
【關鍵詞】翻譯教學 課程設置 發(fā)展思路
翻譯教學是高校英語專業(yè)教學的必修課,其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對于英漢兩種語言差異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翻譯能力。西方翻譯界早在上世界60年代就開始關注翻譯教學,并指出:“翻譯是一門獨立的學科,翻譯教學區(qū)別于純正意義的語言教學,翻譯教學需要進行專門的翻譯訓練?!?/p>
一、 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現(xiàn)狀分析
1.課程設置不合理。外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譯的能力。其中翻譯能力列在最后,這也體現(xiàn)了翻譯教學在整個外語教學中的地位。相對于外語教學本身,我國的翻譯教學一直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和足夠的研究。英語翻譯課程,包括英譯漢與漢譯英,有的學校分設筆譯課和口譯課,但總的說來,口譯課開設不普遍。英譯漢與漢譯英分開來上的學校多一些,也有一些學校把英漢互譯作為一門課開設。作為專業(yè)技能課程之一,大部分高校英語專業(yè)在大一并沒有開設翻譯課程,而是集中于大二至大三這一階段,造成許多學生畢業(yè)時翻譯能力根本達不到大綱的要求。有的院系在大三開設英譯漢一年,大四開設漢譯英一年,每周兩學時;也有的集中一年開設翻譯課,放在大三或大四,每周四學時。
翻譯課時數(shù)有限,難以處理英譯漢與漢譯英的教學安排,不少學校側重英譯漢教學,可學生畢業(yè)后在工作中往往遇到的是漢譯英,包括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里面的翻譯題型,現(xiàn)在都變成了漢語短文英譯。有的學校在開設翻譯課之前沒有開過大學語文、高級寫作和文體修辭之類的課程,學生在做翻譯練習時就會遇到較大困難。
2.翻譯師資隊伍素質有待提高。翻譯教學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雙語能力,豐富的教學經驗和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絕大多數(shù)高職稱的翻譯教師都是半路轉行教翻譯的,很少有翻譯專業(yè)的碩士、博士學位,獲得各類翻譯證書,如上海高口證書,人事部二級口筆譯證書的翻譯教師也不多。許多高校翻譯教師沒有經過系統(tǒng)的翻譯理論學習,也未接受過專門的實踐訓練,很多教師把翻譯課當成簡單的英漢語句子對比課,學生在課堂上主要學習一些零散的翻譯技巧,但是翻譯綜合應用能力不高。
3.學生雙語能力不足。學生在接觸翻譯課程之前的母語和英語的語言綜合素質參差不齊,雙語能力沒有得到系統(tǒng)培養(yǎng),遠未達到進行語篇翻譯的要求。許多英語專業(yè)本科生在校英漢雙語的閱讀量很少,甚至沒有,只關注課本知識,導致學生在進行翻譯練習時,無論漢語譯文還是英語譯文都晦澀難懂,翻譯腔十足,不合譯語規(guī)范。
4.教材質量良莠不齊。教材是教與學聯(lián)系的紐帶,是關系到翻譯教學成敗的重要因素。在本科階段,缺乏權威的翻譯教材,這對翻譯的宏觀教學及教學效果極為不利。許多高校選用的是張培基教授的《英漢翻譯教程》,這本教材是統(tǒng)編教程,體例安排得當,較系統(tǒng),譯例較全面。但該教程翻譯理論薄弱,內容陳舊,選材不廣,只注重語句翻譯而忽略語篇翻譯。
5.教學模式因循守舊。高校外語專業(yè)的翻譯課上,教師大多采用傳統(tǒng)的師徒相授的教學方法,講解技巧,讓學生做練習,然后逐字逐句地核對答案。這種教學模式存在很多弊端。
二、 英語專業(yè)翻譯教學發(fā)展思路
1.合理設置翻譯課程。英語專業(yè)本科翻譯課程應在低年級開設,增加翻譯課程的課時,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翻譯實踐和訓練。要想讓學生在短短的四年具備相當?shù)姆g實踐能力,必須合理安排翻譯理論課與科技外貿等課程的比例。
2.師資隊伍的培訓。雖然大多數(shù)外語院系都開設有翻譯課,但大多數(shù)教師原本只是外語專業(yè)的教師,相當比例的教師沒有接受過專門的翻譯專業(yè)教學理念和方法的培訓,照搬外語專業(y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這種師資遠遠不能滿足翻譯教學的需要,應大力加強翻譯專業(yè)師資的培訓。
3.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語言能力是翻譯的基礎。許多學生漢語功底很差,往往僅注重外語的學習而偏廢了母語的提高,忽視了中國文學的閱讀,放棄了人文知識的訓練。翻譯教師發(fā)現(xiàn),對學生英譯漢譯文的修改,往往是修改他們的漢語,所以外語院系應該在低年級開始大學語文課,提高學生的漢語語感及文化素養(yǎng)。
4.編寫符合時代要求的教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都有了較大變化,原有的教學目標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形勢。我們應找出原有教學大綱的不足之處,根據(jù)新形勢對翻譯教學的要求,修訂翻譯教學大綱,編寫符合時代要求的翻譯教材。
5.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我國傳統(tǒng)翻譯教學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師為中心,圍繞教學材料展開,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理論闡述、習作講評、譯作分析和例句示范等傳統(tǒng)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模式沒有把翻譯教學的主體——學習者放在中心的地位,學生學習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擺脫我國翻譯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我們應采用“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譯人才培養(yǎng)模式,培養(yǎng)符合社會實際需求的翻譯人才。只要我們能夠重視翻譯教學,重視對翻譯教學的研究與探索,運用翻譯研究的新成果來解決翻譯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同時加強師資隊伍的培訓,就一定能使我國的翻譯教學取得飛快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羅進德.翻譯教學門外談[J].外語研究,1997(1).
[2]穆雷.中國翻譯教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