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鋒
摘 要:《不情愿的原教主義者》是莫欣·哈米德的暢銷書。本文分析了小說中的專有名詞所含有的隱喻,隱喻對于主題有巨大的彰顯作用。
關(guān)鍵詞:《不情愿的原教主義者》;姓名;主題
一、引言
莫欣·哈米德曾被《紐約時報》譽為同輩中最具天賦,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家之一?!睹咳针娪崍蟆贩Q贊他為同時代人中最有才華,最無畏的作家之一,《每日野獸》把他評為仍然活躍著的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恫磺樵傅脑讨髁x者》是他的第二部小說,出版后便成為國際暢銷書,曾入圍布克獎,并被改編成電影,《衛(wèi)報》將它視為一部為那十年間下定義的小說。
自2007年出版以來,該小說就廣受好評,總的來說,書評要多于各類批評性文章。其中,最受關(guān)注的是其主題和寫作風(fēng)格兩方面的特色。許多學(xué)者認為,宗教沖突在該小說中是主線之一,男主人公傾向于求助宗教來獲取力量。如《時代周刊》曾指出,它是一部與宗教主題相關(guān)的小說。而《觀察者》則稱它為讓人回味的短篇小說。很多批評家分析道,該小說表現(xiàn)了很多主題,《華盛頓郵報》曾把哈米德視為把對美國夢的追求表現(xiàn)得最淋漓盡致的人?!缎瞧谌障闰?qū)報》則認為它是對“9/11事件”及影響小說形式的再現(xiàn)?!冻瑫r》中把該小說看作一部關(guān)于身份的作品,反映了東西方之間的沖突?!缎l(wèi)報》稱贊該小說成功地把東西方之間的緊張關(guān)系包裹在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中,直到小說結(jié)尾。而作者解釋道,他并不是試著去感覺,而是確確實實感覺到了,他說自己并不認為任何人能為別人代言,他自己也不是巴基斯坦的代言人,只是一個巴基斯坦人不同于別人的例子。不管是在小說里,還是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他都相信這一點?,F(xiàn)在存在如此多對巴基斯坦的誤解,他想要糾正這樣的誤解,卻也并不想把巴基斯坦宣傳得奇異而又偉大。在巴基斯坦有許多真實存在的危機,但它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生機活力,不斷運轉(zhuǎn)演變的社會。此外,根據(jù)Culturazzi的觀點,風(fēng)流韻事也是小說的一個重要主題。關(guān)于寫作風(fēng)格,許多評論稱該小說是一部巧妙、優(yōu)雅而又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一些評論家認為,作者哈米德跟“爵士時代”代言人菲茨杰拉德很相像,而該小說與《了不起的蓋茨比》也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國內(nèi)評論中,虞穎在一篇文章中從認知詩學(xué)的角度分析了該小說的敘述策略。
總之,該小說被媒體高度評價并推薦。它反映了許多當代的社會問題,特別是跟地球村相關(guān)的問題。在小說中,為了使其更有意義,作者精心設(shè)計了每個細節(jié)。而姓名作為意義的載體和象征,對主題的理解尤為有用。因此,對姓名暗喻的分析是值得關(guān)注的。
二、埃里卡—模棱兩可的關(guān)系
埃里卡名字的英文發(fā)音跟美國極為相似,她是一個被男主人公蓋昌茲深愛著的女孩。在她的精神伴侶克里斯死后,她近乎崩潰,無法再振作起來。她似乎被分成了兩半,一半植根于現(xiàn)實,而另一半游離于真空,兩半自己從不曾重合過。
1、親密關(guān)系
埃里卡是蓋昌茲的偶像,蓋昌茲對她的包容已經(jīng)到了他自己都覺得恥辱的地步。他盡可能地奉承埃里卡,不惜帶上另一個人的面具,使自己變得懦弱渺小。在跟埃里卡的戀愛關(guān)系中,他們竟然不曾有過任何譬如擁抱、親吻之類的肢體接觸。蓋昌茲對埃里卡的愛和追求可以與對“美國夢”的追求相提并論,同樣都是艱辛而又快樂的過程。當他扮成埃里卡已故的前男友時,他極盡自己之能事表現(xiàn)得像個美國人。相似地,他作為拔尖的學(xué)生去了普林斯頓大學(xué),并且覺得那是一個對他來說每件事情都充滿可能性的地方。埃里卡在愛情和保護這兩個問題上鼓勵過他,但對于蓋昌茲來說,埃里卡既是親近的,又是疏離的。她控制著蓋昌茲的感覺,并影響著他的感情。對于埃里卡來說,蓋昌茲是她與現(xiàn)實相連的紐帶。埃里卡行事作風(fēng)又跟美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所扮演的角色很相似。美國與像以色列這樣的東方國家保持著一種親密的關(guān)系,以引起該國人民的興趣,并且保衛(wèi)他們的人民。然而,當它從像伊拉克和阿富汗這樣的國家身上感受到威脅后,它可能又會轉(zhuǎn)變自己的角色。
2、焦躁不安的關(guān)系
在前男友仙逝之后,埃里卡精神崩潰、心不在焉。因次,盡管她喜歡蓋昌茲和他的公司,她卻表現(xiàn)得像是生活在另外一個與世隔絕的星球,心心念念只想等待與克里斯重逢。對于埃里卡來說,蓋昌茲只不過是通向現(xiàn)實世界的紐帶,把她帶回真正生活的世界。甚至當他們有肢體接觸的時候,她的身體、思想和心臟都像極了一塊頑石,反應(yīng)遲鈍,冰冷入骨。只有當蓋昌茲嘗試變成克里斯時,她才恢復(fù)活力。
“9/11事件”以后,美國變得很是警惕,采取了一系列行動打擊恐怖分子。其中,最無禮的行為是電話竊聽,其目標不只是他們懷疑的國家,還包括美國民眾和它的盟國。這一事實反映了整個國家的不安和它與其他國家保持的不穩(wěn)定關(guān)系。
三、蓋昌茲—不情愿的人
1、對美國夢的追逐
蓋昌茲既是小說敘述者,又是小說主人公。如大部分年輕人一樣,他迫切希望過上更好的生活,實現(xiàn)到美國去的夢想。十分不易地,他作為頂尖學(xué)生被普林斯頓大學(xué)錄取,并被Underwood Samson 公司錄用。他認為自己正如名字所暗喻的一樣,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做出了改變。然而,在該小說中,這樣的改變往往預(yù)示著兩個層面的意義。其一就是變得像美國人,對于蓋昌茲來說,他快樂的源泉就是表現(xiàn)得像一個自負而又充滿優(yōu)越感的美國人。盡管在內(nèi)心深處,他還有一絲念及那個給他教育,給他經(jīng)濟支持和感情的祖國,但漸漸地,他開始忽略它,并且愉快地接受著所有他從這個新的祖國中得到的一切,包括認知、愛慕和金錢。
2、蓋昌茲—成為一名原教主義者
另一個改變,是蓋昌茲開始放棄美國夢,信奉宗教。原本一切正常,直到有一天,他打開電視,見證了以下恐怖場景:“隨著一座,又一座世貿(mào)中心的雙子樓倒塌。他心里笑了。是的,雖然聽上去有點卑鄙,但是他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無比高興?!睆哪且院螅汩_始在那片倡導(dǎo)原教主義的土地上開始了作為一名原教主義者的轉(zhuǎn)變,這似乎是諷刺的。在“9/11事件”之后,蓋昌茲覺得他的外表使得他無法成為美國的一員。當然,他的第三世界敏感性也在潛意識中發(fā)生著作用。此外,他感到恐怖襲擊的事實使得他頓悟了,并且充滿了困惑。公司中歧視穆斯林的經(jīng)歷也迫使他重新考慮自己所處的位置,只有在自己的祖國中,他才有真正的安全感。接下來的時光中,在后9/11時代,他的一切都改變了,由內(nèi)而外。美國所有的缺點都被無限放大,他被憤怒與反叛控制著,關(guān)于生活、身份和歸屬的觀念都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3、Underwood Samson
任何組織都是作為國家的一部分而發(fā)生作用的,Underwood Samson公司的縮寫US 毫無疑問是對美國的影射。作為一家評估公司,它所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而它所遵循的交易模式就好像是美國與他國進行交涉時的外交過程。
4、蝙蝠
蝙蝠是小說中的另一個象征,為什么蝙蝠能在美國生存呢?在西方文化中,蝙蝠意味著邪惡。
5、跨文化交流是必須的
在蓋昌茲的最后一次任務(wù)中,他被一位老人比作土耳其士兵,也就是被土耳其人逮捕并訓(xùn)練以清除自身文明,無所依傍的基督教成員。他開始把美國看做是一個“不愿意反思共享的痛苦” 這種想法不時在他腦中縈繞,使得他最終決定放棄富有,回到他覺得自己真正屬于的地方,清除美國對他的影響。無論從人性還是他自身利益的角度,這都是一個明智的選擇。通過蓋昌茲這個人物,哈米德試圖回答美國人經(jīng)常提出的問題: “為什么人人都討厭美國?” 美國與其他國家的關(guān)系正是哈米德所想要表現(xiàn)和探索的。它對穆斯林國家的控制和干涉?zhèn)α诉@種關(guān)系。美國應(yīng)該找出這種沖突的根源,而非閉關(guān)鎖國。
參考文獻:
[1]匡方濤,文旭. 隱喻的認知語用學(xué)研究. 外語學(xué)刊, 2002:4.
[2]張紫蘭. 復(fù)雜名字底下的平靜心靈—專訪莫欣·哈米德. Retrieved on 2/12/2010 from http//www.ew.en.cc/cache/books/ 168/bkview-168271-518388.
[3]虞穎. 試析莫欣·哈米德在《啦合爾茶館的陌生人》中的敘述策略 —基于認知詩學(xué)的視角. 福建論壇,2011,2:51-53.
[4]引文都來自Hamid,Mohsin.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 London: Penguin Book,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