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皸
摘要:治安社會防范作為治安防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集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公民家庭和個人等多元主體于一體的系統(tǒng)工程,其內容涵蓋公民群防群治式自我保護、政府組織的指導服務職能和社會性互助精神的落實,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綜合性、主動性等特征。進一步強化治安社會防范,既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治安環(huán)境、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又有利于提升治安管理工作社會效能。
關健詞:治安;社會防范;內涵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10(b)-0000-00
治安社會防范作為治安防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治安防范一樣,都屬廣義的治安管理范疇。治安工作不僅涵蓋了公安機關所從事的治安行政管理工作,還應涵蓋各類社會主體所從事的治安防范工作。非傳統(tǒng)安全背景下,各類非傳統(tǒng)安全因素層出不窮,政府領域公權力主體所組織的治安防范客觀上己無法應對當前治安防范面臨的新挑戰(zhàn),需要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及時補益。但是,由于治安社會防范是一門新興學科,國內對其研究與梳理尚不夠深入。因此,正確把握治安社會防范的基本內涵無論對當前開展治安社會防范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1 治安社會防范的邏輯起點與概念界定
(一)邏輯起點
首先,治安社會防范在本質上還是一種治安防范,它是治安防范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其內涵、外延建立在狹義的治安和治安防范基礎之上,治安學及治安防范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經驗、基本技能同樣適用于治安社會防范領域,對治安社會防范具有指導、鋪墊、規(guī)制作用。其次,治安社會防范的責任主體是各類社會主體而非公權力領域的政府主體。這些社會主體既包括公民個人與家庭,又包括公民組織。同時,治安社會防范僅僅是各類社會主體針對治安安全而進行的問題消除和秩序維護,雖然這些問題消除和秩序維護活動受政府公權力的指導監(jiān)督,但相對政府公權力主體而言,治安社會防范更具有自主性和能動性。
(二)概念界定
準確界定治安社會防范的概念,應基于對社會、治安、治安防范的理解。
1、社會和治安。“社會”一詞,至今為止在學術界并沒有一個公認的明確定義,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語境下具有不同內涵。微觀上看,社會是介于政府和公民兩極之間的一個狹窄的空間地帶,它涵蓋了公民個人及其家庭等私人領域與國家公權力領域之間的所有空間。宏觀上看,社會又涉及到一個地域或國家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軍事、法律、外交等[1]。而治安作為一種社會狀態(tài),它是指社會發(fā)展不同歷史階段由統(tǒng)治階級意志所決定、并由相應法律所規(guī)范的一種社會態(tài)勢,治安秩序和治安問題則是這個治安態(tài)勢中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打、防結合國家控制社會治安的主要手段[2]。
2、治安防范。治安防范是指防范主體針對可能引發(fā)社會治安問題、導致非正常治安秩序的各類因素、條件依法進行預防、控制、消除的活動,其目的是微觀防止和宏觀減少治安問題[3]。一方面,國家公權力部門應強化頂層設計,通過頂層設計在戰(zhàn)略上高屋建瓴地平衡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的現(xiàn)實利益和長遠利益,盡量從制度層面營造社會發(fā)展所需的寬松環(huán)境、防止因社會發(fā)展失衡引發(fā)治安問題。另一方面,它需要各參與主體有機互動,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體,通過對誘發(fā)治安問題的微觀環(huán)境的改造、優(yōu)化,從而達到消除違法動機、增加違法成本,預防治安問題效果。因此,治安防范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涉及到各種防范力量、防范策略、防范措施在防范過程中的綜合運用、有機協(xié)同。
3、治安社會防范。治安社會防范旨在基于微觀的社會概念來討論和研究如何預防、發(fā)現(xiàn)、控制和減少社會治安問題的發(fā)生。它是指負有直接治安責任或義務的所有治安防范主體在公安機關指導或自我安全需要引導下,針對可能誘發(fā)社會治安問題、導致不良社會治安秩序的直接原因、條件和相關因素依法進行預防、控制、消除等活動的總稱。其內容不僅涵蓋了公民群防群治式的自我保護、政府組織的指導服務職能和社會性互助精神的落實,同時還包括了環(huán)境安全、網絡信息安全、食品安全、國土資源安全、恐怖犯罪、非典型性群體事件等非傳統(tǒng)領域的安全預防問題。第一,治安社會防范的主體是負有直接治安責任或義務的社會組織、公民家庭和公民個人。其次,治安社會防范的對象是有可能誘發(fā)社會治安問題、導致社會治安秩序無序的直接或間接的傳統(tǒng)安全、非傳統(tǒng)安全因素。第二,治安社會防范的工作依據(jù)是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和法規(guī)性文件,其具體工作有時可能是社會組織、公民家庭和公民個人中單一的主體組織實施,也可能是多元主體共同參與、協(xié)同實施。共同參與、協(xié)同實施既有縱向的上下聯(lián)動,也有橫向的綜合聯(lián)動。第三,治安社會防范常用的方法是預防、控制、消除,對有可能發(fā)生但仍未發(fā)生的治安問題進行預防,對導致治安問題發(fā)生的直接原因、條件和相關因素進行根除,對己經發(fā)生的治安問題予以控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第四,治安社會防范的終極目的與治安防范一樣,是確保治安秩序、預防和減少治安問題。第五,治安社會防范必須在公安機關(代表政府)的引導、指導、協(xié)調、監(jiān)督下進行,根據(jù)相關法律規(guī)定,公安機關有義務、也有責任對治安社會防范工作進行引導、指導、協(xié)調和監(jiān)督,其引導、指導、協(xié)調、監(jiān)督既可以是政策層面的導向,也可以是法律層面的規(guī)制,還可以是公序良俗方面的推介與鼓勵[4]。
2 治安社會防范的特征
治安社會防范與社會治安防范一樣,同樣具有社會性、實踐性、綜合性、主動性的特征。
(一)社會性。治安社會防范的社會性來源于治安社會防范主體的社會化特征。整體而言,公民個人、家庭乃至社會組織(公民群體)都具有現(xiàn)實的安全需求,無論工作、生活、學習過程中,都毫無例外地需要、不間斷地真切享受社會公共安全產品,而社會公共安全產品相當多的一部分來源于治安防范(包括治安社會防范)。局部而言,不管是公民個人、家庭還是社會組織(公民群體)的權利和義務都是對等的,在不間斷地享受社會公共安全產品的同時,均需要盡各自的義務,從各自的職能、職責角度,基于各自的社會角色定位,依法、依規(guī)向其他社會組織(公民群體)、公民個人與家庭提供相應的公共安全產品,日常工作、學習、生活中均要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5]。
(二)實踐性。治安社會防范的實踐性是指各類社會組織(公民群體)、公民家庭和個人在進行創(chuàng)造性開展治安防范的過程中必須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基于實踐不斷吸取經驗、教訓,主動對防范措施、策略進行檢驗、調整、改進、優(yōu)化,使之效益最佳。
(三)綜合性。治安社會防范的綜合性體現(xiàn)在防范措施上的人防、物防、技防有機結合。其中,人防是基礎,技防、物防是保障。在當前非傳統(tǒng)安全背景下,違法犯罪逐步趨向技能化和智能化,因此,治安社會防范也要走依靠科技進步、提高科技含量的內涵式發(fā)展道路,使治安社會防范科技化成為社會安定祥和的源動力。
(四)主動性。治安社會防范的主動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公民個人、家庭和社會組織(公民群體)參與治安防范的原動力就在于自身安全需求的強烈引導。安全質量是公民個人、家庭、社會組織在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后隨之而來的、更高層次的自然需求,而社會治安問題是伴隨人類社會進程的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正因如此,公民個人或群體均會自覺地在各自安全需求的引導下,能動地參與到治安社會防范中來。
3 治安社會防范的主體和客體
(一)主體
治安社會防范的主體,就是治安社會防范行為的實施者。它包括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公民群體)、公民家庭、公民個人。
1、政府部門。政府部門包括政府的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等,在治安社會防范中,政府部門的主體責任主要是從公權力角度對治安社會防范進行組織、宣傳、指導和監(jiān)督。
2、社會組織(公民群體)。包括自治性治安社會防范組織、單位內部保衛(wèi)組織、商業(yè)性治安社會防范組織、志愿性治安社會防范組織等。不同的社會組織(公民群體)具有不同的治安社會防范職能,其安全防范職能主要基于協(xié)調社會利益、維護社會公平、提供公共服務、實施社會管理、開展社會監(jiān)督等方面實現(xiàn)。
3、公民家庭。公民家庭的微觀環(huán)境改變、家庭教育功能的實現(xiàn)、家庭防范能力提升等都會直接影響到治安社會防范的整體效果,因此,公民家庭也是治安社會防范不可或缺的主體。
4、公民個人。公民個人是社構成會的最小細胞,公民個人是否具有安全防范意識和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能否在群體或組織中形成防范合力,均直接關系公民家庭、公民群體、社會組織和各類企事業(yè)單位的整體安全效果,所以,公民個人同樣是治安社會防范中不可或缺的主體。
(二)客體
治安社會防范的客體又稱之為治安社會防范的對象,即治安社會防范主體制定防范對策、實施防范行為所針對的具體目標,包括潛在的社會治安問題產生根源與潛在的被侵害對象。治安社會防范的客體主要包括人、物、事、時空等四個方面。其中,人,是治安防范客體的核心要素,包括對社會治安穩(wěn)定產生消極影響的行為人、被非法侵害人兩個方面。事,具體指各類治安問題,即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一旦發(fā)生就會影響社會治安穩(wěn)定、誘發(fā)社會矛盾的安全問題。主要包括分岐、事件、事故、案件等。物,即容易成為侵害目標、可能成為違法犯罪工具的實體。時空,是社會治安問題發(fā)生的時間和空間。包括特定時間內的現(xiàn)實空間、虛擬空間。
4 治安社會防范的作用與趨勢
(一)作用
相對社會整體而言,治安社會防范作為社會治安防范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首要作用在于消除亂源、維護公共安全、避免無序的治安秩序。非傳統(tǒng)安全背景下,除了治安問題之外,食品安全、環(huán)境安全、信息安全、恐怖襲擊、跨國犯罪等非傳統(tǒng)安全因素越來越多地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領域,并以各種形式演繹為傳統(tǒng)的治安問題,不斷侵蝕著社會治安秩序,單靠政府部門與專門機關己經難以勝任日趨復雜的治安防范重任。因此,強化治安社會防范,具有相當強的實現(xiàn)意義和政治意義。
1、有利于營造良好治安環(huán)境。治安社會防范工作重點聚焦在公民個人、社會組織在治安秩序形成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公民個人、社會組織如何基于自我管理、自我防范等途徑參與到治安秩序維護中來的途徑。強化治安社會防范工作,能進一步厘清公民個人、家庭及社會組織在治安社會防范中的職責任務,有效提高公民個人、家庭及社會組織參與治安社會防范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更好地動員各種社會力量基于各自的行業(yè)、崗位特點,多途徑運用多手段投身到治安社會防范中來。眾人拾些火焰高。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整合社會力量參與治安防范、營造安居樂業(yè)的良好治安環(huán)境。
2、有利于保護公民合法權益。自人類起源,安全就是公民個人或群體始終追求和向往的美好目標,維護公共安全秩序、營造社會大面良好的治安態(tài)勢是人類生存的基本保障,也是事關國計民生的基本要務。亡羊補牢未為晚矣,但未亡羊就補牢更好,良好的社會治安秩序對公民享受合法權益至關重要。強化治安社會防范,能更好地總結人類發(fā)展各個不同歷史階段治安防范的經驗教訓,拓展當前治安社會防范的工作平臺,從而更好地為公民個人或群體提供更好的治安環(huán)境和公共安全產品,最大限度地避免公民個人合法權益遭受不法侵害。
3、有利于提升治安管理工作社會效能。隨著市場經濟進一步深化和網絡社會的崛起,中國社會己步入公民社會,公民安全需求及參與安全防范的愿望日見高漲,可作為治安大局穩(wěn)定工作有機組成部分的治安社會防范仍處于滯后狀態(tài),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立法保障和相關學術研究、理論構建依然鳳毛麟角。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離不開公民個人及社會組織的全員參與,進一步強化和創(chuàng)新治安社會防范工作不但勢在必行,還有利于提升治安管理工作的社會效能。
(二)趨勢
社會治安秩序的好壞,關系到所有人的生活質量的高低,治安問題是否發(fā)生,也涉及到相關不特定公眾的安全利益。根據(jù)馬斯洛的需要理論,人們的基本溫飽需求得到滿足后,接著追求的便是安全需求,因而治安社會防范將來發(fā)展的可能趨勢是:人們參與治安防范的意識越來越強;規(guī)范人們參與治安防范的法律越來越具體;承擔治安防范的社會組織越來越多;群防群治等社會防范工作越來越專業(yè);安全防范技術慢慢深入到千家萬戶;虛擬社會的安全防范與傳統(tǒng)現(xiàn)實社會的安全防范得到同等重視;家庭防范在治安社會防范中的地位越來越明顯;保安業(yè)務參與治安社會防范的范圍和廣度不斷擴大。
5 結論
治安社會防范是公民個人、公民群體、公民組織在公安機關指導監(jiān)督或自我安全需要引導下而開展的安全防范,它是治安防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本質上歸屬于廣義安全管理范疇,具有社會性、綜合性、實踐性、主動性等特征,其客體與治安防范的客體一樣,涉及到人、物、事、時空等四個方面,進一步強化治安社會防范,既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治安環(huán)境、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又有利于提升治安管理工作社會效能。
參考文獻:
[1]王石.《什么是社會》.2012年2月12日鳳凰衛(wèi)視《世紀大講堂》.[2011-2-12] http://v.ifeng.com/gongkaike/sjdjiangtang/201102/1bc2783c-34d5-4c06-8f62-2791bca52ef0.shtml.
[2]王彩元.《對治安概念的理性思考》[J].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3-2.
[3]王淑榮.《治安防范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6-8.
[4]宮志剛.《治安學基本理論研究綜述》[M] .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6-9.
[5] 王淑榮.《治安防范學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