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世成
【摘 ?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知識,具有良好的素質(zhì),培養(yǎng)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是教師的任務。在小學這個基礎(chǔ)性階段,教師要有意識的在課堂上和課后實踐中幫助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讓學生成為一個自尊、自信、自愛的人。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知識 ?素質(zhì) ?能力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3.060
一、知識學習
(一)打好知識基礎(chǔ)
小學是學生正規(guī)步入學習生涯的第一個階段,教師在這個階段需要做好的工作是為學生的學習打下堅固的基礎(chǔ)。就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來說,教師需要更多的耐心,投放更多的精力到教學工作中去,幫助學生在學習的第一個階段就能完美的完成任務。
第一,教師要有飽滿的工作熱情,熱愛教師工作,熱愛工作崗位,熱愛學生。學生在家中或幼兒園中紀律較為松散,可以隨心所欲的玩耍,因此進入小學后往往難以很快的轉(zhuǎn)變過來,難以適應課堂和學校的紀律要求。教師要理解學生,根據(jù)小學生的特點教學,幫助學生盡快的適應學校生活生活。
第二,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重視自己教授的內(nèi)容,不能因為知識簡單就輕視教學工作。我們要知道,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在小學學到的知識都是從未見過,新鮮并且難懂。因此教師在教學前,要仔細的做好備課工作,采取適合學生特點,并且是學生更加容易接受的方法組織教學。
第三,教師在課堂上要采取更加新穎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就小學生這個學生群體來說,學生的注意力不集中,紀律性不強的特點特別明顯。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及時的維持課堂秩序,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上課紀律和學習習慣。
第四,教師在課下要及時的批改作業(yè),耐心的為學生解答,將學生的問題及時的反饋給家長,通過教師與家長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打好基礎(chǔ)。
(二)拓展知識層面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并不只是為了教會教會學生學習“a、o、e……”,也并不是為了讓學生讀一個個故事那樣簡單而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從課文的表面出發(fā)教會學生一個道理,使學生透過課文了解到更加廣闊的知識。例如在學習《小壁虎借尾巴》這一篇課文時,學生通過文章看到了壁虎這種動物,了解到了壁虎的習性。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讓學生擴展出去,讓學生互相介紹自己認識的動物和動物的習性,通過這種交流學習讓學生認識更加廣闊的動物世界。在學生了解了動物之后,教師要教育學生愛護身邊的動物,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這樣就可以將知識拓展出去,將薄薄的課本變成廣闊的世界。教師在教學中要擴展教學內(nèi)容,讓學生更加全面的認識世界,了解接觸身邊的事物,開闊學生眼界。
二、能力培養(yǎng)
在教授知識的基礎(chǔ)上,教師還應該在課上、課外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一)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在小學語文小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在授課前,給學生布置課前預習,讓學生回去閱讀課文,找相關(guān)的資料。通過課前的預習,能夠減輕學生課上的學習壓力,豐富學生的知識。預習習慣的養(yǎng)成對學生中學的學習非常重要,在小學階段養(yǎng)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讓學生受益終身。教師在課堂上要給學生留一部分時間,讓學生相互討論探究問題,自己去總結(jié)課文要表達的意思,在講授課文后,要讓學生說說學到了什么,這個過程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思考能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在課后還要布置一定的練習計劃,教授學習怎樣的做聯(lián)系,怎樣的鞏固學到的知識,讓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專心致志的做作業(yè),提高學習的效率。在教學的課前、課上、課后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學會預習,學會聽課,學會思考、學會復習。
(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
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各方面能力。讓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夠真正的運用到生活中去,讓學生從實踐中獲取知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進自然,走進生活,在春天帶領(lǐng)學生春游,讓學生體會自然的魅力,觀察之物生長的奇妙之處;教師還可以帶領(lǐng)學生走進紀念館,走進動物園,看看歷史上的偉人,讓學生有學習的榜樣,看看動物,讓學生和動物成為好朋友。學生在這些實踐活動中,能夠收獲在書本上難以教會學生的內(nèi)容,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在實際出行中,在與人交往中得到成長。
此外,教師還可以布置學生分組完成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團結(jié)協(xié)作,共同的設(shè)計完成任務的方案,實踐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應變能力、交流能力、觀察能力等等多種能力,在任務順利完成后,學生能夠建立起自信心,得到鍛煉。
三、人格塑造
(一)良好的素質(zhì)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教會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育人。一個人即使學富五車卻沒有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也不能夠成為對社會有意義的人。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人格和素質(zhì)的培養(yǎng)。讓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在合作中培養(yǎng)團結(jié)協(xié)作的能力?,F(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都是獨身子,容易養(yǎng)成一些不好的習慣,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助,能夠讓學生學會分享,學會幫助,學會與人交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過課文和具體的事例讓學生懂得如何尊敬父母,讓學生明白父母的不易,不要將一切都當作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學會為他人著想;通過課文的學習,帶領(lǐng)學生感受祖國的壯麗山河,了解祖國建立的不易,看看革命先輩為如今美好生活付出的努力;通過學習,讓學生產(chǎn)生一種民族歸屬感,熱愛我們的祖國和民族,能夠勵志為祖國和社會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二)健康的信念
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成人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學生信念的培養(yǎng),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保駕護航。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常常給學生鼓勵,在學生進步的時候及時的進行表揚,為學生建立起自信心,能夠有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一切困難,即使面對挫折和困難時也能夠通過努力克服。在學生出現(xiàn)疏漏時要教師采用正確的方法給學生指引,學生的自尊心可以被教師簡單的幾句話就打破,因此教師要注意言行舉止,維護學生的自尊心。最后就是教師要讓學生看見生命的寶貴和美好,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出精彩的生命。
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幫助引導學生成長。教師在教學工作中要采用適宜的方法進行教學,幫助學生學習基礎(chǔ)知識,了解學生生活的世界。在知識掌握的基礎(chǔ)上,通過實踐等多種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讓學生能夠?qū)W會學習還能學會做人,做一個具有自信心敢于迎接挑戰(zhàn),面對失敗仍然能勇往直前并且懷揣著夢想的社會主義建設(shè)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