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向陽
新材料作文在熟讀材料,理解材料含意以及命題人意圖進而確定立意方向之后,如何迅速打開自己的作文思路?這是許多考生感到困惑的問題。本文試以最近的一次新材料作文訓練為例,以作闡發(fā)。
作文題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古希臘寓言家伊索說:“應當在朋友正是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不可在事情無望之后再說閑話?!?/p>
古希臘民主派政治家伯利克里說:“我們結交朋友的方法是給他人以好處.而不是從他人那里得到好處?!?/p>
人類在長期的交往實踐中,越來越認識到慈善、關愛、互助的重要性。這種慈善、關愛、互助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不僅存在于人與人之間,也存在于人與自然之間……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
審題指導
應該說,這樣的材料的含意考生是能夠迅速把握的,第一節(jié)材料是倡導互助,第二節(jié)是倡導奉獻給予而不是索取,材料的第三節(jié)是對前兩則材料的總結,審題的落腳點應該定位在兩個層面,第一層關鍵詞是“慈善”“關愛”與“互助”,其第二層關鍵詞是“物質”“精神”以及“人與人”“人與自然”。
互助、關愛、慈善這一類作文,寫起來很容易,但是要想寫出新意不容易,寫出深度更不容易。如果簡單地選擇“社會需要互助”、“社會需要關愛”或者“社會需要慈善”之類的角度,審題當然沒有問題,立意也沒有偏差,但是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并沒有多少的論證價值。事實上,審題準確,材料得當,卻并不一定能寫出有新意、有深度的文章。
立意要想深刻的話,不必過多地論證“需要互助”“需要慈善”之類論題,還可以挖得再深入一些??梢宰儞Q一下思維的角度,想想“為什么慈善”“怎么樣慈善”等。比如就“為什么慈善”這個角度立意的話,可以切入的角度就有很多:慈善的目的都是好的嗎,一般意義的慈善目的是什么,真正的慈善的目的是什么,慈善應該不應該有目的,慈善的意義是什么?而就“怎么樣慈善”這個角度,則可以這樣來作深入的分析:捐出錢物就是慈善,行善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方式,慈善遇阻怎么辦?有了這些多元而又深入的審視,你再選擇自己寫作的坐標點或切入口,也許就不會感到“大而無當”了?!皩挕鳖}“窄”寫,“淺”題“深”挖,這是寫作文的訣竅。
在選材上,更需要讓思維發(fā)散開來,從多個角度考慮,比如說,關愛慈善的主體不僅是富翁大款、達官貴人,也可以是自己身邊的普通人,自己熟悉的父母、老師、親戚、同學、朋友,還可以是希望工程、紅十字會、義工組織、宗教、保護動植物協(xié)會、保護海洋協(xié)會、臨終關懷醫(yī)院等機構,這樣的作文才會有些新意。但是寫普通人的生活、事件與細節(jié),不代表一味求俗,或者人云亦云,自己生病老師同學送了上醫(yī)院、幫盲人過馬路立意很可能陷入平庸。
寫作形式上,最好是根據掌握的素材和自己的特長為文章選擇適當的形式。如寫議論文,寫時要先確定自己的觀點是什么(論點鮮明),然后舉出典型的事例和道理來證明(論據充分),思路清晰才能寫出好文章。議論文之外,可以寫記敘文、小說、散文等多種文體,寫時一定要有真情實感,做到以情動人,不能故弄玄虛,無病呻吟。記事文應“以小見大”,一次經歷,一個生活場景或片段,一個故事,亦可反映或揭示“社會關愛志愿慈善”的內涵和意義,必須以事實說話,憑借場景和細節(jié)去感染讀者。當然,若想寫出上乘之作,巧妙構思又是不可缺少的——說到底還要靠寫作的功力。
思路拓展
很多同學寫作議論文往往糾結自己的思路無法打開。的確,議論文的寫作思路,是議論文寫作過程中思維運行的軌道。如果不懂得開拓思路,就會“山重水復疑無路”,寫作議論文來也就會“冰泉冷澀弦凝絕”;如果善于拓展思路,就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寫起議論文來就會“間關鶯語花底滑”。
向縱深拓展的議論思路,一般表現為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會怎樣。其中,“是什么”為第一層次,對中心論點或有關概念進行闡釋和界定,對疑似概念或易混淆概念進行辨析,使讀者明確所要議論的話題的內涵;“為什么”為第二層,講明議論這個話題的原因、目的和意義,使讀者明白論證中心論點的必要性;“怎么樣”為第三層,指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使讀者明了付諸實施的具體操作;“會怎樣”為第四層,說明最終的結果,即這樣做之后會得到什么,使讀者進一步確信談論這個話題的重要性。這樣設問引路,層層拓展,就能把問題說深說透。再加以有機組合,就可以形成議論層次比較豐富的文章。
1.關愛慈善不是施舍賞賜
首先可以辨析一下什么是“慈善”?!班祦碇场辈皇谴壬?,慈善不僅是善行,還要有善心做支撐,要尊重受助人的人格尊嚴,不能傷害受助人的感情。一般來說,受助人可能是弱勢群體,社會地位比較低,因而自尊心更加脆弱,感情更容易受到傷害。大張旗鼓的捐贈現場、媒體云集的捐贈儀式、一覽無遺的鏡頭跟蹤,把受助的每個細節(jié)與人物的每個表情都放公布于大眾媒體上,這無異于咀嚼悲劇,讓受助人示眾,揭受助人的短。有人甚至認為,以犧牲受助人的尊嚴來獲得自己的滿足,這是一種暴力慈善。慈者,愛也;善,則是富有同情心。真正的慈善者,怎么忍心在提供幫助的同時,又當眾揭人之短、露人之丑?
2.關愛慈善重在促人向善
慈善的目的是什么?慈善的更高境界是什么?樂善好施、扶貧幫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當今社會倡導的時代新風,慈善已成為扶貧幫困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慈善永遠是單向的,受助人不知道回報,不知道感恩,不知道自己也應該投身慈善,那么,慈善還是沒有達到最終的目的。“我們的德行倘若不能推及他人,那就等于沒有一樣?!保ㄉ勘葋啠┟恳粋€行善者應該都有一個愿望,那就是看到自己幫助的人懂得回報,哪怕不是對自己,而是對社會、他人,他已經看到自己所為的價值,這無疑讓他產生了延續(xù)自己善舉的動力。因此,實現理想的慈善事業(yè)還要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高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義,墨子呼吁的兼愛,大乘佛教倡導的慈悲濟世精神,進而幫助受助人和民眾正確認識慈善行為對于自身生命改善的意義,促使其也能投身慈善事業(yè),形成良性循環(huán)。
3.關愛慈善沒有門檻限制
在許多人看來,捐款行善是富人的“專利”,而自己作為普通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其實,富人做慈善是社會的責任,平民做慈善是道義的升華,慈善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慈善的方法是千差萬別的。不論地位高低,不管財產多少,都可以奉獻愛心,獻身慈善,“憫濟人窮,雖分文升合,亦是福田;樂與人善,即只字片言,皆為良藥?!保ā陡裱月撹怠せ菁悺罚┮痪渖蒲浴⒁粋€微笑、撿個礦泉水瓶、不隨地吐痰都是慈善之心的體現,正如“感動中國”推選委員崔永元對阿里木的評價:“他的義舉告訴我們,慈善沒有門檻,哪怕一米見方的鐵皮家當,你也可以為慈善煽風點火。草根慈善,用人間煙火展現善良情懷?!?/p>
4.關愛慈善不能強迫綁架
慈善是為了幫助有需要的人們渡過難關,應該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純潔、崇高、神圣的自愿行為,不能以行政權力或者話語霸權強迫別人,也不能以道德綁架別人,逼人慈善?!八骶琛薄捌染琛焙汀皠窬琛钡鹊葟娖仁酱壬频谋举|是一種掠奪,是對公民合法財產的自由支配權和擁有權的一種侵害,現在的一些“被捐款”“被慈善”,讓愛心變了味,是對慈善的褻瀆。此外,我們長期沿襲著一種至高的道德標準,要求做慈善者不能有缺點,導致慈善界形成一種潛在的恐怖主義,令善者畏懼行善。對慈善家和道德模范的定位不能是違反人性的,即使是典型也不可能完美無缺,社會對他們應該更寬容。
5.關愛慈善更需授之以漁
慈善不僅僅是單純的“授之以魚”,更需要“授之以漁”,培養(yǎng)受助者自強自立和互助友愛的精神。給困難的人一筆錢,這只是解了燃眉之急,沒有真正改變整個人的命運。因為經濟救濟固然重要,但它所能解決的問題是暫時、局部的。如果不從根本上著手,有的人就會不停地尋求外在幫助,甚至因受助而滋生懶惰、依賴等不良心理。所以說,在解決物質問題的同時,還要幫助大眾建立積極健康的心態(tài),讓困難的人學到一門技術,在能力上得到提升,這樣不僅可以改變一個人一時的生活,更可以改變一生的命運。
6.關愛慈善不分物質精神
高爾基說:“一個溫存的目光,一句由衷的話語,能使人忍受生活給他的許多磨難?!贝壬频某R娦问绞俏镔|的捐助,但是慈善所面對的應該不僅是物質問題,還包括心靈困擾,不僅指現實問題,還包括生死大事,更重要的是慈善可以幫助人們消解精神的困惑乃至痛苦。精神的問題或者說靈魂的問題才是諸多問題的根源,只有讓受助者的精神困惑與靈魂苦痛得到消解,才能從根本上鏟除痛苦之源,獲得終極的幸福與恒久的安樂。這一點材料的第三節(jié)已有提示,不贅述。
例文欣賞
慈善需行之有道
培根曾說,善性是人性與神性最相近的地方。那么慈善,自然也就是人性中善性最確鑿的流露。慈善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不應流于形式。缺乏關懷的慈善就成了施舍,而施舍,恰恰是毒藥。
慈善,不僅僅是助人,更重要的是“省人”。當年,倘若今日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得到一碗免費的食物,而非勞動得來,那么他大概也會像眾多饑民一樣瀕于困頓。在做慈善的同時,在提供幫助的同時,更要使被幫助者振作起來,鼓起生活的勇氣。如果不能,毋寧不給,以免受者得之而依之,陷于沉淪。慈善中包含的更多的是人性的關懷,而非單純對弱者的憐憫。憐憫是不值一錢的,而關懷卻是無價的。
慈善還需以適應受者的心理的方式施行。亞圣孟子有云:“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陳光標的高調慈善自然是不提倡的,只因更多讓人覺得像站在道德的高峰進行居高臨下的施舍。不談流于形式之嫌,此舉更像在用受者的自尊心往自己臉上貼金。生前曾被媒體批評“一毛不拔”的史蒂夫·喬布斯,去世后被發(fā)現賬上曾有一筆對斯坦福大學的高達25億美元的巨額捐款,而且是匿名的。
除了要在施行慈善時注入關懷,又以合適的方式施行之外,施行慈善還必須行之得處。有些人,并非真的需要我們的善意。正因為有人行善不得處,才會有某紅十字會人員的瘋狂炫富,才會有漁夫和蛇的悲劇。將慈善行之得處,不是吝惜我們的善心,而是為了更高效地利用我們有限的慈善資源,去幫助真正需要的人。
我們都是蒼穹下奔碌于浮世的小人物,我們的小慈善無法像蓋茨夫婦消滅天花病毒那樣一揮而就。我們都有自己的一顆善心,中學生、律師、清潔工、公交車司機,沒有誰的善心更高貴。正如布魯斯·韋恩所言,“英雄可以是任何人”,慈善可以流露于舉手投足間。攙扶孕婦上公交車,為福利院打掃衛(wèi)生,甚至與落單的老人閑聊,都可以是善心的體現。
古人根據人創(chuàng)作了神,而人依靠善心貼近了神。善良的心性透過慈善的舉動點燃了歷史的火炬手手中的火把,照亮了人類的文明。而這其中的火炬手,既可以是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可以是拒絕施舍的窮人。
評點:此文開篇高屋建瓴,從人性的角度切入去追尋善性的本質,并對“慈善與施舍”做了確切的辨析,雖不過三言兩語,卻字字切中要義。接著,作者在對慈善的關懷本質、施行方式、落實對象的幾個層面上進行了縝密有效的論述,思想成熟深入,表達擲地有聲,展現了一位關注社會的思考獨立、尊重內心的中學生的良好風范。
讓愛雙向流動
中國有句名言說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笨梢?,報答他人的善意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并被沿襲了下來。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人都有需要幫助的時候,如果接受了幫助卻當作理所當然,而不懷感激之心,報答以愛的話,誰還愿意提供幫助呢?因此,為了社會和諧發(fā)展,請莫傷好人心,讓愛雙向流動。
令人可喜的是,心懷感激的人在我們的社會是占多數的。當一個白手起家的商人發(fā)財致富時,他必定不會忘記自己以往艱苦的日子,這也就使他有了傳遞愛意給那些還有需要的人的愿望。我們都是凡夫俗子,相信大多數人是愿意品嘗到感激的喜悅之情的。當施舍者看到自己幫助的人懂得回報,哪怕不是對自己,而是對社會、他人,他已經看到自己所為的價值,這無疑讓他產生了延續(xù)自己善舉的動力。這是愛的付出,是愛的雙向流動,也是愛的獲得,社會因此受益。
也許你只付出了一分,但社會可能受益萬分。還記得去年夏天北京那場特大暴雨嗎?災情在播報著,但溫情也在上演著。一伙從河北農村趕來的人們救助災民,置個人安危而不顧的行為受到大家的贊賞。殊不知,他們都是當年唐山大地震的獲救者,是眾人的無私奉獻讓他們擁有了繼續(xù)生存的物資和信心。而現在,不忘回報的他們來幫助另一撥人獲得新生。愛與正能量的流動頂托著社會,站立、前進。我們也忘不了那最美鄉(xiāng)村教師——伍玉錫,身患胃癌十多年,胃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他這么多年來從沒落下一節(jié)課,從沒少批改一次作業(yè)。是社會人士和學生以及學生家長的關懷、幫助使他支撐在講臺上。這種雙向流動的愛比金子更寶貴、更堅硬。
當然也存在著愛的“返回鏈”缺失的現象??纯搓兾饕晃蝗蝺葞捅姸嗥髽I(yè)融資,任后卻慘被企業(yè)“拋棄”的局長便可知,單向的愛是多么痛苦,社會將會變得不那么和諧。
莫讓“雙向的愛”缺失,讓愛傳遞下去。
評點:文以意為先。這篇文章之所以優(yōu)秀就在于其立意境界很高,認為愛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還是可以流動的,呼吁“讓愛雙向流動”。捐助與受助都是愛的表現,彼此應該互相尊重,互有溝通交流,這個世界才會充滿愛,并且一直傳遞下去。圍繞著“讓愛雙向流動”,作者在第二段,從施舍者的角度,表達了愛的雙向流動的意義,而第四段則反向切入,表達了單向的愛的痛苦,最后發(fā)出呼吁:莫讓“雙向的愛”缺失,讓愛傳遞下去。
當慈善遭遇傲骨
隨著首富比爾·蓋茨,股神巴菲特等全球富豪以“裸捐”發(fā)起富豪慈善活動,慈善之風便如無數個超級颶風,迅速席卷全球。這似乎是一件皆大歡喜的事情,捐者開心,得者開心。然而,并不是所有貧困者都會滿懷感激地接過免費的贈予。在他們心中,這或許是一種施舍,一種尊嚴的丟失,骨氣的丟失。
那么,當慈善也遭遇“滑鐵盧”,我們應該怎么辦呢?
首先,作為一個施善者,有這份心固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方式。中國富豪陳光標高調行善,在獲得無數榮譽的同時,也一直飽受詬病。原因在于他的急躁與高調。在他的每一張宣傳照中,背景都是曾接受過他援助的貧苦百姓。但是那些解決了生活困難的農民,即使是笑著的,也難掩一臉的卑微與怯弱。陳光標這種高高在上的施善方式,無疑是傷害了他們的尊嚴,活活地擠走了他們的骨氣。相反,大連市的微塵就做得比陳光標好多了。微塵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組織,由無數匿名之人捐款而成,給需要的人送去錢財,卻不留名,不求回報。這種慈善方式不僅給受助者留下足夠的尊嚴,還很有可能感動他們,從此也加入微塵行列。由此可見,不同的慈善方式,效果其實大不相同。窮人也有尊嚴,當慈善遇上傲骨之人,最忌的便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嘴。慈善的本意是幫助他人,不僅是物質上的,也有心靈上的。因此,用一種更溫和,更合適的方式去做慈善,才能最大限度地幫助他人。
其次,作為一個受善者,要視自己的實際情況去做事,千萬不能意氣用事。古有“不食嗟來之食”的傲骨之人,最終活活餓死在街上。且不論施飯者態(tài)度如何,如果在生命危險時仍爭一時意氣,往往得不償失。接受他人資助的人,固然是要留一點骨氣,但這并不代表盲目拒絕他人好意。臺大校長黃中天功成名就后回到耶魯去感謝曾助他良多的宿管阿姨,那位美國大媽卻一臉嚴肅地拒絕了,并要求他去幫助更多的人來感謝她。黃中天謹記在心,一生中資助了無數學子。黃中天的做法,才是受善者該有的“傲骨”,不白白地接受捐助,而是把曾接受過的善意經自己的手向四周擴散,這才能使慈善走得更遠。
當慈善遭遇“傲骨”,施善者不能一走了之,受善者也不能固執(zhí)己見。只有雙方平心靜氣,改變一下方式,端正一下心態(tài),才能使這場慈善皆大歡喜,施者開心,受者也開心。大家互相理解,你澆水,我施肥,才能使慈善之樹更加茁壯成長。
評點:文章另辟蹊徑,著意發(fā)掘施受雙方傳播善意的慈善本質,立意不同流俗。作者首先點明慈善有益世道人心,接著筆鋒一轉,提出當慈善遭遇“傲骨”,雙方出現如何面對之難題,文章由此焦點切入,選取施受之關系角度立論,審題可謂精準。文章分析受捐心態(tài),依然采取一反一正兩個例證進行論述,并告訴人們正確方式應該像受助者黃中天那樣,用自己的善意回報社會。
轉
變
記者們蜂擁而上,閃光燈閃得她睜不開眼睛。她低下頭,把手里的錢呈扇狀攤開,閃光燈對準她手里的錢,閃得更加厲害了……
她有點兒恍惚。身上的“特困戶”小紅花刺得她睜不開眼。她的鼻子一酸,忽然想起,一年前的自己也是這樣被記者團團圍住,不同的是,當時的她身上掛著“勞動模范”的條幅,對著閃光燈爽朗一笑,眉眼間盡是自豪。
天有不測風云。丈夫外出進貨遭遇了車禍,她含淚賣掉慘淡經營的超市,仍舊欠下一大筆債。從不輕易落淚的她,抱著兒子失聲痛哭。
她領完救助金,帶著兒子離開了會場。她悄悄拭去眼角的淚水。生活仍要繼續(xù),她還要撐起整個家,為兒子撐起一片天。
兒子仰起臉,天真地問:“媽媽,我們今天有肉吃了嗎?”她抱著兒子柔聲說:“我們待會兒去買上一兩肉,煮上一鍋肉湯,可香了?!眱鹤邮氐拖骂^,說:“為什么不多買一點兒呢?我們不是有錢了嗎?用完了下個月還會有人給我們的嘛!”她的手臂一僵,尷尬地停在了半空中。
整晚,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睡,眼淚像開了閘的洪水,沾濕了枕頭。她一直都是挺著腰板做人,這點兒困難不能壓彎她的腰。
天色朦朧,她便來到民政局。她退掉了特困戶的名額。她想給兒子做個榜樣。
次日,她在附近的路口支起了個賣水餃的小攤。每天,天剛蒙蒙亮,她便擺出小攤,燦爛的笑臉好似從前。
掙到錢的第一個晚上,她把那十七塊零八毛攤在桌上,鄭重其事地對兒子說:“這是媽媽用雙手掙來的,不是別人給的。兒子,做人要靠自己,不能總想著有人幫我們,我們就不思進取。施舍,是會一點點磨掉人的尊嚴和意志的?!?/p>
她的生意越來越紅火。從一張桌子到四張桌子,從一問不起眼的小店到全市聞名的大酒樓,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笑容一如從前爽朗。
每年,她都會資助許多貧困的大學生,與別人不同的是,她提供的是一個崗位?!拔覜]有打算施舍你們什么,接收施舍只會讓人磨掉自尊。想要挺直腰板做人,就用自己的雙手去努力?!边@是她常常掛在口頭上的話。
評點:本文最大的特色是構思非常精巧,看似隨意的細節(jié)描寫在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和塑造人物性格上起到重要作用,如“她一直都是挺著腰板做人”“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和“想要挺直腰板做人”,由描繪人物形象自身到寫主人公對他人的影響,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高大。行文至“她又重新挺直了腰板,笑容一如從前爽朗”,故事情節(jié)已經完整,文章本可結束,但考生并沒有停止寫作,最后一段寫她資助大學生崗位使文章異峰突起,中心得到了進一步深化。用主人公的口頭語作結,平實而富有哲理,韻味悠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