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的前提下,如何有效教學是教師一直關注的問題。初中歷史教材雖生動形象,但處于感性認知階段的學生還難以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脈絡,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歷史知識。本文從筆者教學實踐的感悟中入手,淺談從教經(jīng)驗。
關鍵詞:教學方法;興趣;師生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展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初中歷史教材越來越形象生動,常以簡潔的語言、豐富的圖片等形式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然而從學生考試成績來看,并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在筆者從教之地,歷史要參與中考,分值50,政史合卷,開卷考試(時長2小時)。這充分體現(xiàn)了政府對歷史這門學科的重視,著重塑造學生的人文價值觀。但有部分學生對這50分并不重視,認為開卷考試很容易,忽視了學習過程,以致于在政史考試中,自顧不暇,時間往往不夠用,更談不上檢查。究其原因,在于師生之間的配合度,課堂45分鐘的利用度以及教學法的運用。
我們都知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積極參與歷史教學活動。因而,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靈活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種歷史信息資源,突出歷史教學的
特點。
一、注重對基本史實的描述,讓學生腦海中有明晰的歷史脈絡
歷史是已往的知識,由于年代久遠,學生都不曾觸及。因此須給學生理清一個線索,基本史實須反復強調(diào),才能強化知識點。由于歷史學科是冷學科,社會大眾對歷史的認識存在誤區(qū),因而造就了學生對歷史學科的不重視,往往抱著無所謂的態(tài)度。長此以往,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才發(fā)現(xiàn)對歷史的認識越來越模糊。譬如《中國史》。學生遇到分封制、郡縣制、均田制、徭役制等知識點,往往不知道該如何給其劃定所屬范圍,以致學習頗費力,而力不從心。
二、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對事物的認識還處于感性認知階段,很難上升到理性階段??v使歷史教材生動形象,學生還是難以理解,這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融入其中,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新課程標準強調(diào)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構(gòu)建趣味課堂,讓學生帶著夢想走進課堂,讓課堂成為學生實現(xiàn)夢想的天堂,從而引導學生學會編織夢想、培養(yǎng)歷史思維。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直觀教學手段再現(xiàn)或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幫助學生通過具體形象的感知形成歷史表象,掌握歷史知識,并通過具體場景的體驗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最有效的教學是多媒體教學。多媒體能將教材生硬的知識轉(zhuǎn)化為靈活的音像資料,給學生強烈的視聽感受。利用多媒體教學,更易吸引學生眼球,生動的畫面,拉近了學生與歷史的距離,仿佛置身其中。我經(jīng)常在晚自習、導課及授課環(huán)節(jié)中穿插音頻資料,加深學生對歷史的感知。但在多媒體教學中要注意,不能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而將下載的課件照搬給學生,要結(jié)合自己學生的特點,參雜自己的知識,加以修正,這樣學生才會更好地接受歷史知識。除此之外,多媒體還有個弊端,學生看到紛繁有趣的知識,往往關注點就不在重難點上,因而教師有必要將本節(jié)課的框架羅列在黑板上。
三、注意歷史縱橫向聯(lián)系,形成點線面的結(jié)合
歷史知識并不是孤立發(fā)生著。我們要力圖從整體上把握歷史,而不是孤立、分散地講述歷史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比如談到中國抗日戰(zhàn)爭史,我們應將其放入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讓學生了解我國是抵御法西斯侵略的重要力量,我國取得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離不開世界人民的支持。
在課余時間,師生也應多互動,倘若歷史教師自認為歷史是冷學科,不加以重視,讓學生如何正確對待呢?筆者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學好新課的四步驟。一為課前做到預習新課,用鉛筆劃好重難點,留好疑難問題;二為上課鈴響后課代表帶讀即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這步驟是為了讓所有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有部分學生不會預習)熟悉教材,以免課堂上分不清南北。三是課堂留有幾分鐘讓學生回顧課堂要點;最后布置適中的家庭作業(yè),鞏固提高。
師生只有在課上課下多互動,多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問題,才能培養(yǎng)出良好的師生情感,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樂趣。筆者從教以來,力圖成為良師益友,采用各種教學方法以使學生培養(yǎng)出興趣。實踐證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除了以上所及內(nèi)容外,最關鍵的是教師個人素質(zhì)。教師要有扎實的專業(yè)功底,也要有容人之量。有句話說的好,“要給學生一杯水,就得準備一桶水”,這樣才能有的放矢,信手拈來。在課堂上,身為教師更應以身作則,不能將外界的負面情緒帶進課堂,這是非常不可取的,容易把情緒轉(zhuǎn)嫁給學生,從而使學生受委屈,影響課堂效果。對待學生,我們應該把學生當成自己的親人,用心去教,用心去呵護,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用心,就會配合課堂教學。我見過一些頑固、調(diào)皮搗蛋的學生,你越是用懲罰手段,他越對著干。反而,跟他多接觸,多了解他,也就是多找他“麻煩”,學生覺得你在關心他,就會在學習上有所改觀。
歷史是與現(xiàn)實緊密相連,我們應著重它“古為今用”的特點。借古喻今,以史為鑒。在新教改的前提下,我們要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輔助作用,使學生真正“解放自己”,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從而指導自己的言行。
作者簡介:鄭妮(1985–),女,江西撫州人,碩士,江西省撫州市第一中學歷史教師,研究方向:高中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