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舒全
[摘 要]引領當代社會思潮的發(fā)展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信息化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呈現(xiàn)出了范圍廣、速度快、形式多變等特點。需要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實踐教學三個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體的社會思潮引領機制。
[關鍵詞]當代社會思潮 傳播特點 引領機制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5-0009-03
對高校社會思潮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焦點話題。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戰(zhàn)略任務以來,學界一致認為引領當代社會思潮的發(fā)展是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不同的時代,社會思潮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達方式。信息化時代,社會思潮在高校更是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式和傳播的新特點,有必要對信息化時代社會思潮在高校的傳播特點進行深入地研究,探索引領新時期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
一、引領高校社會思潮發(fā)展的重要意義
社會思潮是指某一時期內在某一階級或階層中反映當時社會政治情況而有較大影響的思想潮流。它以一定的社會存在為基礎,以相應的意識形態(tài)為理論核心,并與某種社會心理發(fā)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滲透作用。[1]社會思潮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是在特定的生產關系的基礎上產生的,反映特定群體的利益訴求的思想主張。社會思潮在本質上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系,表達的是人的心理訴求。當有共同的心理訴求的人接觸到相應的社會思潮時極易產生情感共鳴,成為社會思潮新的傳播主體。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各種社會思潮在高校的傳播既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但同時也會給大學生帶來一定的思想困惑。在高校傳播的社會思潮既有積極的、上進的、反映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社會思潮,同時也有消極的、倒退的、不利于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社會思潮。因此,引領高校社會思潮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
馬克思主義思想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務。我們應通過馬克思主義教育,幫助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各種社會思潮在高校的傳播影響了馬克思主義的教育效果,特別是對于思想不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各種社會思潮的出現(xiàn)更是給他們造成了一定的思想困惑。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引領高校社會思潮的發(fā)展,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各種社會思潮的本質,明確馬克思主義與其他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關系。從而使大學生樹立起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的主導地位。
(二)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
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扎實的政治素質,需要胸懷社會的責任意識,需要報效民族的愛國情感,需要遵紀守法的規(guī)則素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高校各種社會思潮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大學生成長成才的步伐,尤其像新自由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思潮的廣泛傳播給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一定的混亂。信息化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在高校的傳播,帶來了較嚴重的負面影響。[2]高校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積極引領社會思潮的健康發(fā)展,這對幫助大學生建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能為大學生成為社會建設的棟梁奠定扎實的思想基礎。
二、當代社會思潮的傳播特點
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與生活方式,特別是對新事物、新思想充滿好奇和渴望的大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徹底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與交流方式,成為大學生認知世界的有效中介。各種社會思潮借助于高度發(fā)達的信息技術在高校廣泛傳播,由于傳播載體的變化,信息技術時代高校社會思潮的傳播呈現(xiàn)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特點。
(一)傳播范圍廣
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使社會思潮有了更多的傳播載體,互聯(lián)網、即時溝通工具的廣泛運用,信息技術已經滲透到了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各個角落。通過網絡新聞信息的瀏覽,大學生獲得關于外部世界的認識,通過MSN、QQ、微博、微信等溝通工具的使用,大學生進行著信息的傳遞與情感的交流,通過網絡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嘗試著新的知識領域的探索??梢哉f,沒有網絡的大學生活是不可想象的。在大學生的每一個空間都可以看到信息技術的身影,信息技術已經成為大學生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學生從早到晚都處于信息技術所創(chuàng)設的網絡環(huán)境中。各種社會思潮借助先進的網絡載體廣泛傳播,通過文字、圖片、影視媒體等形式在大學生之間滲透,使大學生陷于各種社會思潮的包圍之中。
(二)傳播速度快
信息技術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也是信息快速傳遞的時代?;ヂ?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和廣泛運用使世界變得越來越小,信息的即時到達使時空的概念有了新的內涵。社會思潮在互聯(lián)網時代的傳播更是表現(xiàn)出了速度快的特點。大學生與先進的網絡技術是天然的同盟者,大學生能熟練地運用網絡技術獲取各種信息。一種思潮在網絡空間出現(xiàn)后很快就會進入大學生的視野,大學生再運用各種傳播載體將這種思潮傳播出去,在大學生中形成較明顯的輿論環(huán)境,成為大家討論的熱點話題?;ヂ?lián)網時代,信息傳播迅速的特點使各種社會思潮在高校得到快速傳播。各種社會思潮可以很快找到支持群體,縮了從思想到實踐的時間過程。
(三)傳播形式多變
網絡媒體技術的高度發(fā)展使人們生活在信息社會之中。人們通過網絡新聞、網絡課程、網絡游戲、網絡視頻、網絡聊天交友工具、網絡社區(qū)、網絡購物平臺等形式,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信息。這樣忙于應對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的情況逐漸讓人們失去了思考能力,成為一個信息的接收器而不是一個信息的加工者。各種社會思潮以多樣的網絡技術為傳播載體,滲透到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使大學生在這種多變的形式下很難辨認,逐漸地大學生成為各種社會思潮的新的傳播載體。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使社會思潮的傳播進入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的時代”。[3]網絡技術的新穎、多變使得各種社會思潮也在不斷地變換著自己的形象,以新奇的方式吸引著大學生的關注,影響著大學生科學價值觀的建構與發(fā)展。
三、三位一體的引領機制
針對信息化時代社會思潮在高校的傳播特點,需要從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建設和實踐教學三個方面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體的社會思潮引領機制。
(一)強化思想政治課堂教學的主渠道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流渠道,是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途徑。通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學習,讓大學生樹立起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道路,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立場和方法分析問題,提高大學生的政治覺悟與理論思想水平。引領高校社會思潮的發(fā)展,必須要不斷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功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各種社會思潮進行介紹,分析這些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思潮的來源和對社會的不良影響,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思潮的本質,幫助學生更好地鑒別社會思潮,提高學生的判斷力與選擇能力。“教育的本質是教會學生怎樣去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盵4]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如專題討論、辯論賽、知識競賽等讓學生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逐漸把問題引向深入,讓學生學會自己去探索和辨析某一社會思潮的利與弊。在課堂上,教師更重要的是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講深講透,理論聯(lián)系實際,特別是聯(lián)系大學生的生活實際,多采取大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提高教學的吸引力和實效性,使大學生自覺地接受馬克思主義科學的價值觀,從而增強抵制各種社會思潮不良影響的能力。
(二)發(fā)揮校園文化的熏染功能
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具有潛移默化的教育功能。不論是校園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還是校園的精神文化都承載著人類的文明,體現(xiàn)著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這些文化形式又會影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引導大學生的價值取向。
引領高校社會思潮的發(fā)展,要努力發(fā)揮校園文化的熏染功能,通過校園文化的建設讓大學生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拼搏進取的發(fā)展精神、報效祖國的責任意識、敢為人先的創(chuàng)新情感。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要關注物質文化的象征意義,比如在校園中樹立一些偉大人物的塑像、積極醒目的標語、富有生命力的書畫作品等。在校園里要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生社團活動,通過積極向上、拼搏進取的社團活動讓學生找到展現(xiàn)自己才華的平臺,鍛煉學生的能力與意志品質。在校園文化長期的侵染下使學生逐漸樹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科學的理想信念,培養(yǎng)起對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的免疫力。
(三)增強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
實踐教學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具體感知社會、與思想理論產生共鳴的有效途徑。通過實踐教學可以增強學生對課堂知識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觀察與分析能力,激發(fā)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引領高校社會思潮的發(fā)展要增強實踐教學的育人功能,通過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幫助大學生加深對社會的理解,看到中國社會變遷的過程,感受中國人追求民族復興的奮斗歷程,明確當前我國所要解決的重大社會問題。實踐教學活動可以通過參觀訪問博物館、革命歷史紀念館、著名的企事業(yè)單位等形式加強大學生對歷史和現(xiàn)實的感知,也可以通過社區(qū)義務公益活動讓大學生在親身參與社會勞動的過程中認識社會,了解人民群眾的生活變化,深刻體會先烈們改造社會、追求理想的艱辛歷程,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社會的責任感,從而與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產生共鳴,自覺抵制各種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的不良影響,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fā)展方向。
[ 參 考 文 獻 ]
[1] 佘雙好.當代社會思潮在高校生成和發(fā)展的新特點及發(fā)展趨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4).
[2] 朱四倍.論非馬克思主義社會思潮在高校傳播的特點和對策[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3] 卜建華.社會思潮的傳播特點與當代青年的信仰教育問題[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9).
[4] 孫海濤.社會思潮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影響及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4(1).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