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安
【摘 ? ?要】依稀記得2009年里,我讀了兩本讓我記憶深刻的書,一本是《并非孤獨》,另一本是《百年孤獨》,兩個故事對孤獨不同的闡釋,伴我走過了病的最嚴重的時期。眾所周知,時光的足跡下所有的記憶無外乎兩個結局,漸行漸遠或者是越發(fā)深刻。
【關鍵詞】《并非孤獨》 ?《百年孤獨》 ?小說
中圖分類號:G4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5.098
《并非孤獨》——因為時間和題材的緣故——顯然遭遇了前者,而《百年孤獨》則因為它故事的龐大和復雜以及思想的神秘和沉重自然而然屬于了后者。我還記得我看完的第一個晚上躺在床上,很奇妙的感覺,明明我讀完了卻還是感覺沒讀過一樣。我也記得我看完后的第二個晚上,那種感覺更奇妙,像是之前讀的時候沒能夠體會到或者說明明已經(jīng)體會到了卻沒有反應過來的孤獨感,在最后一刻一起涌了出來,如同小說最后提到的颶風一樣,席卷整個腦海。
通讀整個小說,孤獨二字提及得很少很少。但是讀完之后就會發(fā)現(xiàn)馬爾克斯的狡猾之處,就好比我爹從來不在行動之前說他會揍我,但是他就是使勁揍我經(jīng)常把我揍得鼻青臉腫,讓我最直觀地感受到被揍的痛苦——嗷,疼死我了,被揍得好慘。
本書里,馬爾克斯花了大量篇幅在對人物的構造上,我相信,糾結于名字和人物錯綜復雜關系的我一定不是孤獨的,也正是如此,他筆下的人物都非常深入人心,即使是同一個家族的,依然各自有著各自的鮮明特點,但是這些特點又是殊途同歸的,它們共同指向了同一個終點。
馬爾克斯說過,生活并非一個人的經(jīng)歷,而是他的記憶。而人物的記憶所表達出的感情則應該是生活帶來的最深刻的折射。故事就是從這里開始的,如同沿著一條大河溯流而上,最終你所看到的那塊孜孜不倦滴著水滴的巖石。
——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然后他娓娓道來,引出了布恩蒂亞家族的七代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曲曲折折,每個人物,都充滿著孤獨感,而這種孤獨的形態(tài)又是不同的??梢赃@樣概括,從家族的第二代開始,阿卡蒂奧和奧雷連諾就似乎代表了以后擁有這個名字的人最后共同的命運,兩個人都是進取者和開拓者,但是一個注重于科學實際,一個注重于精神和意識形態(tài),但是無論是從哪方面,最后他們都不約而同的遭遇了失敗,一個發(fā)瘋而死,一個終日禁閉死在孤獨之中。他們的后代以這兩種不同的方式繼續(xù)努力繼續(xù)開拓,然而終究都無法避免羊皮紙上早就書寫好了的結局,家族和鎮(zhèn)子無可挽回地走向了消失。在家族一代消逝一代又消逝的男人之外,完全貫穿故事的女人烏蘇娜則是不同與前兩者的另外一種形態(tài),她是家族的精神支柱,這絕對不僅僅是延續(xù)家族的香火的作用,當丈夫迷戀于老吉卜賽人帶來的科學研究時,她靠做生意使家族煥發(fā)了生氣,當兒子要被處決的時候,她勇敢地闖進監(jiān)獄送手槍,還有在馬爾克斯上校要被殺掉的時候……她總是以家族的守護者出現(xiàn),未曾讀過書,卻似乎早已知曉羊皮紙上的內(nèi)容,也正是因為這種知曉,使她不會像男人們一樣去嘗試打破這種禁錮家族的孤獨,我始終不明白,這究竟是一種消極還是一種睿智。還有美人雷麥黛絲,全家族最超脫的一個人,離開得如同神話一樣奇妙。
——姑娘周圍是跟她一起升空的、白得耀眼的、招展的床單,床單跟她一起離開了甲蟲飛紅、天竺牡丹盛開的環(huán)境,下午四點鐘就跟她飛過空中,永遠消失在上層空間,甚至飛得最高的鳥兒也追不上她了。
在整個家族里,她是最特殊的一個,她不諳世事,她天真無邪,她不食人間煙火,她也沒有遭受過死亡的痛苦。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也是普通的一個,她出生在這個被孤獨環(huán)繞的家族里,即使一無所知,對孤獨毫無感受,她的靈魂仍然是孤零零的,從沒和外界相融入過,所以也一直未曾擺脫過孤獨。
再回到小說的開頭——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為什么偏偏是冰塊?一個人在臨死的時候所想到的東西應該是記憶深并且含有非常重大意義的東西,冰塊是吉卜賽人帶來的,和我們現(xiàn)在的所謂的文明世界相關,上校在最后一刻想到了冰塊,在我看來,那代表仍然未曾放棄過的追求,即對打破孤獨的深深渴望。但是即使如此,他們還是都失敗了。所有的努力和追求,都堙沒在了最后那陣夢一般的颶風里。
群體的感受首先是來源于個體的,個體對于群體對于整個區(qū)域甚至對于整個世界的影響都是不可小覷的,而圍繞這個家族發(fā)生的故事亦是如此。個體的孤獨串成了群體的孤獨,這也是這本小說從頭至尾的孤獨感的來源。
當然,作為一本整體感強烈的小說,《百年孤獨》的情感和價值絕對不僅僅是由松散的人物體現(xiàn)出來的,說到這里,也就不得不提它的背景了,馬孔多并非虛構的,它存在于那段特定歷史里的拉丁美洲,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里,許多的馬孔多人民和他們的文化習俗與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侵略碰撞交鋒,不得融合便只能破碎,如同最后布恩蒂亞家族的結局。正如我們所知,那個時候,剛從西班牙殖民者手中逃脫出來的拉丁美洲并沒能夠真正地富強獨立,如同北洋政府時期的中國,內(nèi)外受敵,各地勢力混亂,戰(zhàn)亂不休,人民流離失所,人與人之間充滿敵對和不信任,隔閡一直在加深,可以說,在這個時期,孤獨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人是有智慧的生物,他們總會為了擺脫這種精神危機去做一次又一次的嘗試,可是這種努力在整個大背景下又是非常渺小無力的,和布恩蒂亞家族七代人的努力是一樣的。這種狀況又不得不讓人聯(lián)想到了關于巴別塔的傳說,人們渴望著交流、渴望著統(tǒng)一意見去建好那座通天塔,但是隔閡卻讓這個想法卻最終成了遙不可及的傳說。這些隔閡不僅僅是語言,還是一種深層次的精神病態(tài),即彼此之間因無法交流融合所帶來的孤獨,且最終走向精神的消逝和破碎。
并非孤獨里有句臺詞說,你并非孤獨。我覺得非常有道理,孤獨總是自己所制造的,能不能打破孤獨也是自己的努力所決定的,面對現(xiàn)實,我們總還是需要做點什么的。
當然,人與人之間不可能是完全意見統(tǒng)一的,這也不是壞事兒,世界的精彩就在于人性的復雜多變,但是如何在同與不同之間尋求一個平衡點才是最需要思考的,按我的理解,這也是《百年孤獨》所提出來的問題,即如何在我們不能夠要求別人與自己相同的情況下做到彼此相處的平衡和獨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把偏執(zhí)和狹隘丟掉去接觸外面的世界,同時也堅守住自己原有的信念和精神,在交流和融合的大潮中才能不被孤獨所侵蝕和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