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玉梅
【摘 要】 目的:觀察不同體位處理頭位難產降低剖宮產率臨床效果。方法:選取100例頭位難產患者,將其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每組5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處理;研究組在生產過程中采取蹲位、仰臥位等姿勢在護理人員協(xié)助下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對比兩組患者的分娩結果。結果:研究組患者的順產、剖宮產以及陰道助產三種分娩方式發(fā)生率為80.00%、16.00%以及4.00%,和對照組各項結果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頭位難產患者采取有效的體位處理方式,能夠明顯的降低剖宮產生產率,提高產婦生產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不同體位處理;頭位難產;剖宮產率
【中圖分類號】R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5)09-0119-01
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很多孕婦在懷孕后運動量減少,飲食過分營養(yǎng)等[1],使得胎兒成長比較快,長得比較大,孕婦的肌肉活動減弱,最終造成了頭位難產情況時有發(fā)生,又因為頭位難產增加了整個生產的難度,給生產過程帶來了很大的不安全因素,嚴重地危害產婦及其新生兒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狀況,因此臨床中一定要做好頭位難產工作的處理,保證產婦的順利生產,同時保證新生兒的身體各方面健康。下面本文選取了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頭位難產患者,分別進行常規(guī)處理和在生產過程中采取蹲位、仰臥位等姿勢在護理人員協(xié)助下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對比兩組患者的分娩結果、產程比較,現資料統(tǒng)計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試驗選取的患者均為2013年08月至2014年08月在進行治療的100例頭位難產患者,每組各50例。研究組,年齡22~40歲之間,平均年齡(29.22±2.55)歲;對照組年齡20~40歲,平均年齡(29.23±2.57)歲。其中初產婦82例,經產婦18例。兩組患者一般臨床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處理,產婦臨產后,需要進行人工破膜處理,同時對于部分產婦需要采用催產素進行分娩,超過每一個產程時期的最大時限后采用剖宮產方式進行分娩操作[2]。
研究組在生產過程中采取蹲位、仰臥位等姿勢,在護理人員協(xié)助下完成一系列的操作。產婦臨產時,需要進行人工破膜處理,同時對于部分產婦需要采用催產素進行分娩,因此在患者在生產過程中,需要不斷的更換位置,比如采取蹲位、仰臥位等,雙手扶住床沿,然后兩腿正確分開半小時以內,之后再換成仰臥位姿勢。當產婦的宮口變大超過8cm以上時,在護理人員的輔助下雙手抱膝,之后在助產醫(yī)師的醫(yī)囑要求下,完成下一步的操作,在助產過程中,如果宮口擴大超過9cm,則需要擴張宮頸,有效的按照生產過程完成生產,保證生產的安全高效,避免造成對產婦及其新生兒的不良影響[3]。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兩組產婦的分娩結果對比。研究組患者的順產、剖宮產以及陰道助產三種分娩方式發(fā)生率為80.00%、16.00%以及4.00%,對照組患者的順產、剖宮產以及陰道助產三種分娩方式發(fā)生率為50.00%、40.00%以及10.00%,兩組結果對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 討論
對分娩具有影響的主要因為包括四個,主要有產婦具有的產力、產道的實際情況、產婦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胎兒的情況。以上的四個因素在產婦進行分娩的過程中會相互之間會產生影響,不論其中任何一個因素或者幾個因素出現了異常狀況,都會阻礙分娩的進行。頭位難產出現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阻力的增加,而出現阻力增加主要就是產道以及胎兒出現了異常情況,最后造成產力減弱,胎兒沒有辦法應對阻力,導致頭位難產。
借助體位的改變,使得胎兒能夠對產道的異常進行適應,引導宮頸不斷擴張以及胎先露下降,最終協(xié)助產婦完成生產。本文選取了我院進行治療的100例頭位難產患者,分別進行常規(guī)處理和在生產過程中采取蹲位、仰臥位等姿勢在護理人員協(xié)助下完成一系列的操作,兩組患者的分娩結果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這說明了頭位難產患者采取有效的體位處理方式,能夠明顯的降低剖宮產生產率,提高產婦生產安全性,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武鳳玲,陳玲玲.變換體位在頭位難產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0,13:54.
[2]徐正芳.徒手轉胎位處理頭位難產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29:20-21.
[3]蔣玉惠,婁鳳一,張仙儒,等.280例頭位難產患者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1,10:1393-1394.
(收稿日期: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