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華
【摘要】目的 探討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實施意義。方法 本次醫(yī)學研究選擇我院精神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間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觀察對象,將其隨機劃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對照組觀察對象接受基礎臨床護理,實驗組觀察對象在此基礎上接受康復護理,比較分析兩組觀察對象的臨床護理效果。結果 實驗組觀察對象臨床護理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結論 精神分裂癥患者在常規(guī)臨床治療措施基礎上,接受康復護理,有助于其臨床治療效果的鞏固,因而值得臨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康復護理;精神分裂癥;臨床價值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ce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for schizophrenia patients. Methods: Choosed 80 cases of schizophrenia patients to divide into study group and controlled group. The controlled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the study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Compared the nursing effect of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effective rate of study group was higher than controlled group with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0.05). Conclusion: Treating schizophrenia patients with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s effective to extend in clinic.
Key words: rehabilitation nursing, schizophrenia, clinical value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5-0107-02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發(fā)病率較高的精神系統(tǒng)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調查研究結果表明,精神分裂癥患者終身患病率在4%至8%之間,精神分裂癥的誘發(fā)原因較為復雜,且臨床上缺乏統(tǒng)一認識,但通常認為與多基因遺傳有關,該疾病的遺傳率在70%以上。同時,有些神經生化學研究人員還認為,該疾病的主要誘發(fā)原因為谷氨酸系統(tǒng)和多巴胺系統(tǒng)功能不平衡假說、谷氨酸生化假說以及多巴胺功能亢進假說等,臨床醫(yī)師普遍認為,生活境遇、性格問題、社會心理因素、家庭教養(yǎng)環(huán)境等客觀因素,也會誘發(fā)精神分裂癥。青壯年是該疾病的高發(fā)人群,患者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內心和精神活動與周圍環(huán)境不協(xié)調、思維脫離現(xiàn)實、情感和意識障礙等。本次醫(yī)學研究就對康復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的實施意義進行了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次醫(yī)學研究選擇我院精神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之間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為觀察對象,男性、女性患者人數分別為43人、37人,年齡最小者18歲,最大者67歲,平均年齡(43.4±6.54)歲,全部觀察對象均經臨床檢查確診為精神分裂癥,且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的相關規(guī)定。按照患者入院治療的不同時間,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40例,且兩組觀察對象基本臨床資料對比無明顯的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1.2 方法
1.2.1 生活技能訓練。
護理人員應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系統(tǒng)的生活技能康復訓練計劃,分別實施智力技能訓練、行為技能訓練以及情緒技能訓練。在訓練過程中,護理人員應幫助患者主動控制情緒,使其保持情緒的穩(wěn)定性,從而應對外界復雜多變的環(huán)境。同時,護理人員還應注重患者社交活動能力的提升,包括主動用語言表達自身情感、主動交朋友、加強與周圍人員的情感和思想交流等等,如有需要,護理人員還應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模仿患者日常生活中的情景,進行真實的模擬交流。行為技能訓練的關鍵在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囑患者形成規(guī)律健康的生活習慣,按時進食、睡眠和起床等,加強個人衛(wèi)生管理,按時洗臉、洗澡、刷牙等,掌握日常的家務勞動能力,包括換洗衣物、收拾個人生活用品、整理被褥、打掃衛(wèi)生以及整理床鋪等等,并掌握根據場合穿衣服的能力。
1.2.2 勞動及娛樂護理
護理人員應為患者制定日常勞動和娛樂計劃,組織座談會、集體游戲、清掃房間、種花種菜等形式,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激發(fā)其對于日常生活的熱情。本次醫(yī)學研究的活動計劃為:組織包括看電視、學跳舞、打撲克、聽錄音等在內的日常文娛活動,保證氣氛熱烈,患者積極參與,滿足患者不同的興趣愛好,對于女性患者,可適當增加學習使用縫紉機、釘紐扣等日常勞動,使其增強日常生活能力,而男性患者可適當增加棋牌、乒乓球等體育活動,并保證各項活動適度適量,安靜而有規(guī)律。
1.2.3 心理干預
精神分裂癥屬于終身性疾病的一種,會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導致其出現(xiàn)精神障礙,因而患者常常會害怕受到外界的排擠,進而產生較重的心理負擔,比較容易出現(xiàn)暴躁、激動等不良情緒,所以,護理人員應保持冷靜、細心、熱情、耐心。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主動了解包括發(fā)病因素、受教育程度、患者年齡等在內的基本情況,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和實施針對性的臨床護理方案。同時,向患者及其家屬說明疾病相關知識,使其對于疾病形成正確認識,并通過治療成功的案例鼓勵患者,使其認識到,只要長期堅持治療,則疾病復發(fā)幾率會明顯降低,即便疾病發(fā)生復發(fā),通過系統(tǒng)有效的藥物治療,也是能夠恢復的。
1.3 觀察指標
顯效,指患者臨床護理后,精神分裂癥癥狀基本消失或是顯著改善,癥狀發(fā)作頻率明顯降低;有效,指患者臨床護理后,精神分裂癥癥狀有所減輕,癥狀發(fā)生率較治療前有所降低;無效,指患者臨床護理后,精神分裂癥癥狀未見任何改善,甚至有所加重,癥狀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傆行?(顯效+有效)/病例總數×100%。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全部數據均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使用(x±s)加以表示,計數資料使用X2檢驗方法加以表示,如果數據間比較結果P<0.05,則證實兩組觀察對象治療結果數據之間差異具有明顯的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全部80例精神分裂癥觀察對象,在常規(guī)臨床治療措施基礎上,接受基礎護理和康復護理后,均獲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其中,實驗組40例觀察對象中,24例顯效,約占60%,12例有效,約占30%,4例無效,約占10%,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0%;對照組40例觀察對象中,16例顯效,約占40%,12例有效,約占30%,12例無效,約占30%,患者臨床治療的總有效率為70%,由此可見,兩組精神分裂癥觀察對象臨床護理效果對比統(tǒng)計學差異明顯(P<0.05)。
3 討論
精神分裂癥屬于嚴重精神系統(tǒng)疾病的一種,青壯年階段便會出現(xiàn)較為顯著的疾病初期特征,且部分患者會終身患病,且存在一定復發(fā)率。精神分裂癥患者常會出現(xiàn)較為異常的行為表現(xiàn),包括自言自語、發(fā)愣發(fā)呆、生活散漫、不知羞恥、喜好獨處等等[1]?,F(xiàn)階段,臨床常用的精神分裂癥治療方法較多,但最為有效且常用的仍然是藥物治療,通過藥物治療,能夠顯著提高患者的臨床緩解率,且常用的精神分裂癥治療藥物多達40種以上[2]。若要保證患者更加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需要在常規(guī)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實施系統(tǒng)的、針對性較強的臨床護理[3]。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是能夠完全治愈的,但也有部分患者疾病會遷延不愈。需要注意的是,只要加強家屬及周圍社會關系的支持與關注,精神分裂癥復發(fā)的根源是能夠切斷的,并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4]。
參考文獻:
[1]姚志珍,徐琦,吳留發(fā)等.社區(qū)日間照料護理對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社會功能的影響[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4,34(6):832-833.
[2]何如冰,胡建平,郝軍峰等.多元化護理在精神分裂癥患者自我管理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5,12(7):21-22.
[3]陳碧清.慢性精神分裂癥患者老年期的康復護理方法[J].中國衛(wèi)生產業(yè),2014,2(3):45-46.
[4]李玲,龍梅香,李艷紅,董倩.精神分裂癥采用人性化護理效果觀察[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5,12(20):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