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爭
【關鍵詞】微閱讀;閱讀期待;閱讀生態(tài);閱讀品質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9-0067-02
E時代,孩子面臨的是一個傳媒十分發(fā)達的時代,各種信息通過報刊、網絡等傳媒紛至沓來,經典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如何讓經典根植孩子的心中,讓名著的精髓流淌于每個孩子的心間?我思考,我實踐——閱讀從點滴做起,在零星的“微閱讀”中激發(fā)閱讀期待,以少數(shù)經典閱讀帶動海量經典閱讀,從而提高閱讀品質。
一、微內容:給予選擇的自由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給孩子選擇合適的課外讀物是教育者極重要的任務。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經典,讓學生在自由選擇的同時了解經典、親近經典。
1.品繪本,喚醒期待。
教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閱讀短小的經典之作,喚醒學生的“閱讀期待”。讀繪本《愛心樹》,引導學生賞析圖畫,誦讀表現(xiàn)父母愛的語句,父母的愛震撼了學生,學生帶著強烈的閱讀期待走進閱讀,再讀《愛的教育》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學生由感動而生敬佩,他們產生情感共鳴,對閱讀產生了渴望,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投入到閱讀中。
2.非經典,疏而不堵。
小學生喜歡漫畫、卡通,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奇幻、怪誕的特點為學生撐開一方想象的天空。從讀時尚書籍開始,和他們聊《哈利·波特》的看點,談讀《櫻桃小丸子》的收獲,在交流中開闊閱讀視野,將魔幻、卡通和經典閱讀相結合,引導學生讀林海音的《竊讀記》,莫言的《童年讀書》,學生逐步產生“讀”的欲望。
3.讀博文,延伸欲望。
網絡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習慣,讓閱讀變得越來越便捷。我們可以從優(yōu)秀的博客、微博等交流平臺中獲取更多的資源,利用網絡讀書、讀報,邊寫邊發(fā)文章,滿足當前閱讀期待的同時,又讓學生在快捷的閱讀中產生新的期待。
二、微時空:關注閱讀的環(huán)境
讀書經濟學的特點是以簡馭繁?!熬凵吵伤?、集腋成裘”,創(chuàng)設閱讀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零星的時間、隨意的地點引導學生暢游經典的綠園。
1.隨時閱讀,培養(yǎng)習慣。
教師要把閱讀的權利還給學生,讓學生在點滴的閱讀中歸位自我,在閱讀的過程中提高文化品位。
教師要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學生要少一些灌輸和強迫性的指令。鼓勵家長和孩子利用茶余飯后、睡前等可以自由支配的閑暇時間閱讀經典。在教學中,選擇晨會課、班會課、周末等邊角時間,教會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捕捉信息,利用課前、課后的零星時間讓學生閱讀名篇名段,隨時交流,日積月累,在相互交流中增加閱讀量,培養(yǎng)閱讀習慣,提高閱讀興趣。
2.隨處閱讀,增加積累。
語文學習,閱讀量至關重要,靠某一天或者某一個月甚至某一年的讀書是不能形成大量積累和良好的閱讀習慣的。要培養(yǎng)學生手不離書的習慣,鼓勵學生隨地隨處讀書:可在圖書館,E環(huán)境,也可在花前柳下,校園廊道,隨意的地點想讀就讀。
三、微體驗:形成閱讀的動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種表面的、顯而易見的刺激,以引起學生對學習和上課的興趣,那你就永遠不能培養(yǎng)起學生對腦力勞動的真正的熱愛?!蔽覀円朴趯W生“微閱讀”的即時興趣轉換成恒定的閱讀動力。
1.體驗,從自我走向獨特。
經典感悟具有恒久的魅力,要讓學生入乎其中,由感而悟,情從心生。“微閱讀”是自主化的閱讀。對文本的理解可因人而異,教師要抓住學生的期待心理,鼓勵個性化閱讀,呵護那份向學的心——可以感受生活、品味人生,可以是自己獨特的見解,也可以是師生間的交流。如:讀《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讓學生回憶自己的一次冒險經歷,觀察父母在這次冒險活動中的反應,學生對文本的理解由自我走向獨特,這種體驗促使學生主動地閱讀,形成良好的閱讀心理。
2.體驗,從個性化走向多元。
教師要敏銳地洞察學生的生活積累和閱讀風格,引導學生與生活經驗對話,在靜態(tài)的文本世界和學生生活之間架起一座橋梁,促進體驗從個性化走向多元。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孕育了文本解讀的多樣性,而文本的魅力,需要我們引領學生透過“文字”看“風景”,對那些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經典之作,要教會學生借助想象,將語言還原成畫面,逐步進入文中,步入情境,使學生產生心靈共振、情感共鳴。隨時關注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引導學生自我對話,品味遣詞造句的精妙,透過“文本”悟“真情”。如:在讀楊紅櫻的《淘氣包馬小跳》時,關注學生形成的積極的個性化閱讀心理,不著痕跡地保護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自由;對《哈利·波特》有的讀到的是友情,有的讀到的是智慧,有的讀到的是正義……這些不同的體驗是個體閱讀成長的必經之路。學生反應的獨特性和多元性體現(xiàn)了語文教學過程的生命成長本質。
3.體驗,從閱讀走向生活。
學生有自己的“語文生活圈子”與表達形式,包括課外“閑書”的閱讀、上網、博客、QQ交流等,通過“微閱讀”,在經典閱讀和學生的“語文生活”之間開掘一條通道,使學生在閱讀中感受精神的成長。
四、微活動:享受閱讀的情趣
北師大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說:“文學經典是一個不斷建構的過程。所謂‘建構,強調的是累積的過程,不是某個人的一次性的決定。”建構經典是親近經典的有效路徑,讓學生與課外閱讀“零距離”接觸,在活動中構建適合自己的閱讀方式。
1.微型活動,營造讀書氛圍。
讀讀畫畫,小學生喜歡“涂鴉”,可讓學生畫出所讀的故事情節(jié);讀讀演演,小學生有的表現(xiàn)欲望強,可將讀物改編成課本劇等讓學生表演;讀讀講講,講故事是學生最喜歡的活動之一,經常組織學生開“故事會”、進行演講比賽、寫讀書日記、做讀書卡片等,創(chuàng)造展示與交流的機會,引領學生走進書的世界。
2.微型交流,分享閱讀樂趣。
將班級讀書會融入閱讀指導,可以是文學導讀、閱讀指導、閱讀欣賞等。學生自由地閱讀,及時分享,教師給予鼓勵和指導,掌握學生的閱讀量和讀書情況,師生共同分享閱讀樂趣。
3.微型評價,延伸閱讀期待。
微評價內容“短”,不超過150字,主要對經典閱讀進行介紹或評論,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文字、圖片、繪畫等來介紹自己的閱讀感受,讓學生體驗成功。
(1)評價中感悟主題。如:《馬提與祖父》是以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為主旨的,在師生共讀評價時,針對“生命教育”的主題,把提高學生對生命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對社會、對他人的關愛作為生命教育的核心,師生交流、討論。
(2)評價中拓展閱讀。當前,“死亡教育”尚未被重視,生活中人們也比較避諱這個話題,文學作品會把關于死亡和永別的故事描述得溫暖而細膩。借助《馬提與祖父》的閱讀評價幫助學生了解死亡,讓小讀者與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體驗生命的快樂及永別的傷感和從容。及時推薦關于“死亡教育”的讀本,如:繪本《爺爺有沒有穿西裝?》《爺爺變成了幽靈》《獾的禮物》等。在評價中小心翼翼地呵護著讀這些書的學生,在評價中以作家的溫柔體恤引導學生完成這段獨特的心路歷程,閱讀成了學生感受生命的人生之旅。
長此以往,學生將“微閱讀”的即時興趣轉換成恒定的閱讀經典的動力,日積月累的“微閱讀”將成為激發(fā)學生閱讀經典、提升閱讀品位的良方。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東??h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