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言語交際中,那些使交際沒能獲得滿意效果的差錯被稱為語用失誤。由于教師的忽視和教材中語用素材的缺失,小學英語課堂中語用失誤現(xiàn)象比較普遍,要想改變這一現(xiàn)狀,首先要樹立語用意識,激活教材的語用功能;其次教師應當精雕細琢教學語言,注重語言的準確、地道,挖掘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最后,還應創(chuàng)設恰當?shù)恼Z境,使學生的語用能力得到發(fā)展。
【關(guān)鍵詞】英語教學;語用失誤;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6009(2015)09-0042-03
【作者簡介】張麗麗,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湖塘橋中心小學(江蘇常州,213161),二級教師,常州市小學英語學科帶頭人。
語用失誤是由英國語言學家托馬斯(Thomas)提出的,她將人們在言語交際中因沒有達到滿意交際效果的差錯統(tǒng)稱為語用失誤(pragmatic failure)。通過對幾十節(jié)常態(tài)課堂的觀察,筆者發(fā)現(xiàn)很多一線教師對小學英語教材和教法鉆研較多,但對英語語言本身的教學卻有所忽視,致使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這主要表現(xiàn)為違反英語使用習慣、套用母語表達方式、忽視中英文化差異等。而這與教師語用知識空白、語用教學意識淡薄、教材語用素材的缺失是分不開的。小學英語教學中大量存在的語用失誤已經(jīng)成為制約課堂教學質(zhì)量進一步提升的瓶頸,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迫在眉睫,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切入。
一、聚焦語用,激活教材的語用功能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首要目的是為學生發(fā)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并要求學生能“正確地理解語言和得體地使用語言”。因此,教師要立足課堂、把握目標、用好教材。
1.準確定位課堂的語用目標。
教師在確定教學目標時往往把知識目標放在首位,而忽略能力、情感和文化等目標。以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2 A telephone call中的A板塊為例,很多教師把教學目標鎖定在掌握打電話用語上,但仔細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本課的顯性情境是打電話場景,隱形情境是詢問、關(guān)心病人,所以“學會得體、正確地表達對病人的關(guān)心”這一語用目標也同樣重要。另外,教師在確立教學目標時要從整體出發(fā),樹立英語的整體語用教學觀,使其上下關(guān)聯(lián),互為照應,體現(xiàn)出學科的序列性。如在整套教材中多次出現(xiàn)了購物的場景,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水平體現(xiàn)出難度的提升、梯度的變化和語用的積累。
2.充分提取教材的語用信息。
小學英語教材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且貼近生活。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材,找到滲透語用知識及中西文化差異的切入點。以“問候”為例,整套教材中涉及問候的場景多種多樣:有師生間、同學間、家人間、陌生人之間等等。教師可以圍繞這一主題展開,告訴學生,英美人士打招呼最常用的話語是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等,熟人之間會使用簡潔的Hi! Hello!等。他們也喜歡用Its a lovely day,isnt it?一類談論天氣的話語為話題,很少詢問對方的年齡、收入和婚姻等涉及隱私的問題。
3.適時填補文本的語用空白。
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五上)》Unit 4 Halloween一課時,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對這個主題十分感興趣,甚至有學生自己做了萬圣節(jié)面具。細細研讀文本后,筆者注意到教材中僅僅提到了南瓜燈、制作面具等,但對于萬圣節(jié)的來歷、“trick or treat”等傳統(tǒng)游戲卻沒有涉及,這些信息的空白給了我們拓展的空間。因此筆者充分挖掘素材,進行了文本再構(gòu)。
Step 1 Read and judge
1.Halloween is not a Chinese Festival.()
2.Halloween comes in October 13th.()
3.Children usually play trick or treat in Halloween.()
通過判斷,學生對萬圣節(ji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師生共同整合出下面一段信息。
Halloween is a popular festival 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on the 31st of October. Halloween means holy evening. Children like it very much. They can play trick or treat on this day.
Step 2 觀看一段西方孩子如何玩Trick or treat 游戲的視頻。
Step 3 Discuss:We are going to have a Halloween party.What do we need?
S1:We need some pumpkins,a knife and some candles.We can make a Jack-o-lantern.
S2:We need some apples and a basin. We can play bite the apple.
S3:We need some funny costumes.
筆者圍繞萬圣節(jié)這個主題,運用多種手段將萬圣節(jié)中的主要活動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為詳細地了解萬圣節(jié)的文化及習俗,擴大了學生的信息量和語言量,這樣在最后談論萬圣節(jié)派對需要的東西時,學生就有話可說了。
二、深化語義,透視話語的語用內(nèi)涵
語言學家何自然指出:“語言表達的得體與委婉在跨文化交際中很重要。我們在與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談時,要尊重其表達方式?!苯處熢诮虒W中不能僅僅停留在讀音、詞義、語法等層面上,而應該透過語言了解英美國家的文化及習俗,從而減少語用失誤的發(fā)生。
1.拓展寬度,從平淡的話題到豐贍的文化。
在教學中,我們經(jīng)常會圍繞一個話題進行語言的學習與運用。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話題,并挖掘其背后隱藏的文化內(nèi)涵。如講到食物這個話題時,介紹飲食文化、餐桌禮儀就十分必要,中國人喜歡“勸食”,可在西方文化中卻并非如此,他們一般會先征求客人同意,再遞上食物,有時會說Help yourself。
2.增加厚度,從熟悉的知識到陌生的風景。
任何語言或文字都是文化的縮影,教師若能將其背后所蘊藏的故事介紹給學生,就能激起他們學習這門語言的興趣,如學生熟悉的顏色類單詞,教師可以介紹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如:black tea是紅茶,可是紅糖卻是brown sugar。人們還常用顏色喻指人的品德、情緒及對事物的看法,如:Mr White is a very white (忠實可靠)man.又如,英美人通常認為狗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此背景下,就有了“l(fā)ucky dog(幸運兒)”“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的語言表達形式。若教師能堅持長久地滲透這樣的知識,學生就會受益匪淺。
3.挖掘深度,從單一的詞匯到豐富的內(nèi)涵。
教師在教授單詞、句型時,不僅要關(guān)注學生對語音、語意的掌握,更要關(guān)注語用。例如:譯林新版《英語》教材中有個女孩叫Helen Brown,學生僅僅會讀這個名字是遠遠不夠的。學生應當了解,Brown是其“姓”,Helen是其“名”,英語人名中的“名”在前,“姓”在后;學生還應該知道,我們可以稱呼她為Miss Brown或Miss Helen Brown,但不能說Miss Helen。
三、調(diào)增語量,豐厚課堂的語用根基
語言學習需要大量信息的輸入來刺激和促進,教師應該通過各種渠道和方法,擴大學生獲取英語語言的信息面,幫助學生積累語量,豐厚語用根基。
1.雕琢教師話語,把握輸入原則。
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藝術(shù)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shù)?!边@充分說明教育藝術(sh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課堂話語。教師的課堂話語是學生重要的語言輸入來源之一。因此,教師的話語要遵循真實性、互動性、邏輯性及規(guī)范性原則。筆者在澳大利亞學習期間,當?shù)亟處熅椭赋隽艘恍┲袊W教師最容易說錯的課堂用語,如How to spell?How to say?正確的說法應該是How do you spell?How do you say?再如一些教師在扮演售貨員時,經(jīng)常會說Welcome to my shop!其實在現(xiàn)實生活中,西方國家的售貨員很少這么說,他們一般會用Hello,how are you?來問候及招呼顧客。
2.善用地道語料,豐富輸出形式。
兒童在學習語言時,要盡可能多地接觸地道的英語。教師可以結(jié)合教材為學生選擇一些難度適宜的繪本,如:童趣盎然的《Little Red Riding Hood》《Three Pigs》等;溫情動人的《The Giving Tree》《The Runaway Bunny》《Guess How Much I Love You》等;奇思妙想的《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Joseph Had A Little Overcoat》等。這些繪本能很好地提高學生的語用能力,幫助他們在真實的語境中更靈活地使用語言。教師還可以選擇一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英語影視作品,如:《灰姑娘》《獅子王》《音樂之聲》等。在學生看完《音樂之聲》后,還可以讓學生將中西方父子的相處方式作對比,指導學生討論如何與父母和諧相處;還可以開展電影配音、表演電影中的片段等活動,從而豐富學生的語言表達形式。
3.注入時事元素,更新語言內(nèi)容。
在六年級的一次練習中,有一道題難倒了很多學生:The First Lady Michelle Obama fromgave us an exciting speech in March this year.很多學生知道現(xiàn)任美國總統(tǒng)是奧巴馬,也知道米歇爾·奧巴馬是美國的第一夫人,但對“The First Lady”這種說法卻聞所未聞。據(jù)了解,很多學生對于時事方面的知識非常缺乏,有許多學生不知道5.12汶川地震,不知道2012年奧運會是在哪里舉行的,還有學生誤以為紐約是美國的首都,埃菲爾鐵塔是倫敦的地標建筑等等。我們的英語教學不能閉門造車,而要與當今瞬息萬變的時代接軌,讓源源不斷的“活水”注入英語課堂中來。
4.指導交際策略,提升交流的品質(zhì)。
在教學譯林新版《英語(五下)》Unit 9 The English Club時,筆者組織學生組建英語俱樂部,扮演不同國家的人進行對話,主要了解對方的姓名、國籍、語言等個人信息。在這個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對話缺乏邏輯性,問題跳躍;有的學生違背了語用學中的禮貌原則,打招呼時給人唐突僵硬的感覺;還有學生問的問題涉及對方隱私,出現(xiàn)了語用失誤。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及時調(diào)整,在接下來的一節(jié)課上,加入了talking skills(談話小技巧),如:談話時要先介紹自己,再詢問別人的姓名;要有恰當?shù)捏w態(tài)語,如握手、擁抱等;要學會贊美并有禮貌地結(jié)束談話。學生很快掌握了這些技巧,交流也更加得體、自然了。
四、創(chuàng)設語境,催生學生的語用能力
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學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英語教學亦是如此,教師要豐富教學資源,創(chuàng)設實踐語言的環(huán)境,為學生構(gòu)建言語交流的語域場。
1.回歸生活語境。
在教完譯林新版《英語(六下)》Unit 3 Asking the way后,筆者拋出了一個問題:When the traffic lights turn red,what should you do?學生們議論紛紛,有學生很快想到了“stop”一詞。隨后通過討論,大家知道了“Red light stop.Green light go.Yellow light wait.”等交通規(guī)則。這時筆者說道:“When you are in Australia,you must be very careful in the streets because the traffic keeps to the left.”。英語和生活之間本就不應該有厚厚的障礙,英語教學應和學生心靈相通,英語課堂應和社會生活相融,從而使英語從應試英語、課堂英語走向生活英語。
2.融入文化語境。
英語專家胡文仲教授在《文化與交際》一書中指出:“語言與文化有密切關(guān)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币虼耍P者會經(jīng)常在小練習中加上一些“文化類”的考題來考一考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如:In England,people usuallyon a bus or a train.A.look at others B.talk loudly C.read books and newspapers 借助這道題,我會給學生講解西方的社會文化,幫助他們形成跨文化意識,以便日后能和西方人得體地交流。語言學習的根本目的是讓語言學習者能在真實的環(huán)境中使用該語言。因此,教師應避免機械的檢測,而應將語言知識與語言功能相結(jié)合,讓學生語用能力與語言能力的發(fā)展緊密融合在一起。
3.營造意義語境。
《課標》倡導要借助語境來進行英語教學。語言運用須依托于一定的語言情境,語言運用能力的形成有賴于這樣的情境學習,并使學生在這種學習中學會“用語言”。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各種適用性的情境,在真實的語境中進行“有意義”的交流,告別“明知故問”“生搬硬套”的“偽交流”現(xiàn)象。筆者曾聽過一節(jié)六年級的閱讀課,上課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English afternoon tea”和“Chinese tea”的區(qū)別,直接在課堂上用茶包、牛奶、方糖調(diào)配了一杯正宗的英式下午茶,并邀請學生品嘗,從而幫助學生直觀立體地形成了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學生語用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師持之以恒的關(guān)注。只要我們不斷提高自身英語語用能力,選擇科學的語言實踐方法,那么課堂中的語用失誤現(xiàn)象一定會大有改觀。
注:本文獲2014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