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倩倩
【摘要】雨果是19世紀歐洲作家中人道主義思想比較突出的一位,以“仁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思想貫穿創(chuàng)作的始終。雨果對仁愛的闡述,從宗教、人性出發(fā),最終回歸到社會、人生。他確信,仁愛是提高個人道德和醫(yī)治社會疾苦的最好的藥方。雨果對人道主義的理解有一個逐步深入和發(fā)展的過程,他從不同時期的作品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人道主義思想的發(fā)展軌跡。
【關(guān)鍵詞】雨果;人道主義;仁愛;人性;道德
西方人道主義在歐洲歷史上有一個漫長的發(fā)展過程。西方人道主義思想最早出現(xiàn)于古希臘時期,后來又經(jīng)過了14—16世紀的文藝復(fù)興、18世紀的啟蒙運動和19世紀的德國哲學理論對其發(fā)展和深化,它的含義得到擴充、適應(yīng)范圍有所擴大及其表現(xiàn)形式也出現(xiàn)了多樣化。在19世紀,許多浪漫派作家和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又拿起了人道主義這一思想武器揭露批判社會現(xiàn)實。在此時眾多人道主義作家中,雨果是一個旗幟性的人物。
他對仁愛的闡述、從宗教、人性出發(fā),最終回歸到社會、人生。雨果一生創(chuàng)作了多部長篇小說,其中的《巴黎圣母院》、《悲慘世界》和《九三年》可以說是他小說中頗具代表性的作品,我們把雨果的這三部作品結(jié)合起來分析,可以看出雨果對人道主義的理解有一個逐步深入和發(fā)展的過程,對人道主義的理解,闡釋的逐步深入,也正是雨果世紀觀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重要標志。
一、人性的光輝
早期的雨果顯然是一個人性論者,他從宗教感情出發(fā),把人類的情感、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對化、兩極化,真、善、美和假、丑、惡截然對立,互不相容,整個世界就是下一個善與惡的角斗場,歷史也是這兩種原則的斗爭史,是善不斷戰(zhàn)勝惡的過程。而善與惡的斗爭中,愛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愛是通往善的唯一途徑,愛可以創(chuàng)造奇跡,愛可以棄惡揚善,愛可以使人性失而復(fù)得。他早期創(chuàng)作的《巴黎圣母院》就是一曲愛的頌歌。達部小說中,雨果把愛看作是人類感情中的至善至美而大加歌頌。愛絲美哈爾達是雨果筆下一個理想的、完美的藝術(shù)典型,她聰明、活潑、美麗、善良,而在她諸多美好的品質(zhì)中,雨果大加渲染,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品質(zhì)就是她的愛心。從她的兩次行動中,我們可看出,愛是愛絲美哈爾達安身立命,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在這部小說中,和愛絲美哈爾達相對立的一個人物形象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洛德,如果說愛絲美哈爾達是在一個自然的環(huán)境中成長,人類所有美好的天性都能得到充分拓展的話,克洛德卻是在壓抑的環(huán)境中扭曲了他的天性。雨果把這看作是人類情感中至善至美,大力歌頌,大加推崇,并且通過愛絲美哈爾達和克洛德這兩個人物的對比,歌頌了出乎天然的人類的仁愛之心,肯定了愛的基礎(chǔ)是自由,是人性的自然發(fā)展,從而對天主教對人性的摧殘和束縛提出了批判。
二、道德的感化
如果說在《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所推崇的人道主義是一種完美的人性,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那么到了《悲慘世界》中,雨果所描寫的人道主義則是代表了一種階級合作,一種社會理想,一種處世準則。
談《悲慘世界》里的人道主義,我們不得不提兩個非常重要的人物:米里哀主教與冉阿讓。在雨果筆下,米里哀主教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虔信上帝的圣徒,是濟貧救苦的慈善家,更是一個以拯救人的靈魂為己責、以普及仁愛為義務(wù)的道德感化論者。冉阿讓,是雨果在小說中著重塑造的主角,它的命運變遷及性格轉(zhuǎn)化,表現(xiàn)了作者對人性的基本認識和社會理想。
我們不難看出在此作品中,作者堅信道德感化的力量,堅信用“愛”、“道德完善”、“辦慈善事業(yè)”能改造社會。這種“善良”和“仁愛”萬能的思想在作品中占了主導(dǎo)地位。在這部小說中,作者用大量的篇幅描寫民眾的起義,描寫巴黎的巷戰(zhàn),塑造一系列的共和主義者的形象,此時,雨果已經(jīng)認識到,有壓迫就有反抗,有不幸就要變革,要推翻、改變這樣一個無愛的世界,革命是一個必要的手段,他曾借共和主義者安若爾拉斯之口宣稱:“我們所生活的時刻是一個黑暗的時刻,但是我們是為未來付出這個可怕的代價的,革命----就是我們?yōu)榱诉@個光明必須交納的通行稅。
三、至高的人道
雨果希望人與人之間要寬容、友愛、和諧。1893年發(fā)表的長篇小說《九三年》使他的人道主義思想境界達到了極至。
《九三年》一書正是以法蘭西革命史上這一重要階級為背景,從兩方面去反映歷史:一是從外部世界去描寫激烈的階級斗爭,描寫革命與復(fù)辟這兩種勢力之間疾風暴雨式的對抗。另一方面則從人們的內(nèi)心世界去表現(xiàn)大革命給人們心靈帶來的震動和影響,描寫人們面對革命的原則和人道的原則,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愛的信念和現(xiàn)實的處境所做出的種種抉擇。作者所塑造的幾個主要人物,朗特納克、郭文、西穆爾登都面臨截然相反的兩條道路,兩種原則的選擇,在人格都呈分裂狀態(tài)。
《九三年》寄寓了作者的人道主義理想,被認為是雨果畢生追尋人道主義的自我總結(jié)?!毒湃辍防?,它通過退而馬克、佛萊莎母等形象,憤怒的控訴了封建統(tǒng)治的慘無人道。雨果的人道主義建立在革命基礎(chǔ)上,是對革命前途的思考和革命意義的升華,是革命徹底勝利、社會不斷進步的歷史必然。這就使雨果遠遠高于當時那些狂熱迷信暴力的革命家和反對任何暴力的人道主義者。
“在絕對正確的革命之上,還有一個絕對正確的人道主義”,可以作為解讀雨果思想的一把鑰匙,他成了其后不斷壯大的西方左翼思想的先驅(qū)。雨果推動思想和言論的自由,贊賞一切社會進步,他的理想是結(jié)束以惡制惡,他看到戰(zhàn)爭給百姓無盡痛苦,因而希望有朝一日能建立一個歐洲聯(lián)邦。雨果的真正作用,是他通過文學作品對整個社會進步的推動和影響。西方現(xiàn)代社會對于人的人道主義思考,起自盧梭,但真正將之發(fā)揚光大的當推雨果,二百年來,雨果的人道主義理想沒有消亡,西方社會的社會發(fā)展史的的確確是循著雨果理想的道路一步步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