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遠
摘 要:弗吉尼亞·伍爾夫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在小說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她不斷探索,是意識流小說的領軍人物。除了在小說上的不斷創(chuàng)新,伍爾夫還十分關注女性在社會中的地位并為女性主義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伍爾夫的代表作之一,小說《達洛維夫人》鮮明地體現了其女性主義思想。本文將從以下方面論述《達洛維夫人》中的女性主義: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受的壓迫,以及伍爾夫對女性價值的肯定。
關鍵詞:女性主義 ?平等權利 ?價值 ?男權社會
一、 引言
作為一個杰出的作家,伍爾夫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她反對傳統(tǒng)的小說寫作技巧,努力探索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在她的小說中,故事情節(jié)通常被最大限度的簡化,取而代之的是對一連串瞬間的生活體驗的反映和對人物心理世界的大量刻畫,這使她成為了意識流小說的領軍人物。除了在小說方面的突出成就,伍爾夫還被認為是女權運動的先驅,為女性主義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例如,在其名作《一個人的房間》(1929)中,伍爾夫就表達了對女性作家在男權社會中進行創(chuàng)作時所遭受的艱難處境的關注和對男女權利平等的追求。她認為,當時文學創(chuàng)作的語言也是帶有明顯性別色彩的,是男性化的,因此,當女性作家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會發(fā)現沒有現成的、供她們使用的合適的句式。鑒于此,伍爾夫指出,女性作家必須發(fā)展屬于她們自己的文學語言、風格、主題等,從而建立起女性文學傳統(tǒng)。作為伍爾夫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小說《達羅維夫人》同樣鮮明地體現了其女性主義觀點。
二、 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所受的不公正待遇
女性主義者認為,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是被動的,是處于從屬地位的,而這一點從男性作家的作品,尤其是19世紀的男性作家的作品中可見一斑。那時,男性作家的作品中關于女性的“興趣點在于女主角對婚姻伴侶的選擇,這將決定著女性最終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的幸福與滿足……”①在《達羅維夫人》中,伍爾夫就展現了女性在男性處于主導地位的社會中的尷尬處境及所受的壓迫,同時對男權制社會進行了批判。作為《達羅維夫人》中的女主角,克拉麗莎正是男權社會下女性受害者的一個典型代表。
首先,克拉麗莎是一個非常渴望能擁有自己的私有空間的女人,但為了能在男性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環(huán)境里捍衛(wèi)自己的獨立空間,她不得不犧牲了自己與彼得的愛情。雖然彼得更能理解她、陪伴她,但她最終還是選擇嫁給了在政府任職的保守黨丈夫理查德。表面上看,理查德給了她想要的私人空間,給了她優(yōu)渥的生活和令人羨慕的社會地位,但是他對政治的興趣遠遠超過了對自己的妻子的關心。因此,克拉麗莎事實上并不快樂,她雖然在婚姻中獲得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卻失去了婚姻中應有的和諧與完美。
其次,為了追求與男性的平等,體現自己的價值,克拉麗莎經常在家舉辦聚會,而這在彼得的眼中,卻是極其勢利和愚蠢的行為。事實上,克拉麗莎本身喜歡過一種簡單的生活,雖然經常舉辦派對,但她享受不到辦派對的樂趣,因為“她每次辦派對都會有這樣的感覺,感覺自己已經不是自己,而是成為了某件東西……”②但是在男權社會里,除了辦派對,她找不到其他的方式來體現自己的價值。她生活空虛且無人理解。因此,克拉麗莎感到孤單,總覺得每天都生活在危險中。
再者,伍爾夫認為戰(zhàn)爭是由男性的野心和占有欲而引起的,而女性則會成為男性戰(zhàn)爭的受害者。例如,小說中的福克斯克羅夫特夫人和貝克斯伯羅女士都因兒子在戰(zhàn)爭中陣亡而傷心欲絕,??怂箍肆_夫特夫人甚至還要因此失去自己莊園的所有權;原本活潑的意大利姑娘蕾西婭·沃倫·史密斯嫁給了因戰(zhàn)爭而變得麻木不仁的英國自愿兵賽普提默斯,可事實上賽普提默斯并不愛她,他欺騙了她。因為戰(zhàn)后的賽普提默斯發(fā)現自己陷入了精神危機中,所以他娶她只是希望可以得到庇護和拯救。賽普提默斯自殺后,無辜的蕾西婭也陷入孤獨無助的境地。
三、 在《達羅維夫人》中,伍爾夫對女性的價值給予了肯定。
發(fā)現并肯定女性的價值是女性主義者的一個共同目標。作為女性主義的先驅,伍爾夫在小說中也表達了她對女性價值的肯定。在《達羅維夫人》中,伍爾夫主要通過克拉麗莎和蕾西婭這兩個角色展現了女性在給人以慰藉,從而減輕他人痛苦方面的作用。
《達羅維夫人》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一戰(zhàn)后,當時,戰(zhàn)爭粉碎了人們對和平安寧的生活的向往,很多人面臨著精神上的危機,被焦慮、失落和孤獨等情緒困擾著。在伍爾夫看來,在這種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愛和溝通能夠有效減輕人們精神上的痛苦,幫助他們走出困境。小說的女主人公克拉麗莎經常舉辦聚會,而聚會恰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溝通機會,從而有助于消除人們的孤獨感和疏離感,給她們的精神帶來些許的安慰與放松。
賽普提默斯是一戰(zhàn)時期英國的頭一批自愿兵之一,他參戰(zhàn)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國家和情人。然而,他最終卻成了戰(zhàn)爭的犧牲品。在戰(zhàn)場上,他被訓練成一個有男子氣概但毫無感情的人。他做到了:因為在看到自己親密的戰(zhàn)友埃文斯被敵人殺死時,他居然可以做到無動于衷,并為自己的理智感到慶幸。戰(zhàn)爭結束后,他才發(fā)現自己失去了愛和感知的能力,成為了一個對一切都麻木不仁的人,無法再適應正常人的生活。在他感到極度恐懼甚至快要發(fā)瘋的時候,他遇到了和姐妹們快樂地編帽子的蕾西婭。他不愛蕾西婭,但是她的歡笑和編的帽子讓他得到了安全感。蕾西婭嫁給了處于精神危機中的賽普提默斯。雖然他不能讓蕾西婭得到一個正常的丈夫般的愛,但蕾西婭始終陪伴在他的身邊,照顧他,安慰他,為他提供了一個避風的港灣。
四、結語
總之,作為伍爾夫的代表作之一,《達羅維夫人》不僅象征著她在意識流小說創(chuàng)作技巧探索方面的成功,也鮮明體現了她對男權社會下女性生存狀況的關注。
注釋
①Peter Barry.Beginning Theory[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122.
② 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M].姜向明,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185.
參考文獻
[1] Peter Barry.Beginning Theory[M].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2.
[2] 劉炳善.英國文學簡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3] 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M].姜向明,譯.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2014.
[4] 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