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民
【摘 要】小學是一生中的準備期,人生道路上的很多處事價值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在實際教學中,把握好思想品德教育與社會教學的內在聯(lián)系,注重學生道德素質情操和內在修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小學品德教育課程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品德教育 教學方法不足 改進方案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58
“人看從小”,小學是人生中打好基礎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受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程度最深最廣,人生中的觀念價值、道德素質、品德修養(yǎng)與情操都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因此,學校應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視,這門課在所有學科中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
新時期新形勢在新課標的改革發(fā)展中,對課堂教學設計提出來更多要求,然而,還有很多老師在課堂教育中依然采用老一套過時的傳統(tǒng)教育模式,其滋生出很多問題及矛盾,面對新課改和新要求,筆者針對小學品德教育與社會教學的不足提出幾點改進的措施和方案,希望會對廣大奮戰(zhàn)在小學課堂上的老師有所啟發(fā)和觸動。
一、分析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現(xiàn)狀和不足
當下小學課堂中的品德與社會教學教育表面上良好地實施了新課標的最新標準和要求,老師在教學理念和目標上也很好地貫徹和實施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真正把品德教育放在教學實踐中,從內心上逐步認識到品德素質的重要性及影響力。然而,“治本不治根,形式大于本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表現(xiàn)還是異常明顯,尤其是在偏遠地區(qū)農村的小學更是如此,整體上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弊端不足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師主觀意識上對品德教育的重視度和關注度偏低。因為在傳統(tǒng)應試教育下,小學品德課不在期末考試范圍之內,教育部大綱也沒有硬性規(guī)定和要求,所以在面對這一學科課程上老師和學生都會松懈下來,得過且過,課堂教學也是隨便應付,對課堂上的幾十分鐘就抱著混過去的心態(tài),長此以往,學生也會受老師影響,養(yǎng)成了散漫、無所謂,反正這科又不考試的思想,進而減少了學生對品德課程學習的興趣和欲望。
2.老師教學理念和方法跟不上新課改的節(jié)奏和要求。在一些偏遠農村的小學,存在著五六十歲的老教師,他們大多是本地人,一輩子扎根在那里,他們在幾十年的教學經(jīng)驗中對自己的教學方法和理念已根深蒂固,他們喜歡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立足教材,難以打破常規(guī),突破創(chuàng)新,經(jīng)常根據(jù)課本上的例題思路來對學生進行講解。對于新課標的教學要求他們在短期內很難接受并適應,所以,當前的一個大問題是老師的觀念方法與新模式不符合。
3.應試教育的考試科目強制占用思想品德教育課堂。有些學校給學生灌輸著這樣的思想:思想品德不是考試科目,對學生沒有什么作用,因而不需要花費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在上面。老師們淡化學科,強加給學生語文、數(shù)學課。
占用大量的思想品德課堂,這些行為不但起不到補課復習強化主科知識的效果,相反把相當大的壓力放在學生身上,等于是逼迫他們學習,發(fā)揮不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反而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厭惡之情,對學習的欲望和興趣逐日下降。扼殺了學生的天性,發(fā)掘不了他們絕大多數(shù)的潛能所在。這也是最可怕的。
4.課堂教學脫離實際生活,學生難以駕馭理論知識。在傳統(tǒng)的思想品德教育課程中,老師喜歡利用課堂幾十分鐘把大量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強加或者灌輸給學生,他們未能掌握好教育心理學中“換位”這個度,以為學生都能理解,其實不然,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清醒所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的思想和理解力都還不成熟,在傳授理論的同時也要貼近生活,多聯(lián)系學生身邊發(fā)生的事。課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改進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措施和方案
針對小學品德教育和社會教學的現(xiàn)狀和不足,在新課標課程教育的大前提下,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進和完善:
1.教師應該循序漸進地與學生溝通交流,引導加強學生對思想品德課的重視和關注。多花心思在此學科和課程上。尋找一些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主動性和學習欲的方法,鼓勵學生主動學習,增強學習的自主性。
校方領導應該動員全體學生和教師把此門課程重視起來,或者在期末考試中也將此門課程設置為考試科目,不過考題應為開放性題目,更多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同時通過答卷分析,教師也能很快了解學生關于道德素質方面的思考,能夠更清晰地了解到每個學生的情況,有利于開展“因材施教”,從而能增加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對其他學科的教育教學也能產生積極作用。
2.及時更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開拓創(chuàng)新。在新的大環(huán)境下,要想長足發(fā)展,就必須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和模式,更上時代的要求和步伐,明確學科特點和社會教學密不可分的關系,增強社會性與互動性,讓學生不僅在學校及時實施道德行為,也讓他們走進社會親自體驗和實踐,比如清明節(jié)組織學生去掃墓,五一節(jié)在學校內進行大掃除和勞動,每個月或每個學期去當?shù)毓聝涸夯蝠B(yǎng)老院做義務活動等。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養(yǎng)學生的負責任、有擔當、孝敬老人的良好美德,觸發(fā)學生的道德神經(jīng),有利于他們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形成優(yōu)良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增加課堂互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適當實施獎勵性措施。小學生思想和欲望都比較單純,即使不感興趣的東西,只要給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和物質上的獎勵,他們就會興高采烈,從而想要主動學習和思考,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在思想品德課上充分展現(xiàn)自己的小宇宙。很多問題都是開放性的,老師可以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說自己所想,但前提是要符合主流價值觀,綜合體現(xiàn)當代小學生的風格和思想。再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走上講臺,進行意見的傳達與交流,同時老師也要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換位思考,進行角色轉變。讓學生真正意識到自己學習的主人翁意識和價值。
4.化抽象為具體,把問題簡單化。在涉及到深奧難懂的知識點時,老師應充分運用簡單的方法教導學生,可以采取故事性的講述、課堂當場小品表演、班級小組之間進行分工合作,就一個問題展開辯論,這樣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理解復雜抽象事物的能力,為更上一個年級打好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小學課程是人生的基石,品德與社會教學更是人生所有課程的心臟,只有把這個基石打扎實了,人生之路才不會走偏,才能走得更順暢。所謂的成功不是有錢有勢有名有利,而是能在紛繁復雜的世界里堅持自己的一方凈土,堅持自我,保守自己的思想道德與價值觀念,這些所有的意識形態(tài)都基于小學思想品德課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