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檬月
“以人為本”是數學新課程教育理念的內核.數學新課程在關注學生學習數學基本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加關注學生的情感 、態(tài)度、價值觀,關注學生的一般發(fā)展,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fā)展.但是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實踐這種教育理念,使理念的運用具有實際可操作性,卻是一線教師頗感困惑的問題.存在課程理念的超前與技術轉化的滯后、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和知識性目標之間的矛盾 、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之間的矛盾等.因此在數學課程改革中要有課程觀的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育評價的轉變.新課程改革中又存在哪些偏誤呢?
偏誤之一 認為推行“新課程”,課堂就必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點我不必多談,許許多多的文章由不同角度介紹過多媒體教學的好處,但我要說任何事情有利必有弊,主要體現在:
1.多媒體課堂會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教師的靈活機制
課堂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教師和學生以課堂為主渠道的交往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在特殊教育情境中的自主探究活動,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tǒng)一活動.在課堂教學中有多媒體課件演示,容易造成教師將更多的精力都用在課件制作和課件演示上,有限的課堂時間又怕電腦出現問題.因而,教師的思路完全是事先預定的,缺乏靈活性.多媒體教學應該是一種輔助教學,在實物、黑板等其他教學工具無法替代時使用,過多的使用會制約教師的靈活機制,使教師的創(chuàng)新能力不容易發(fā)揮.
2.課件束縛了學生的思維走向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每時每刻都面對著各種信息的刺激,需要梳理自己的原有經驗,尋找有效的思維方式,建構具有個性意義的世界.如果一位數學教師在講課的過程中,不是一步一步在黑板上給同學演示,而是制成課件直接給出結果,忽略了計算的過程,就很難使同學們掌握這種重要的數學方法.
3.會妨礙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多媒體固然很好,但花哨太多.其中,缺乏的是師生之間真正意義上的溝通與交流,師生過多地注重外在的形式,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膚淺和浮躁.
偏誤之二 認為自主學習就是自學,教師退居二線,甚至可有可無
《新課程標準》主張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充分發(fā)展,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實踐.“新課標”中的種種提法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和個性的張揚的確不無益處,但有些教師把握不好角色的轉變幅度和分寸,不免轉過了頭.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和“自主”,教師甘心退居二線,甚至可有可無.于是,教師的主導作用就無處發(fā)揮了,以為這樣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學習”的新課程標準理念,實為過矣.
“新課程”形式下教師的價值如何體現呢?教師應扮演什么角色?的確應該思考清楚,然后施行,才能避免偏失,更有利于教育教學.
師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專業(yè)地位上的平等.一名教師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放棄了自己作為指導者的職責,或者他并不具備指導學生學習的專業(yè)能力,那將是他的失職.不管是否在“新課程”的形式下,教師在課堂中的作用都絕不是可有可無的.教師的價值應體現在課前的“導”,體現在課堂過程中的點撥、釋疑,體現在課堂結束時的總結、升華、拓展.教師的價值更多的是體現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憑著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乃至綜合素養(yǎng)對學生適時引領、釋疑、指教、升華,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思考、探究和創(chuàng)造精神.那么教師的角色便應該是教學活動的引領者、參與者、解惑者、指導者、鑒賞者,以至于相對意義上的創(chuàng)造者.
數學課程改革中,教師的作用決定于教師自身的素質和教師對數學課程改革的接受、參與程度——而這又決定了計劃的課程到理解的課程、到實施的課程之間有多大的差距.不論數學課程改革部署得多么嚴密而詳盡,每一步的推行都不能忽視教師的力量,因為每個教師都可能是以一種動力或阻力的形式出現; 而課程改革所要做的,正是充分認識和估價教師的地位和作用,讓更多的教師融入課程改革的動力流中.
偏誤之三 認為互動學習就必須讓課堂熱熱鬧鬧,合作學習就不可不用分組形式來體現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講究課堂上的互動,這是以每一名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而慎重提出的,但是許多課堂上出現了這樣的現象:
1.教師提出一個問題,不管有沒有必要,都要布置四人小組討論.
2.布置討論時間過短.
3.討論效率低.
合作學習的目的是通過學習來學會合作,但合作學習并不等于分組、擺樣子而無實際的收獲.至于為互動而熱鬧,沒有實質內容探討、爭論、升華等,這樣的互動也無非是走過場.互動可以是生生之間,也可以是師生之間,它的形式可因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情境等因素靈活設定.互動的目的也無非是幫助學習理解所學內容,探討解決問題的途徑,乃至發(fā)現新的更有價值的問題,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思維及動手能力的躍進,在思維或情感的撞擊中激發(fā)靈性,引起共鳴,促進和諧交流,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升華,能力得以提高.
偏誤之四 有人把叛逆當作求異,把偏激當作創(chuàng)新,這種現象更具危險性
所謂的求異思維,是指思維的逆向發(fā)散,讓思維形成對立面,從問題的相反方面進行多方探索,導致新的認識.具有求異思維的學生所表現出來的進取精神和旺盛的求知欲教師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引導他們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如果在理解上、認識上把“叛逆”作為“求異”進行鼓勵,勢必會與新課程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馳.
偏激心理是指人的意見、主張等過火.在認識上片面性很大,看問題絕對;在情緒上缺乏理性的態(tài)度和客觀的標準;行動上表現為莽撞從事,不顧后果.對于這樣的學生需要幫助他們拓寬興趣范圍,掌握豐富的知識經驗,掌握基本的思維方法,引導他們全面、靈活、完整地評價事物,冷靜、客觀地看待問題.創(chuàng)新思維是在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的支配下借助于直覺思維和想象,將自己已有的知識、信息進行重組的一種思維活動.創(chuàng)新意識是創(chuàng)新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chuàng)新需求、思維的獨立性等方面,是創(chuàng)新心理素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創(chuàng)新的意義毋庸置疑,但千萬不能把沖動、偏激的思維方式誤認為創(chuàng)新,是很危險的.這是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新課程實踐中必須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