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偉 曾國強
【摘 要】 目的:[SS]觀察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的臨床療效。方法:[SS]將100例急性支氣管炎患者按治療不同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0例給頭孢克洛緩釋膠囊及復方巖白菜素片治療,治療組0例給頭孢克洛緩釋膠囊加麻杏柴芩湯治療。結果:[SS]治療組臨床治愈率6.0%,總有效率96.0%;對照組臨床治愈率30.0%,總有效率80.0%。兩組間治愈率與總有效率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結論:[SS]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中西醫(yī)結合;急性支氣管炎;麻杏柴芩湯;頭孢克洛緩釋膠囊
【中圖分類號】R62.2+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17(201)1-0094-02
急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的呼吸系統(tǒng)疾病,由感染、物理、化學刺激或過敏因素引起的氣管—支氣管黏膜的急性炎癥。臨床主要癥狀為咳嗽和咳痰。常發(fā)生于寒冷季節(jié)和氣溫突然變冷時[1]。本病屬中醫(yī)“咳嗽范疇。以曾國強主任醫(yī)師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總結出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的系統(tǒng)理論和有效方法為指導筆者運用曾國強老師自擬麻杏柴芩湯結合西藥治療急性支氣管炎0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00例患者均選自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12月的門診病例。將100例患者按冶療分為兩組:治療組0例,男32例,女18例,年齡20~60歲,平均3.20歲,病程2~14d;對照組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20~60歲,平均36.7歲,病程2~14d。兩組患者上述資料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按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咳嗽的診斷依據(jù)[2]:①咳逆有聲,或伴咽癢咳痰;②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熱等表證;③內傷咳嗽,每因外感反復發(fā)作,病程較長,可咳而伴喘;④兩肺聽診可聞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性羅音;⑤急性期查血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高;⑥肺部X線攝片檢查,正常或肺紋理增粗。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按照《內科學》急性支氣管炎的診斷依據(jù)[1]:①起病較急,全身癥狀輕,可有低到中度發(fā)熱,伴惡寒、頭痛、身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②繼之出現(xiàn)干咳或伴少量黏痰,痰量逐漸增多,咳嗽加劇,可伴痰中帶血、氣急、胸悶;③體征:兩肺呼吸音粗糙,可聞及散在干、濕性啰音,啰音部位常不固定,咳嗽后可減少或消失;④實驗室檢查:外周血象多數(shù)病例的白細胞計數(shù)及分類無明顯改變,細菌感染時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可增多;胸部X線多表現(xiàn)為肺紋理增粗或正常。
1.2.3 排除標準 經(jīng)檢查證實的肺結核、真菌、矽肺、肺癌、慢性支氣管炎、肺炎、肺心病及其他肺部疾病;心、腦、肝、腎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及精神?。贿^敏體質;妊娠及哺乳期婦女。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口服頭孢克洛緩釋膠囊 0.37g,2次/d;在此基礎上使用我院曾國強老師自擬麻杏柴芩湯,基本方:炙麻黃10g,杏仁10g,柴胡10g,炒黃芩1g,炙瓜蔞殼1g,浙貝1g,法夏12g,明黨參2g,炒白術20g,茯苓20g,川芎1g,防風1g,枳殼2g,桔梗1g,炙枇杷葉1g,甘草6g。每日一劑,水煎3次,取汁40ml,混合,分3次服用,7d為一個療程。隨證加減:風寒襲肺加羌活、蘇葉;風熱犯肺加牛蒡子、桑葉;燥邪傷肺加麥冬、玄參;痰熱壅肺加竹茹、前胡;痰濕蘊肺加蘇子、陳皮;咽痛加牛蒡子、僵蠶;鼻塞加蒼耳子、辛荑;流濁涕加黃柏、藿香;流清涕加荊芥、白芷;發(fā)熱加桑白皮、蘆根;痰中帶血加白芨、炒茜草;咳膿痰加冬瓜仁、葦莖;氣虛多汗加黃芪。
1.3.2 對照組 口服頭孢克洛緩釋膠囊 0.37g,2次/d;復方巖白菜素片1片,3次。7d為一個療程。治療期間兩組均避風寒,忌食辛辣刺激。
1.4 療效評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制定。治愈:體溫正常,咳嗽、咳痰癥狀消失,肺部體征消失,胸部X線片正常。好轉:體溫正常,咳嗽、咳痰癥狀減輕,肺部體征減少及減輕,胸部X線片好轉;無效:經(jīng)治療后發(fā)熱,咳嗽、咳痰癥狀無好轉,肺部體征無減輕,胸部X線片無改變或進展至肺炎。
1.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u檢驗和χ2檢驗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求u值、χ2值,查P值,P<0.0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主要觀察指標比較 發(fā)熱消失時間u=10.9,P<0.0;咳嗽咳痰消失時間u=17.78,P<0.0;啰音消失時間u=21.8,P<0.0;胸片正常時間u=8.06,P<0.0。治療組的發(fā)熱消失、咳嗽咳痰消失、啰音消失、胸片正常的天數(shù)等數(shù)據(jù)均優(yōu)于對照,其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見表1。
2.2 兩組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0%,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見表2。
[6][JZ(]表2 對照組和治療組療效比較[JZ)][JY][例(%)]
[SS][BG(][BDFG10mm,WK,WK4,WK7,WK4,WK4,WKW]
組別例數(shù)治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
治療組028(6.0)20(40)2(4)48(96.0)*
對照組01(30.0)2(0)10(20)40(80.0)
[BG)F]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K*2D]
2.3 不良反應:兩組均未發(fā)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
3 討論
急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癥狀為咳嗽、咳痰,常發(fā)生于寒冷季節(jié)或氣溫突然變冷時。病因除感染(病毒、細菌、衣原體、支原體)外,還與物理化學刺激、過敏反應有關。西醫(yī)以抗感染、止咳化痰、抗過敏等治療為主。
本病以咳嗽、咳痰為主癥,屬中醫(yī)“咳嗽范疇。因其起病急,病程短,屬于外感咳嗽范圍?!逗娱g六書·咳嗽論》謂:“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醫(yī)學心悟》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叩之則鳴。指出外感六淫均是導致咳嗽的常見病因。其中,“風為百病之長,致病多以風邪為主,兼夾寒、熱、燥、濕。本地四季不甚分明,六淫之邪四季之中均可兼見。人們嗜食肥甘厚味,影響脾胃運化,釀生痰濕,郁久化熱。另外,社會競爭激烈,易致心情抑郁,肝氣不舒,氣機不暢,氣郁化火。六淫外邪犯肺,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是本病的病機。曾老師自擬麻杏柴芩湯,治療以疏表宣肺,清熱潤燥,化痰止咳為主。炙麻黃辛散苦泄,溫通宣暢,開宣肺氣,止咳平喘;杏仁味苦能降,且兼疏利開通之性,降肺氣之中兼有宣肺之功而達止咳平喘;二藥相合,一升一降,疏表宣肺,降氣止咳,共為君藥。柴胡疏散退熱,疏肝解郁;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炙瓜蔞殼、浙貝清熱化痰,開郁散結;法夏燥濕化痰,消痞散結;炙枇杷葉清肺化痰,降逆止咳;桔梗開宣肺氣,祛痰利咽;防風發(fā)表散風,勝濕止痛;均為臣藥。明黨參潤肺化痰,養(yǎng)陰和胃;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茯苓、炒白術健脾除濕,培土生金,補母生子,以絕生痰之源;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枳殼理氣寬中,行滯消脹;共為佐藥。甘草清熱解毒,祛痰止咳,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表宣肺,清熱潤燥,化痰止咳之功。隨證加減,用于臨床,結合西藥治療,可取得滿意療效。綜上,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支氣管炎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吉耀.內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8-29.
[2]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2.
(收稿日期:201.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