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輝 張本誠 劉耿科
【摘 要】 目的[SS]:比較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在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中的臨床效果。 方法[SS]:選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0例。對照組口服鹽酸二甲雙胍片和模擬吡格列酮片,觀察組口服鹽酸吡格列酮和模擬二甲雙胍片,兩組患者均治療12周,觀察治療效果。結(jié)果[SS]:除oma-β外,觀察組胰島素和C-肽、oma-IR的變化程度要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結(jié)論[SS]:吡格列酮在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中應(yīng)用效果顯著優(yōu)于二甲雙胍,值得臨床推廣。
【關(guān)鍵詞】 二甲雙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
【中圖分類號】R87.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17(201)1-0092-02
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是造成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因。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這兩類藥物均具有降低胰島素抵抗并有效改善患者體內(nèi)糖代謝的作用,但兩種藥物的作用機制并不相同,且在患者體內(nèi)作用的部位也存在一定差別[1]。本研究旨在對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在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中的臨床效果進行比較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均符合WO糖尿病診斷標準[2],選取治療前已經(jīng)使用固定劑量的α糖苷酶抑制劑或是磺酰脲類的藥物進行治療4周以上;如為新診斷的患者,已采用飲食控制或運動治療4周以上,但血糖控制不理想。所有患者心、肺、肝、腎等功能均正常,排除高血壓病癥,且并未使用胰島素進行治療。隨機均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體重指數(shù)(BMI)、FPG和血脂(甘油三酯G、總膽固醇C)差異內(nèi)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 方法 兩組患者分別采用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進行治療。對照組0例患者在早餐后口服一片00mg的鹽酸二甲雙胍片(中美上海施貴寶制藥有限公司,0.g每粒)和兩片模擬吡格列酮片,并在晚餐后服用一片00mg的鹽酸二甲雙胍片;觀察組0例患者在早餐后服用兩片30mg的鹽酸吡格列酮(杭州中美華東制藥有限公司,1mg/片)和一片模擬二甲雙胍片,晚餐后服用一片模擬二甲雙胍片;兩組患者均治療12周。對兩組患者用藥前、用藥2周、4周、8周及12周均進行隨訪,觀察和對比兩組患者臨床表現(xiàn)。對兩組患者空腹及食用100g饅頭后兩小時內(nèi)靜脈血漿血糖、胰島素、血FFA等各項指標進行測定和比較。采用葡萄糖氧化酶的方式測量患者血糖,通過使用放射免疫測定法對患者C肽和胰島素進行測量,測定過程中使用到的藥盒由天津德普生物科技醫(yī)學產(chǎn)品有限公司生產(chǎn)。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觀察患者共進行為期12周的治療和觀察。在觀察前記錄患者年齡、身高體重、腰圍臀圍、血壓的數(shù)據(jù),同時計算出所有患者的BMI和WR;同時測定所有患者治療前后的FPG(fasting plasma glucose,空腹血糖)、2hFPG(postprandial 2h plasma glucose,餐后兩小時血糖)、F-Ins(fasting insulin,空腹胰島素)、P-Ins(postprandial 2h insulin,餐后兩小時胰島素)、F-CP(fasting C peptide,空腹C肽)、P-CP(postprandial 2h C peptide,餐后兩小時 C肽);同時采用葡萄糖氧化法測量患者血糖,采用放射免疫測定法對患者C肽和胰島素進行測量。oma-IR(胰島素抵抗指數(shù))=(FPG×F-Ins)/22.;oma-β(胰島素分泌指數(shù))=20×F-Ins/(FPG-3.)。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觀察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應(yīng)用SPSS 17.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x[X-*3]±s) 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兩組患者在用藥前后血胰島素和C-肽等指標的變化情況 兩組患者進行治療后空腹及食用100g饅頭后2h內(nèi)靜脈血漿血糖相對服用藥物前都有明顯的降低,但是兩組患者之間的指標變化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與患者接受治療前相比,對照組患者在空腹和食用饅頭后C-肽含量顯著降低,而胰島素含量和oma-β含量則顯著升高(P<0.0);觀察組患者在空腹和食用饅頭后C肽和胰島素含量顯著降低(P<0.0),而oma-β含量則顯著升高(P<0.0)。同時,兩組患者在服用藥物后,觀察組患者空腹和食用饅頭前后胰島素和C-肽、oma-IR的變化程度要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P<0.0),但oma-β的增長幅度則要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詳見表2。
2.2 兩組患者在治療前后血FFA的變化情況 二甲雙胍患者在治療12周之后血游離脂肪酸水平有了相對顯著的升高,而觀察組患者在治療后血游離脂肪酸水平則無顯著性變化(P>0.0),詳見表3。
3 討論
過去臨床認為,二甲雙胍能夠?qū)θ梭w起到降糖作用的原因是其增加了糖分的無氧降解并抑制了肝糖的異生并降低肝糖的輸出。最近幾年,隨著臨床醫(y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發(fā)現(xiàn)二甲雙胍還具有增強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的作用,且其作用機制與吡格列酮并不相同。吡格列酮是通過改善脂肪細胞的胰島素敏感性來降低IR的,是一種強力的激動劑[3-4]。目前臨床上已經(jīng)有通過服用吡格列酮治療糖尿病使得患者C-肽、IR等指標降低且細胞功能得到改善的實例。[JP]
臨床上服用二甲雙胍的常規(guī)藥量大約為0.2gbid-0.gtid/d。通常情況下,如果患者從一開始就使用0.gtid/d的劑量則很容易出現(xiàn)較為嚴重的胃腸道副作用;而如果從一開始使用低劑量的二甲雙胍進行治療,之后慢慢增加劑量,患者能夠有更好的耐受性。本次研究采用中等劑量的二甲雙胍和吡格列酮進行對照研究,分析兩種藥物在治療前后對各項指標產(chǎn)生的影響。
胰島素作為一種生長刺激因子可使肝合成G、C增多,脂代謝紊亂加重,肥胖者過多的FFA 能抑制血漿中的葡萄糖進人組織細胞,使胰島素促進糖代謝的作用降低,從而產(chǎn)生胰島素抵抗,肥胖愈重胰島素抵抗愈明顯,這可能是高WR者易患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礎(chǔ)。2型糖尿病由于胰島素抵抗,F(xiàn)-CP和F-INS升高的,二者對鑒別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有重要意義。OMA-β 是用于評價個體的胰島β 細胞功能的指標。正常個體的OMA-β指數(shù)為100%。糖尿病人群中,OMA-β 指數(shù)會因疾病進程不同而偏離正常值,胰島β細胞功能降低,OMA-β數(shù)值降低,功能增強則OMA-β數(shù)值升高。研究顯示OMA-β與F-Ins 呈正相關(guān),表明在初發(fā)2 型患者治療之前,其OMA-β 能反應(yīng)胰島β 細胞受損的程度。
本次研究選取的患者采用數(shù)字隨機法進行分組,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資料并無顯著性差異,加上0.gbid的二甲雙胍和30mgqd的吡格列酮的降糖作用相差不大,因此兩組患者具有可比性。在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用藥前和用藥后胰島素抵抗變化趨勢發(fā)現(xiàn),對照組患者在用藥8周后雖然F-Ins和P-Ins相比用藥前略微升高,但F-CP和P-CP卻有著顯著降低,且治療后IR降低,β細胞功能也得到明顯的改善。觀察組治療后P-Ins、F-CP、P-CP和IR相比治療前都有了顯著降低,β細胞功能在治療后也明顯得到改善,該結(jié)果與報道相符[6]。檢測oma-β、oma-IR、FPG、G、C、FFA、F-Ins、WR、P-Ins、F-CP、P-CP在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中的意義重大,值得臨床推廣。[JP]
對比兩種藥物對胰島功能和IR作用存在的差異,發(fā)現(xiàn)觀察組患者的F-Ins、P-Ins、F-CP、P-CP和oma-IR降低的比值和百分率均要高于對照組患者,這就說明吡格列酮相比二甲雙胍能夠更好的減少IR,但在增強胰島分泌功能方面則要稍微低于二甲雙胍。
綜上所述,吡格列酮在治療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中應(yīng)用效果顯著優(yōu)于二甲雙胍,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郭海芳.吡格列酮和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13):3136-3137.
[2]楊秀昕,趙和平,李娟,等.羅格列酮會用磺脲類藥物治療2型糖尿病49例[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11.2(8):697.
[3]李延兵,廖志紅,黃知敏,等.吡格列酮和二甲雙胍對2型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的影響[J].中華內(nèi)分泌代謝雜志,2013.20(1):30-32.
[4]胡利東,陳勁松,欒曉軍.那格列奈與二甲雙胍聯(lián)合治療2型糖尿病71例臨床療效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4(20):4624-462.
劉運軍.吡格列酮治療2型糖尿病64例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療前沿,2010,3:027.
[6]顏雪靜,劉勤.甘精胰島素聯(lián)合格列美脲治療2型糖尿病療效觀察[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3(2):260-261.
(收稿日期:2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