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蘭克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曲家,創(chuàng)作主要集中在管風琴、室內樂以及交響樂方面,在1884年重新踏入鋼琴領域,雖然鋼琴作品不多,但是卻有著很高的藝術價值,在1885年為鋼琴獨奏家劉易斯·迪埃摩創(chuàng)作《交響變奏曲》,成為法國巴黎民族音樂協(xié)會音樂廳的保留節(jié)目,《交響變奏曲》整個作品結構復雜,為理解作品帶來很多挑戰(zhàn),本文主要分析弗蘭克鋼琴作品《交響變奏曲》的風格特征,希望能為相關人員帶來一些幫助。
【關鍵詞】弗蘭克;《交響變奏曲》;創(chuàng)作特點;情感
提到法國音樂,人們很容易想到福利、拉威爾、圣桑等人,但是真正開啟法國民族樂派的音樂家是塞薩爾·弗蘭克,他所支持的法國民族音樂使鋼琴音樂逐漸脫離了浪漫主義風格,具有很強的理論研究價值,作品《交響變奏曲》是鋼琴文獻中重要的曲目之一,本文先分析弗蘭克《交響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重點論述《交響變奏曲》的風格特征。
一、弗蘭克《交響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
弗蘭克出生于1822年,早期的音樂作品比較活潑,其母親是德國血統(tǒng),受到德國音樂的影響,其作品很多都附帶有一些宗教音樂氣息,著名音樂作品包括《魯斯》《贖罪》《八福》以及《交響變奏曲》等。
法國音樂在19世紀初期,開始逐漸興起群眾性歌曲,伴隨著政治性斗爭,這種類型歌曲得到全面發(fā)展,到了19世紀中期,歐洲逐漸向其民族主義潮流,因此法國傳統(tǒng)的音樂也受到很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往往具有純音樂以及民族性的特點,為法國的交響化風格音樂帶來很大沖擊,但是法國浪漫主義音樂并沒有結束,法蘭克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充分展現了這一風格特點。在這一時期,弗蘭克的作品一方面想要恢復德國式的復調音樂手法,另一方面也受到李斯特等人的影響,發(fā)明了固定樂思。文化繁榮代表著文化形態(tài)的穩(wěn)定性,弗蘭克隨父母來到法國的時期正好出現城市的改建時期,民族精神被喚醒,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弗蘭克的音樂引領了法國民族樂派的創(chuàng)作。
二、《交響變奏曲》風格特征
鋼琴和音樂演奏的《交響變奏曲》是弗蘭克創(chuàng)作,將變奏曲和協(xié)奏曲融為一體,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分析器風格特征。
(一)從音樂內容分析
《交響變奏曲》主體材料具有變化性,近似于一首單樂章的協(xié)奏曲,具有非常鮮明的主題,在內容上并沒有非常明確的分段性,表現出循環(huán)性的變化。序引的部分很長,包括兩個連續(xù)呈現的主題,這兩個主題是整個曲目的核心患者解,在作品的開頭部分具有兩個材料組成,為后期的沖突埋下種子,弦樂組強奏有力的演奏和接下來的鋼琴旋律創(chuàng)作了雙中性格的主題。主題經過變化重復后,在32小結時構成分解和弦和附點節(jié)奏同音反復的連接,小調專揀轉變?yōu)锳大調,木管斷奏和弦樂撥奏呈現出第二個主題,具有有敘事性的特點,這些主體的變化統(tǒng)一發(fā)展了全曲。
樂曲中段主要是由六個變奏段落組成,曲子的第二個主題在中段中得到完整的呈現,與一般的變奏曲存在一定的差異。第100小結~135小結由鋼琴進行演奏,具有從容的特點,在119小結中是由木墊和鋼琴的一問一答,交替演奏,音樂更加具有流動性。第二個變奏是在136小結~153小結,主要是由大提琴和中提琴進行演奏,鋼琴在演奏中起到伴奏效果,提供了一個固定低音的背景。第三變奏在154小結~171小結中,這段音樂顯得情緒激動,是裝飾比較多的音樂,這是曲目的一個高潮階段,具有排山倒海的氣勢。然后逐漸進入到第五變奏,此時鋼琴起到的作用是襯托輕盈的三連音音型,背景很活潑,此段音樂整體呈現一種開朗的特點。第六變奏在230小結~246小結中,大提琴伴隨著鋼琴稍緩的節(jié)奏演奏第二主題的變化,此段音樂較為平靜。在進入到第六變奏后,音樂逐漸轉變?yōu)閏小調,此段音樂節(jié)奏緩慢,唱出第一主題的b材料,開始進入結尾?!督豁懽冏嗲返慕Y尾部分已經沒有比較完整的變奏形態(tài),以第一主題的反復發(fā)展為基礎,雖然也存在第二主題的演奏但是轉瞬即逝。
《交響變奏曲》從布局上來說具有循環(huán)性,弗蘭克在創(chuàng)作中把感情融入到了音樂中,試圖創(chuàng)造出一個與眾不同的作品,因此轉調手法采用了更加新穎的線性和聲,在聽覺上能夠保持自然,全曲調性布局是典型的浪漫派手法。作曲開始所形成的兩個對比性主題表現了敏感和渴求。變奏經過三度條形,最終回到屬調,在作品中能夠反映出個人人生經歷和當時的社會風貌?!督豁懽冏嗲放c一般協(xié)奏曲不同,更加關注于鋼琴演奏以及樂隊襯托之間的關系,演奏具有交響性,變奏從音樂本質上來說僅僅是音樂的轉視頻,但是在弗蘭克的《變奏交響樂》中卻存在一些特殊的表現,創(chuàng)作手法很新穎,變奏性形式獨特,主題變化多端。在19世紀中期,受到音樂家巴赫的影響,管風琴音樂在樂曲創(chuàng)作中得到發(fā)展,在弗蘭克創(chuàng)作時期,管風琴的使用更加具有復雜化,在弗蘭克的創(chuàng)作作品中,管風琴化是一個顯著的特點,通過管風琴的演奏來表現整體的演奏效果和音樂內涵。
(二)表達情感分析
弗蘭克認為,音樂作品的風格僅僅是音樂的形式,音樂的靈魂往往是所包含的情感和內涵,因此在弗蘭克的創(chuàng)作品中往往會遵循這個標準,使音樂創(chuàng)作作品更加具有生動性和感染力度。想要徹底的了解《變奏交響曲》的內涵,還需要了解弗蘭克的感情變化,受到母親的影響,在弗蘭克的作品中往往會看到很濃重的宗教氣息,為藝術作品賦予了嚴肅的社會使命。在弗蘭克68歲時,他的作品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弗蘭克非常開心,作為一個天主教徒,弗蘭克一直倡導簡單仁愛等思想,在晚年時期,弗蘭克的工作僅僅憑借自身的喜好,遠離了世俗的干擾和榮譽,雖然在世時,沒有得到人們的支持和信賴,但是在音樂的創(chuàng)作中,仍然能夠感覺到作品所帶來的安寧和愜意。
《變奏交響樂》的成功之處在于獨特,沒有采取固定的曲目結束束縛,而是把情感融入到音樂中逐漸展開,情感通過一些零碎的線索進行表現,與標題音樂不同,作品并不存在明確的標題,但是在主題以及調性的變化中能夠看出一些感情色彩,旋律既包含了堅毅的信念,同時也有著憂慮不安、質疑以及無所畏懼等情感辯護,在結尾的情感變化中,逐漸變得剛毅。聯系到弗蘭克的人生經歷,這部作品更多的是對人生的寫照,信仰為其提供了很多力量,如在第141小結以及191小結中能夠看出對信仰的崇尚。在19世紀,法國的群眾對音樂的喜愛更加傾向于柏遼慈、李斯特等人的敘事性手法作品,而弗蘭克的《變奏交響曲》中具有非常豐富的感情變化,和想象力,因此作品在當時沒有得到理解。
和聲為《變奏交響樂》帶來了無限感情情感變化,調性的變化就更加具有戲劇性,弗蘭克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往往會增加升號方向的調,在《變奏交響樂》中也采用了這種表現手法,使音樂的表現手法更加具有戲劇性,充分表現作品的情感變化。
(三)藝術手法分析
十九世紀歐中音樂受到當時澎湃思想以及民族民主運動的影響,創(chuàng)作往往具有非常濃烈的民族氣息,這個時期的音樂家為了發(fā)揚自己國家的文化,往往會關注于一種綜合性的形式表達,創(chuàng)作作品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學性、視覺性等,弗蘭克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音樂作品也具有非常濃重的民族氣息。弗蘭克的音樂作品不僅僅是為法國音樂添加了生命力,同時也為法國的音樂發(fā)展指明了道路,在《變奏交響樂》也被賦予了非常濃重的民族氣息。
弗蘭克的音樂創(chuàng)作具有很凝重的感情色彩和表現能力,在很多作品中都使用了七和弦、平行五度等。八度的演奏方法有很多種,但是想要在作品中表現出彷徨等情感,就需要采取暗淡連貫的音色進行表現,弗蘭克也是一個非常著名的管風琴家,在作品中往往具有復調的手法,使音樂更加具有活潑性和感染力,在《變奏交響樂》中同樣具有變奏性的特點。
弗蘭克的《變奏交響樂》還具有半音化手法,在弗蘭克的大多數的作品中,基本都是結構嚴謹,旋律美好的音樂,還采用了大量的和聲,在后期的作品中,采用循環(huán)或只是變奏主題的方式展現。弗蘭克的多數變奏曲產生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后期,《變奏交響曲》則是產生于1885年,在這個音樂作品中,可看出作品的創(chuàng)作明顯受到了卡格納和管風琴的影響,但是作品又具有辛辣的個性,充滿了自由變化的活力,一個主題往往通過循環(huán)變化反復進行展現,達到完美的過渡。在《變奏交響樂》中當時社會經濟復蘇下人們生活不如意的方面有半音所描述,代表著個人情感上的徘徊惆悵,現實中的不如意,導致其作品成為精神的寄托,表現個性和感情的氣質變化應該不受到理性和形式的束縛。弗蘭克的作品在音樂語言和表現數段上非常重視與色彩的使用,當時歷史時期強調傳統(tǒng)和弦結構原則,但是弗蘭克增加很多色彩,創(chuàng)新手法,內容更加豐富。弗蘭克的《變奏交響樂》同時還具備了詼諧而辛辣的風格,為聽眾提供一個煥然一新的感覺,賦予交響和憂郁,能夠使人感覺到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創(chuàng)作手法對后期的音樂創(chuàng)作有著重大影響。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分析弗蘭克《交響變奏曲》的創(chuàng)作背景,重點論述弗蘭克《交響變奏曲》的風格特征。弗蘭克的作品創(chuàng)作受到當時社會的影響,但是其作品中往往會找到一些獨特的存在,《變奏交響樂》依照古典方式進行演奏,同時具備浪漫型以及宗教性的特點,是鋼琴作品瑰寶之一,本文對其的研究還比較淺顯,更深的研究還需要人們努力去完成。
參考文獻
[1]凌芷.弗蘭克《交響變奏曲》op.13之藝術特色分析[J].飛天,2011,1(18):63-64.
[2]韋高騫.盡美也 又盡善也——淺談弗朗克《交響變奏曲》的內容和形式美[J].音樂時空,2012,1(02):46-47.
[3]張晶.塞扎爾·弗蘭克《交響變奏曲》的藝術特征[J].歌海,2011,13(02):68-70.
[4]吳珺.滲透與融合——弗蘭克《交響變奏曲》的曲式原則[J].齊魯藝苑,2008,(6):75-79.
[5]汪洋.布里頓早期器樂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征解析 以《弗蘭克·布里奇主題變奏曲》《小提琴協(xié)奏曲》《安魂交響曲》三首作品為例[J].音樂天地,2012,1(04):213215.
[6]何亞男.淺析布里頓《費蘭克·布里奇主題變奏曲》的多聲部寫作的特征[J].音樂天地,2011,1(07):40-44.
作者簡介:李壯壯(1969—),男,陜西西安人,研究生,西安音樂學院鋼琴系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音樂教育、音樂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