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氣韻生動”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靈魂和最高美學準則,它具有形象的變化性,精神的解放性,技巧的通融性,因此它在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繪畫中有著指導與規(guī)范的作用。宋代山水是我國山水畫的典型階段,經典作品層出不窮,質量高雅精湛,這其中山水畫家對其氣韻生動的把握獨唯精到,所以探究氣韻生動在宋代山水畫中的作用有助于我們理解和把握中國傳統(tǒng)山水繪畫的精神品格與美學價值。
關鍵詞:氣韻生動;宋代;山水畫
中國傳統(tǒng)美術理論在長期發(fā)展演化過程中產生了很多融聚深層文化內涵的理論范疇與命題?!皻忭嵣鷦印北闶侵袊嬚撝凶顬橹匾姆懂犞?。它出自南朝齊梁時期的謝赫在《古畫品錄》中,與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合成為“六法”?!皻忭嵣鷦印北闶恰傲ā敝械木桁`魂和最高美學準則。它具有形象的變化性,精神的解放性,技巧的通融性,因此自它產生后對中國傳統(tǒng)的繪畫有著指導與規(guī)范的作用。宋代的山水作品受其影響之大,方才有了史無前例的學術高度。
一、氣韻生動的含義
對于“氣韻生動”的確切含義,雖然仍然在學術界有著理解與詮釋的差異,但基本趨同于將其理解為中國畫所特有的藝術效果,簡單而言既是畫面中所呈現(xiàn)的氣勢與韻味。此中的“氣”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中的重要內容。王充在《論衡》中談到:“天地合氣,萬物自生”。對天地物質而言,氣養(yǎng)萬物,無氣則無生機;對人而言,無氣則不能生存;對精神而言,氣有正氣,邪氣,志氣等?!肚f子》曰:“天地一氣”,“天下一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因此“氣”與客觀宇宙、與擁有主觀意識的人類來說都有著本質的聯(lián)系,它在物質存在、精神境界、生命活動中皆有具體體現(xiàn)。而“韻”是一種強弱快慢和諧構成的節(jié)奏韻律。由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神韻”,“搞韻”,“逸韻”等術語中提煉而出。具體指“人物品評”的概念,即人物內心表現(xiàn)的精神、個性的特征。所以,“韻”即是指通過人物的外貌所傳達的人物的精神以及個性。由此而知,“氣韻”是畫面?zhèn)鬟_出來的惟妙惟肖,一氣呵成的運勢,而“生動”則是它所呈現(xiàn)出來的栩栩如生、自然真切的對象,它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將繪畫本體、繪畫主體、繪畫客體三者合而為一,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感受模仿自然造化的創(chuàng)造力。
當然,謝赫在提出“氣韻生動”時,中國繪畫正處于以人物畫為主的時期,在當時特殊的社會背景下,一些談玄逸世、優(yōu)游林下、狂放不羈、悠然自在的名士成為繪畫者追捧的對象,而“氣韻生動”的樣式不但符合了此類人的風姿神貌,而且還映射出了此類人品格與個性的推崇,因此,“氣韻生動”起初以表現(xiàn)人物為核心。然而,到了北宋年間,由于人文畫的興起,中國繪畫轉向了以山水畫為主,而畫壇依然將“氣韻生動”作為評論畫質的最高標準和準則,此時,“氣韻生動”的具體含義也發(fā)生了變化,它不再作為人倫的唯一鑒識,而指向了山水畫所表現(xiàn)出的大自然的氣勢和神韻。
二、氣韻生動在北宋山水中筆墨的體現(xiàn)
北宋山水畫是以人與自然相互融合相互存在的美學理念,這其中蘊含了莊子的哲學理念。如前文所言,“天地一氣”,“天下一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在北宋山水中處處皆有體現(xiàn)。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是我國山水畫中的傳世佳作之一,畫面中高聳矗立的山峰,如練的飛瀑,雜草滿坡以及掩映在叢林中的閣樓,潺潺的溪水,還有那渺小精致的駝隊,這一切都在雄渾的氣勢中表現(xiàn)出來。作者巧妙地將墨色的黑與紙張的空白形成對比,既沒有死寂般的墨色,也沒有絕對的空白,前景、中景、遠景中皆有墨色與留白的設計,故能將莊子所說的“天地一氣”,“天下一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呈現(xiàn)出來。從生動性而言,筆墨有著最為直接的體現(xiàn)。從《溪山行旅圖》的皴法來看,范寬不是對山水物象的機械描摹,而是以“雨點皴”將雄壯的山峰,茂密的叢林等對象分層次地表現(xiàn)出來,在筆法上極具豐富的變化,點的輕、重、急、緩、提、按、頓、措、側、勾、挑等形成無窮之造化,使其既是對自然的寫實,又是對自然的創(chuàng)造,生動靈活,精彩絕倫。從此幅作品我們還能解讀出北宋山水畫可游、可居的人文境界特征。作者將人、景、氣、情融于一體,完美地體現(xiàn)了“氣韻生動”的靈活所在。
眾所周知,北宋傳世的山水名作有很多,除了上文提到的《溪山行旅圖》之外還有董源的《瀟湘圖》;李成的《讀碑窠石圖》、《寒林平野圖》、關仝的《關山行旅圖》等,我們能從作品中清晰地看出,北宋山水畫家除了重視筆墨表現(xiàn)外,也十分注重筆墨氣韻的表達,將“氣韻生動”作為筆墨表現(xiàn)的最佳效果,并將其融入在自己的語言中,雖各有樣式,但追求“氣韻”之精神一致。他們在表現(xiàn)風格上強調“不似之似”,“忘形得意”、“畫意不畫形”、中追求“蕭索淡泊”、“閑和安靜”的“趣遠之心”。以郭熙所闡述的“世人止落筆作畫,卻不知畫非易事。莊子說:畫史解衣盤礴,此真得畫家之法。人須養(yǎng)得胸中寬快,意思悅適,如所謂易直子諒,油然之心生,則人之笑啼情狀,物之尖斜偃則,自然不列于心中,不覺見之于筆下。”[1]的創(chuàng)作境界,將山水“氣韻”的表現(xiàn)作為山水藝術的至高追求,使得北宋的山水藝術家除了關注筆精墨妙表現(xiàn)之外,同時注重不拘于常法的自由揮寫以及筆墨傳情的審美功效,即在筆墨意韻上下功夫,以筆論氣,以墨帶韻。強調以筆墨的生動性來表現(xiàn)物象,讓筆墨與主觀意愿相結合,隨心所欲,揮灑自由。所以,從北宋山水立意的深度上看,其筆墨語言、表現(xiàn)技法在“氣韻生動”的影響下,日趨走向成熟,藝術家對筆墨“意韻”的追求更加盡美。以筆墨生動盡致的表現(xiàn)形成豐富、微妙的變化,使凸顯出獨立的山水品格,產生出意韻生動的山水審美效果。
三、氣韻生動在北宋山水中造型的體現(xiàn)
山水畫是借助描寫大自然的景物來抒發(fā)作者的思想感情的。這其中自然景物是客觀世界真實存在的,而思想感情則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主觀認識。中國的山水畫是客觀世界的景物與主觀世界的情感統(tǒng)一結合的產物。需要將二者結合,就需要藝術家在“形”與“色”的構成上巧妙構思,以別致的黑白搭配來隱喻主體的情感。在山水畫中我們所說的“形”是指可以被視覺和觸覺感知的景實體的外貌,而“色”則是形體的明暗深淺。水墨的用筆變化萬千,固然能夠將客觀事物中的“形”、“色”表現(xiàn)到位,然而,僅是對客觀物象的機械摹寫當然不能抒發(fā)藝術家不同的主觀情感,這其中自然需要“氣”的存在,需要有精神的存在。山水畫中的精神即是創(chuàng)作者創(chuàng)造形象時將主觀思想情感熔鑄于對象的本質屬性與形態(tài)特征之中的狀態(tài)。我們經常說的“萬物有靈”就是指自然界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既有其形,又有其神,沒有無神的形,也沒有無形的神。
北宋時期的山水畫,在圖式與空間布局的空間處理上遵循一種“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中間立意定景”[2]的“全景式”構圖方法。這種構圖法,是將藝術家所看到的客觀景物以錯落有序,合并概括地展現(xiàn)于畫面之上,用以表現(xiàn)出“層巒疊翠遙相望”的遠映空間效果。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也曾提到過類似的觀照方式,“大都山水之法,蓋以大觀小,如人觀假山”。這里“以大觀小”的方法就是對全景物象的參照描繪。因此,北宋山水藝術家采用的此類構圖造型手法,是一種全方位、穿透式的集中觀照,依照藝術家視覺經驗與視覺意象對客觀景物的整合,將主觀的“情”與“氣”融匯于客觀景物中,以山峰的渾厚、奇險暗喻出主體對環(huán)境體驗的審美理想,呈現(xiàn)出了對環(huán)境美、自然美的崇尚,這便是北宋山水畫中“氣韻”的體現(xiàn)。
北宋年間的著名山水畫家李唐,他的代表作品《萬壑松風圖》明顯地在造型特點上吸收了“氣韻”的造型理念,畫面采用全景式構圖,主峰高聳,怪石嶙峋,上留一片青天顯出云煙浩淼之勢,近景中矗立著繁茂的松樹。為了使“氣”貫穿于整個畫面,李唐將山間飄散的白云與山腰、松樹層疊交叉,將山下的溪水與松樹阡陌交織,使繁茂與奚落交融,墨中帶白,白中有色,處處都凸顯出造型的“氣韻”。
四、結語
謝赫的“六法”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提出,但其核心理念“氣韻生動”卻貫穿于中國整個繪畫體系中。中國北宋的山水畫也受其影響,這也就說明“氣韻生動”的內涵已經逐漸從六朝時期的人物畫擴展到了山水畫中,并從注重畫面上表現(xiàn)對象的氣韻生動逐漸轉移到創(chuàng)作主體內在精神氣韻的高度重視。北宋山水畫是中國古代山水畫發(fā)展到成熟階段的一個里程碑,諸多名家以“氣韻生動”為準則,將北方山水演繹出雄渾、壯闊的審美境界中。在名家的作品中渾整靈動的氣韻體現(xiàn)出宋人獨特的環(huán)境感知與環(huán)境體驗的審美理想,其純粹而本真的生動氣韻,完整地呈現(xiàn)了自然環(huán)境的美與善。由此我們可知,“氣韻生動”不單單是中國繪畫的最高原則,同時它是創(chuàng)作主體與創(chuàng)作客體相結合的產物,更重要的是它所引申出的“天人合一”的理論正是北宋山水藝術家精神的至高追求。這些山水畫家都敬畏自然,信守天人合一,主張“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都以“氣”作為藝術創(chuàng)作的原動力,由此可見“氣韻生動”在北宋山水中的重要地位。
注釋:
[1]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M].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250.
[2]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85:409.
參考文獻:
[1]王朝聞.中國美術史.宋代卷(上)、(下)[M].濟南:齊魯出版社,2000.
[2]俞劍華.中國古代畫論類編[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4]蔣孔陽.中國古代美學藝術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1.
作者簡介:
張靈修,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師承時衛(wèi)平教授,孫欣教授,研習油畫和壁畫。進修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周劍石工作室,研習漆藝與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