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軼
【摘 要】科普說明文有著鮮明的文體特征,教學時目標定位要體現(xiàn)說明文的教學價值和意義;教學內容選擇需精要,重在內容與寫法、科學和人文相結合;教法的運用要精當,情趣促學,清簡精致,拓展有度。我們的科普說明文教學應立位于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興趣,扎實語言訓練,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語言、知識和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用語文特有的節(jié)奏和韻味走進科學的圣殿。
【關鍵詞】文體特征;目標定位;內容選擇;教法適切
蘇教版國標本教材中科普類說明文約占八分之一。這些說明文一般都以介紹科學知識為主,分為說明事理和說明事物兩大類。它們結構清晰,內容適切,知識性、科學性、普及性強。編者立于學情,以讀者的認識、思維邏輯順序來組織文本;采用質樸平實的表現(xiàn)手法,運用獨具特色的語言傳播科學知識,文字準確、主題鮮明。
一、科普說明文姓“語”,目標定位——精準
教科普性文章,絕不是單純的科普課。語文課,不可忽略語文基本功訓練。我們的教學任務:發(fā)展學生的語言,培養(yǎng)語感。所以,以此為教材的課堂不僅要拓展學生的與文本內容相關的知識面,還要讓學生學習作者介紹這些知識所運用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探索世界、探索自然的興趣。它姓“語”,有自己獨特的步伐和節(jié)奏。
二、科普說明文瘦“身”,內容選擇——精要
(一)感知內容,理解語言文字
如教學三年級下冊《水上飛機》《恐龍》《海底世界》,可以采用以讀促悟的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學習課文內容和知識點。在初讀課文環(huán)節(jié)做到生字讀準,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再讓學生梳理脈絡,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在精讀課文環(huán)節(jié),先讓學生讀讀議議,引導學生抓住感受最深的語句理解事物特征;讓學生在交流中達到讀懂的目標。
(二)賞析文字,領悟表達精妙
閱讀教學應該從賞析語文文字表達方法的角度,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關注作者思考問題、關注問題、細心觀察的科學態(tài)度以及知識所折射出來的人文情懷與科學光輝。教師必須依據(jù)不同年段的特點,引導學生了解文本具體采用了什么樣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達到良好表達效果的,從而從賞析中了解運用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形象性。
三、科普說明文練“體”,教法選擇——精當
(一)我們要避免技術性教學和學術性教學
1.模式恒定,讓語文課情味淡然,趣味渺遠。
“通讀課文——了解知識——研究寫法——聯(lián)系生活”板塊式推進教學,成了對科普類說明文教學的常用伎倆。這樣的教學本身無可非議,但成了固定模式,必然導致教師教無激情,學生學無興趣。根據(jù)每篇文本設計有個性的教學,截取每一篇文章的獨到之處,無需模式化,相信能永久保持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2.條分縷析,讓語文課支離破碎,索然失味。
教一篇科普類說明文,講說明的方法,天經(jīng)地義。如若此類文章,被老師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框,敘述簡潔的特點會變質為缺乏感染力的語言,最后學生腦海中只剩下概念化的“生動、準確”。這樣的課堂,情感游離了文本,科學失卻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科學與人文被人為地“絕緣”。
3.拓展過寬,讓語文課偏離重心,方向茫然。
為了顯示教師對文本解讀深,體現(xiàn)所謂的“大語文觀”,教師往往會讓學生過度拓展相關的文本科學性的補充材料,專業(yè)領域知識的大量挖掘和拓展,讓知識成為了科普類說明文教學最重要和最核心的支點,而承載知識的語言文字與表達方式,成了浮華之物,附庸之皮。
(二)我們應該立足文本特點,有滋有味,有情有趣地教
1.情趣共生,讓語文課鮮活生動,妙秘無窮。
如《水上飛機》一文導入時,一位教師這樣設計:“1、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可是專門寫給我們小朋友閱讀的科普故事,它有一個奇怪的名字一起讀?“水上飛機”,奇怪在哪兒?發(fā)現(xiàn)了嗎?是的,誰再來讀課題,要讓老師聽出奇怪之處!“一個讀題,老師引導學生講關注點一下子聚焦到了文章描寫的對象的主題特征上”水上“的飛機。還巧妙地點出了朗讀的方式和技巧。接著,老師說“2、為什么說這個故事是專門寫給我們的呢?其實大家讀一讀課文就明白了,來把書打開,輕聲的讀一讀!記住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學生胃口一下子吊起來,既想了解文本的內容,還想看看和自己有什么關聯(lián),這樣的好奇心正是促使學生走進文本的動力。有情有趣地讀,這種語文特有的實踐方式,伴孩子快樂地走進科學的殿堂。再如在學習“小海鷗想:客輪、貨輪,什么樣的船我都見過,可就是沒見過這種長翅膀的船?!薄苯處熞龑W生再讀一讀小海鷗的想法。師問:小海鷗是不是在說大話?引導學生理解:“小海鷗是常年生活在大海上的鳥兒,那他見到的船多不多?不過,這只小海鷗見多識廣還有一個原因,讀下去就知道了!”老師處處設懸,時時誘讀,怎么不讓學生欲罷不能呢?當然,教學講究趣味性的同時必須服務于科學性才不會造成教學的失當。
2.拓展有度,讓語文課實踐語言,提升素養(yǎng)。
《語文教學論》中如是說:“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的,不必棄之如敝屣。……一些文章的文本因見仁見智而相對模糊,從這一點而言,‘淡化些也無礙大局?!?。雖然“語文教學是個筐”,但也不是什么都可以往里裝。說明文的文體具有鮮明的特征,它的內涵更是不同于其他文體,即具有科學性,但是語文課的課程特質讓它有了準確定位,應該從言語層面走向語文,著力于文化意蘊展開文字訓練。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小學教材中科普說明文作為教材內容之一,是語文文化積淀的教學素材,我們應該立位于培養(yǎng)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實現(xiàn)語言、知識和精神的有機統(tǒng)一,扎實的語言訓練,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用語文特有的節(jié)奏和韻味走進科學的圣殿。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灣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