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娟
【摘要】透過蘇軾的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多處佛學印跡,通過這些印跡,讓我們來看看蘇軾掌握并運用的佛學知識,由此對佛學的正信與迷信產(chǎn)生一個正確的認知。
【關鍵詞】蘇軾;作品;佛學印跡;正信佛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一個人的行為做事,必然是與其思想境界、知識學問相匹配的。中國歷史名人——蘇軾,其在哲學思想、文學藝術、為官從政,飲食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若論其高,上達清雅超倫;若論其低,下至世俗笑話。這種包羅萬象、涵蓋宇宙的能力,除了需要在學識方面具有扎實的基礎之外,其思想境界也必須具備深厚的底蘊。能與這種高低自如、大開大合的氣度相適應的思想意境,除了佛學,再無其他。透過蘇軾的作品,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的多處佛學印跡,通過這些印跡,讓我們來看看蘇軾掌握并運用的佛學知識,由此對佛學的正信與迷信產(chǎn)生一個正確的認知。
二、蘇軾的世間成就
蘇軾(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書法被世人奉為“蘇黃米蔡”之首。蘇軾在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中進士,時年21歲,在仁宗、英宗時期,蘇軾屢次上制策,要求政治改革。神宗即位啟用王安石實行變法,蘇軾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隨上書反對,未果后請求外調,出任杭州通判,轉知密、徐、湖三州。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因“烏臺詩案”入獄,后貶黃州,筑室東坡,號東坡居士,此時蘇軾42歲。哲宗即位,蘇軾回朝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此時蘇軾50歲。因反對盡廢新法,遭人猜忌,出任杭、穎、定三州。紹圣元年(1094年),新黨恢復勢力,貶斥舊臣,蘇軾被貶廣東惠州,路途轉而被貶海南儋州。1101年,徽宗即位,遇敕北還,病逝于常州。終年65歲,謚文忠。
蘇軾所在的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抑武尊文”的時代,理學發(fā)達,談禪盛行,人文環(huán)境寬松,是我國古代藝術發(fā)展的全新時期。蘇軾個人豐富的生活經(jīng)歷,超脫的修養(yǎng)、豐富的學識、超人的稟賦,曠達的性格,成就了他那無可比擬的詩詞、書法、散文造詣。
在詩歌方面,蘇軾一改唐詩的蘊藉風格,轉而“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題西林壁》就是典型的例子。宋人學其形而不得其神韻,偏重于論述解析,落下“宋詩味同嚼蠟”的詬病。由此可見,蘇軾的詩歌水平遠超同時期的文人。
在詞作方面,蘇軾一反晚唐五代以來的柔媚小巧詞風,表達了豐富廣闊的意境,金朝文學家元好問對此評價“自東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
在散文方面,蘇軾的成就應該是大于詩詞的,其政論《刑賞忠厚之至論》《留侯論》《賈誼論》;其游記《石鐘山記》《喜雨亭記》《放鶴亭記》;其小賦《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都達到了中國散文的最高成就。
蘇軾在《文說》中曾說:“吾文如萬斛泉涌,不擇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雖一日千里無難;及其與山石曲折,隨物賦形而不可知也??芍?,常行于所當行,常止于不可不止?!?/p>
蘇軾不僅在作文的時候是“行于所當行,止于不可不止”,其人生哲學也是如此。
三、蘇軾作品中的佛學印跡
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弊饔诒毁H黃州的第三年春天,蘇軾時年44歲。通過野外途中偶遇風雨的生活小事,于簡樸中見真意,于平常處生情懷,表達出了超脫豁達、不為世俗苦難阻礙的人生理想。在詞中的前序中,專門寫到“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蘇軾在詞作中寫序言的很少,在此專門用序言備注寫作背景,就是為了更加明確地表明不為人世間風雨磨難而堅持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懷。這一點,與正信佛學提倡的“煩惱即菩提,不離世間覺”的處世態(tài)度完全吻合。在世俗中用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世態(tài)炎涼,不被外物牽繞,在繁瑣的事物現(xiàn)象中體會、感知、覺醒,提煉出不畏坎坷、不懼得失的精神,面對挫折,樹立無喜無悲、勝敗兩忘的哲學理念,培養(yǎng)并傳達出搏擊風雨、笑傲人生的輕松喜悅的豪邁之情。
大家耳濡目染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睂懹谟牲S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的途中。值此逆境,蘇軾依然保持著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將逆境視作自己必然經(jīng)歷的一個片段,以寬容的態(tài)度將他人對自己的迫害視作無物,這契合了正信佛學“人無我、法無我”的根本認識。
正信佛學“人無我、法無我”的認識論,并不是空空無物的不作為,而是承認世間事物現(xiàn)象的客觀相互作用,把這種相互作用稱為“因果緣分”。因果始終存在,不可破除,不因思想意識變化而變化。正信佛學所說的“空”,說的是不存在固定的不受影響的單一的事物和現(xiàn)象,事物與現(xiàn)象都是因果規(guī)律作用的結果與產(chǎn)物。正因為都是隨機隨緣而生,所以不必計較榮辱得失,只需依照正信的信念堅持做事即可。
四、結論
蘇軾具有正信的佛學造詣,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他結交的都是佛門的有學識的杰出人物。除了我們熟知的佛印之外,還有被敕為“大覺禪師”的懷璉;“好面折人過失,然人知其無心”的參寥;“行峻而通,文麗而清”的徑山維琳長老;“志行苦卓,教法通洽”的律師圓照;“禪宗名宿”凈慈楚明長老;“善詩及歌詞,皆操筆立成”的蘇州和尚仲殊利;“學行甚高、綜練世事”的凈慧禪師等諸多品行超卓、道行精湛、才華橫溢的禪師。在蘇軾屢次遭貶的落魄之際,有多位高僧或親往探視或遣人接濟生活用品,其中又以臨濟宗傳人廣東韶關南華寺主持辯老為最。這些在蘇軾留世的書信中都有記錄。
參考文獻
[1]楊子怡.論蘇軾交佛、辟錦、融佛及禪學思想對他的影響[J].船山學刊,2012(4).
[2]黃昭寅.論佛教對蘇軾思想及人生態(tài)度的影響[J].現(xiàn)代語文,2006(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