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平
對治國,莊子反對儒家的以仁義治國和法家的以刑罰治國。莊子認為,儒家提倡的仁義禮樂違背人性,使百姓“失其樸”;對于以刑罰治國,他認為“昔者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衰,刑自此立,后世之亂自此始矣?!?/p>
那么,莊子主張什么樣的政治思想呢?作為道家學派的重要人物,他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的觀點。
什么是無為而治
什么叫“無為”?它顯然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不作為,或什么事都不做?!盁o為”這個概念,最早由老子提出,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無”,只有“無”才符合道的原則。
莊子繼承了老子的思想,他認為“道”是自然之道。所以,“無為”的本質(zhì)應(yīng)該是順應(yīng)自然的變化,使事物保持天然的本性,不人為干涉,最終實現(xiàn)“無為而無不為”。
莊子在《在宥》中論述了無為的思想:“何謂道?有天道,有人道。無為而尊者,天道也;有為而累者,人道也?!钡烙腥说?、天道兩種,人道有為且勞累,而天道則是無為且尊貴的。既然遵循天道可以無為并且尊貴,為什么還要遵循讓自己辛勞的人道?所以,要依天道而為政。他對此又作了進一步闡述:“聞在宥(yòu,寬容之意)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币馑际牵宦犝f聽任天下安然自在地發(fā)展,沒有聽說要對天下進行治理。聽任天下自在地發(fā)展,是因為擔憂人們擾亂了本性;寬容不迫各得其所,是因為擔憂人們改變了自然的常態(tài)。“在宥天下”即是任天下自在地發(fā)展,人和事物均各得其所而相安無事,也就是無為而治。
莊子還在《天道》篇中提倡“無為”,以闡述自然的意義?!疤斓馈本褪亲匀灰?guī)律,它是不可抗拒和無法改變的。
他說“不以心損道,不以人助天”,意思是不要憑一己之心去干那些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事,不要妄圖以人力去改變自然規(guī)律。他在《應(yīng)帝王》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南海之帝為儵(shū,一種魚),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說的是儵與忽常常相會于渾沌之處,為了報答渾沌的深厚情誼,他們決定為他鑿開可以視、聽、吃、呼吸的七竅,結(jié)果鑿開七竅后渾沌死去了。這個寓言旨在說明應(yīng)該拋棄那些強行行事、從主觀出發(fā)去行事的錯誤行為,一切想當然、拍腦袋辦事,盲目有為,結(jié)果將是事與愿違。無為而治就要避免“南海之帝與北海之帝”的妄作。
莊子“無為而治”的思想與儒家為政以德、以禮樂治國的思想相比較,兩者都有依據(jù)客觀實情為政的一面,但是對從政的認識并不一樣。孔子認為“克己復(fù)禮為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以及“名正言順事成”,他推崇積極入世的思想,“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表現(xiàn)出“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仁者情懷。但莊子所代表的道家,則從更為宏觀的背景洞悉天道人心,表現(xiàn)出一種“知其不可而不為”的智者精神,窮則獨善其身、歸隱山林、潔身自好、自食其力的隱者思想,對世人的為人處世是有一定價值的。
如何實施無為而治
那么如何無為而治呢?可以說“無為”既是治國方針,又是為政方法。
莊子說:“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眾,其主君也。君原于德而成于天。故曰:玄古之君天下,無為也,天德而已矣?!币馑际钦f,天和地雖然很大,但它們的運動和變化卻是均衡的;事物雖然紛雜,處理它們的方法是相同的;百姓雖然眾多,決定他們言行的是國君。國君就是有“德”而又受命于天的人,所以說:遙遠的古代君主統(tǒng)治天下,好像什么都沒做,一切都遵循著自然的法則。
這種遵循“道”——自然法則為政的政治效能是: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君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泛觀而萬物之應(yīng)備。
用“道”的觀點來看待稱謂、職分、才干,那么天下所有的國君都是名正言順的統(tǒng)治者,君和臣各自承擔的道義就分明了,天下的官吏也都會盡職盡力;總之,從“道”的觀念出發(fā)觀察,萬事萬物全都自得而又自足。這樣無欲無為淵靜,便能使社會大治,天下富足,富有活力。
如果按照“有為”的思想來治理天下,猶如“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看起來經(jīng)營得很好,其實是違反民之本性,要按照“民之常性”治天下,這樣才是“善治天下”。
可見,循“道”為政,既是無為而治的原則,又是具體方法。無為而治,其實是遵循“自然之道”來為政,告誡人們不要做那種違反自然規(guī)律、揠苗助長、螳臂當車之事。莊子對宇宙的認識憑借于“道”,他認為世界萬物是一體的,沒有大小、彼此、是非的區(qū)別;世界的一切變化也都出于自然,人為的因素是外在的、附加的,所以主張為政之道貴乎聽任自然、順乎民意、行不言之教。
“無為為政”的思想蘊含著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相互關(guān)系的深刻理解,它要求人們樹立一種超脫的忘我的思想境界,尊重自然規(guī)律,對社會、環(huán)境的發(fā)展有一定積極意義,但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其思想的不足。
【練一練】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
古之畜天下者,無欲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①而百姓定。(《莊子·天地》)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
注: ①淵靜,清靜不擾。
(1) 從材料來看,莊子與孔子在為政理念上存在著分歧,請指出他們二人的為政觀。
孔子:
莊子:
(2) 請簡要分析評價莊子的為政觀。
【參考答案】
(1) 孔子:為政以德
莊子:無為而治
(2) 莊子指出,古代養(yǎng)育百姓的君主沒有貪欲而天下富足,自然無為,萬物便將自行變化發(fā)展,清靜不擾,百姓就能安定,以此告訴人們要無為而治,根據(jù)自然規(guī)律來為政。這種為政觀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繁政擾民應(yīng)該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