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林林
初中體育教學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說學生不喜歡體育課那是不可能的,學生一見到體育課就興高采烈;但說學生喜歡體育課,又會發(fā)現學生到了體育課上又不會認真學習,常常是借機放松自己,結果造成了時間上的浪費。這一矛盾的背后是什么?有不少同行認為是學生學習不認真、態(tài)度不端正造成的。筆者一度也持這樣的觀點,但發(fā)現無論經過什么樣的教學或者說是行為上的引領,學生基本上還是這一情形。這就促進筆者思考,而結論是:學生有可能確實是因為其它學科的壓力造成了需要尋找一個時間釋放自己,而體育課正好滿足這樣的條件;而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學生面對體育學習時,缺少一種運動參與的激情。而體育教師能夠改變的,可能恰恰是后者。那么,這樣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一、尋找運動參與不積極背后的原因
在初三年級進入第二學期的時候,筆者跟學生強調中考的重要性,告訴學生可能如何選擇中考項目,需要進行什么樣的訓練等。這都是常規(guī)的要求,學生聽的認真程度與以往也沒有什么大的區(qū)別。到后來,班上有一部分學生選擇了墊排球的訓練,按理說馬上就要進行中考了,學生該對墊排球的訓練有高度的認識了,但實際上筆者發(fā)現體育課上這部分學生在訓練的時候仍然顯得有些漫不經心,這是怎么回事呢?筆者立即想到了“運動參與”這一關鍵詞!
通過梳理與結合實踐的思考,筆者認識到運動參與雖然指的是學生“參與運動”,實際上卻也指向運動參與背后的學生的心理因素,往往學生在運動參與上暴露出來的不足可能正是參與運動的心理出了問題。因此,筆者立即中止了這部分學生的訓練,而是與學生進行了一個看似漫不經心,但卻有著筆者研究目的談話。筆者跟學生的談話主要圍繞一個問題進行:你們對墊排球的訓練為什么會沒有老師期待的那種認真?由于筆者態(tài)度誠懇加上平時與學生的關系還不錯,因此學生也就打開了話匣子。而總結學生的發(fā)言,筆者才知道,學生之所以表現得有些不認真,其實歸根到底都是一個原因,他們感覺不到這一訓練對他們有什么好處!
確實,他們已經是初三的學生了,有這樣的心理是正常的,而這樣的心理恰恰導致了他們所謂的訓練不認真,即使面對考試,他們也選擇了不認真。
二、制定方案促成學生的運動參與
學生的想法雖然有他們的道理,但教師總不可能聽之任之吧,一方面中考需要,必須為了他們以更好的分數進入高中盡體育教師的全力;但另一方面又不能通過強制的方法逼迫他們訓練,因為那樣即使達到了中考要求,對于他們的健康心理形成也是沒有好處的,這與“體育與健康”的教學宗旨是背道而馳的。于是筆者努力嘗試從他們的心理角度進行梳理,以促進他們對這一看似簡單訓練的參與。
既然學生在對墊排球的認識上有了問題,那就需要重新建立他們對這一訓練的認識。于是筆者利用一些閑暇時間組織這些學生進行討論:你們真的覺得這一動作簡單嗎?你們能夠從這種簡單中讀出挑戰(zhàn)嗎?為了驗證這一訓練的不簡單,筆者親自出馬,讓學生在墻上選擇一個地方然后畫了一個直徑大概一米的圈,然后筆者進行墊球,連墊三十個不出圈而且表現得非常輕松的樣子。這就讓所有的學生有了一種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感覺。但還是有學生有疑問:就算練得這樣好,對實際比賽有什么作用嗎?
為了化解學生的這一疑問,筆者首先給學生列舉地軍隊進行隊列訓練等例子,讓學生認識到部隊平時訓練的齊步走和正步走在打仗的時候肯定用不著,但它可以培養(yǎng)軍人的一種品質與氣質。墊排球也是如此,其是排球訓練中的一個基本動作,這一動作完成的質量高低,其實就能體現一個排球運動員的技術水平,因此我們在初中階段學習體育,不是直接為了形成某種大型賽事對抗的能力,而是為了形成一種基本功。在這種基本功形成的階段,必須要經過一個不斷重復、精益求精的過程。因此,即使沒有中考的要求,或者對于其它一些項目的訓練,我們都要扎實地做好每一個基本的訓練。初中的學生很聰明,很順利地就理解了筆者的意圖。
但這還不夠的,不要以為理論的引導就能讓學生堅持。這個時候需要教師付出努力去鞏固已有的促進學生運動參與的成果。在學生的訓練過程中,筆者會偶爾來點示范,來點鼓勵,或者來一段幽默的話語,總是要保證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心態(tài)。而一段時間的堅持之后,當學生看到自己的進步時,他們就不再需要教師太多的鼓勵了,他們往往會給自己設置一個更高的目標,甚至有學生要來挑戰(zhàn)老師,這說明他們已經生成了一種基于自身需要的促進自身運動參與的心理。
三、探究后的反思
經歷了以上的一段探究過程,筆者突然感覺到體育教學很多時候其實不只是體育的事,不只是教學生幾個動作然后讓學生進行重復訓練的事,體育教學原來充滿了很多未知的挑戰(zhàn)。
就拿運動參與來說,只要進入了體育課,其實就存在一個運動參與的問題。以往沒有關注這一點的時候,感覺提點要求,學生也就照要求做了,于是認為學生的運動參與是沒有問題的,可當沒有了教師的要求或者教師的要求不能掩蓋學生的內心想法的時候,運動參與方面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現在回想的話,要多少課堂上學生的運動參與是完全積極的呢?
而運動參與又不僅僅是“運動”的事,其更多的是“參與”的事,而參與又涉及到學生的學習心理、運動心理等,這就意味著體育教師要擺脫傳統(tǒng)的人們所認為的“頭腦簡單四肢發(fā)達”的形象,要從學生的體育學習心理角度去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與運動需要,真正從學生的運動心理角度去促進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認同,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讓學生產生一個喜歡體育的心理,也才能讓真正的運動參與成為現實。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吳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