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必宏
【內容摘要】作為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不能一股腦兒的教學,還需要善于反思,轉變觀念與滯后模式,不再灌輸與強牽,而是充分發(fā)揮引領作用,逐步誘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觀能動性,師生相互配合,高質、高效地完成任務,讓學生由被動走向主動,既收獲知識,也得到自學能力鍛煉。
【關鍵詞】初中語文 ?有效性教學 ?策略
在語文教學中,有效課堂是重要目標,它的實現(xiàn)需要突破傳統(tǒng)滯后模式,改變教與學的方式,教師由灌輸變?yōu)檎T導,學生由被動變?yōu)橹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得到收獲與發(fā)展。對此,筆者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思考如下。
一、轉變教學模式,由灌輸變?yōu)檎T導
優(yōu)秀教師會認識到教學在于引導與誘導,給學生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使其積極思索,樂于學習,而不是直接灌輸現(xiàn)成知識與結論,強牽著學生,抑制了其進取與探索精神。誠如《學記》所云:“故君子之教,喻也?!彼裕诔踔姓Z文教學中,教師要改變“注入式”教學模式,能夠“變教為誘”,讓學生積極參與,不再出現(xiàn)老師滔滔講、學生漠然以對的僵局。
如教學《社戲》時,采用啟發(fā)式法、多媒體教學法等方法的結合,逐步誘導,在師生、生生、生本對話中達成預期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課前以歌曲《童年》來渲染氛圍,引發(fā)學生感性思維更為活躍。接著,問題導引:童年是值得回憶與珍藏的美好時光。同學們,你們童年時期,最喜歡的地方是?最喜歡做什么?魯迅先生的《社戲》一文又描繪了哪些有趣的童年生活圖畫?運用充滿啟發(fā)性語言,引起同學們的認同感與學習興趣,將其注意力集中起來,使其自然的融入文體本身,為探尋相同的感情觸點埋好伏筆。分析課文時,循循善誘,帶領學生領悟文本內容。比如當學生細讀課文后,教師借助多媒體展示情節(jié)內容,要求學生正確排序,并說說哪些內容詳些,哪些略寫。對于有分歧的地方,教師有針對性的分析,避免大講特講。
二、改變學習方式,由被動變?yōu)橹鲃?/p>
在灌輸式的語文教學中,學生很難真正融入思維,課堂上看似把握了教師“注入”的知識,但走出教室后,真正記住的內容卻所剩無幾,又如能達到有效教學目標。實際上,學習應該是學生以現(xiàn)有知識、經驗與方法為基礎而主動構建新知識的過程,這樣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也就更透徹,自然延緩知識遺忘。而且語文是有很強實踐性的課程,需要學生參與體驗,在實踐中學習與運用語文,而不是被動接受。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相信他們有著巨大的智慧潛能,注重學法研究,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讓學生在老師指導引領下,參與充滿活力、精彩紛呈的討論交流、閱讀查閱、游戲競賽等活動,改變被動的學習方式,在語文教學的精神樂園中快樂地棲居,推進有效高效教學。
如教學《威尼斯商人》時,運用探究性學習、自主閱讀法、表演法等學習方式,讓學生全程參與課堂,主動學習,發(fā)揮靈性,得到體驗的滿足。首先引導同學們小組合作,相互交流與分享課前所收集的材料,課堂上教師投影顯示其中有價值意義的圖文資料,并酌情補充有關資料,以資料助讀,了解作者與劇情。在課文閱讀環(huán)節(jié),學生先自讀課文,整體感知,再試著簡述劇情,教師點評與總結。而后精讀研究,認識戲劇沖突。這時,可以請幾位同學運用自己的話語來復述故事情節(jié),注意人物出場,說講清各環(huán)節(jié)主要人物的活動情況,把握矛盾沖突。其他同學則做好評價與答問準備。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及其相互關系時,讓學生們自愿的分角色朗讀夏洛克、安東尼奧等角色,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再分組討論,解讀人物形象,強化情感體驗。
三、注意學習指導,由散亂變?yōu)橛行?/p>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發(fā)展,課堂教學有了明顯變化,但有的教師未正確理解新課標,又陷入其他錯誤之中。如過于追求學生主體地位,不敢多講,過多放手,缺乏指導,反而影響教學效果。事實上,自主學習并非放任自流、不管不問,需要教師引導與點撥。而且語文學習本身也有一定難度,而初中生學識與能力有限,缺乏引導的自學,學生學習會比較盲目,死啃知識,或者比較散漫,出現(xiàn)混亂局面,教學結果反而低效。可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教師的靈活引領為前提的,教師要注意巡視觀察,及時參與,關注學習者的學習狀態(tài),機智指導,靈活調控,讓語文課堂走向高效。
以詩詞與詩歌教學為例,雖然重在學生自主朗讀與體會,教師不宜多講,但有些詩詞與詩歌哲理性強,誦讀絕非形式朗讀,要逐步深入詩歌(詩詞),想象詩句畫面,理解內涵,準確傾注感情,“梯形式”與“品析式”朗讀。因此,在學生自讀與自學時,就少不了教師的指導與啟發(fā),尤其是針對難點、疑點進行點撥,將學生的思維打開,更準確的體悟,而不是盲目摸索,卻不得其法,反而徒費時間。如教學《泰戈爾詩三首》時,在學生自主朗讀與獨立思考時,有些同學會顯得惘然,此時,教師可靈活變動,引導學生對話交流,在碰撞中產生思想、生成知識。倘若有冷場現(xiàn)象,語文老師可適時加入朗讀活動中,予以引導。比如怎么理解“壞”?擔憂、嗔怪、欣喜與焦慮交織著,假裝生氣。沒有看到孩子,媽媽非常著急,當她看到孩子后,自然又驚又喜,嗔怪孩子。因此,在朗讀時要讀出略帶驚喜的語氣。這樣,稍加指導,學生會更好的理解詩歌,課堂會更有效有序。
【參考文獻】
[1] 閆榮生. 初中語文有效性教學初探[J]. 學周刊,2012(17).
[2] 孫仁喜. 對初中語文有效性教學的思考[J]. 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35).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匯文實驗初中集團城北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