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 生
(煙臺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山東 煙臺 264005)
?
清華簡《系年》所見齊國史事初探
代 生
(煙臺大學(xué) 人文學(xué)院,山東 煙臺 264005)
清華簡《系年》篇中許多關(guān)于齊國的記載,為研究齊國歷史文化提供了新資料。齊長城的設(shè)置年代和地域問題,眾說紛紜,《系年》明確記載晉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齊人焉始為長城于濟”,解答了學(xué)者的疑問。通過《系年》,還可以了解代齊前后田氏的地位和世系問題;梳理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與晉的關(guān)系發(fā)展,戰(zhàn)國初年齊與越的關(guān)系等問題,補充史籍記載的不足?!断的辍贰跋迤健币坏?見于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可以印證“襄平”在齊境。
清華簡;《系年》;齊國;齊長城;襄平
[國際數(shù)字對象唯一標(biāo)識符DOI] 10.13951/j.cnki.issn1002-3194.2015.01.012
2011年12月發(fā)布的清華簡《系年》篇是清華大學(xué)整理公布所藏戰(zhàn)國楚簡的第二批(冊),全書共23章,涉及晉、楚、秦等諸侯國,內(nèi)容豐富,“可彌補傳世文獻的不足,和《尚書》、《春秋》經(jīng)傳、《國語》和《史記》等互校,多有異同?!雹倮顚W(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貳),上海:中西書局,2011年。同時,該篇也記載了許多齊國的史事,如齊桓公率諸侯城楚丘、郤克復(fù)仇齊國、崔杼弒齊莊公、晉越聯(lián)合伐齊、齊人筑長城等,對研究齊國歷史文化有重要意義。
《系年》發(fā)表后,學(xué)者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當(dāng)前的研究主要側(cè)重文字隸定、考釋以及對整理者注釋的訂補,也有學(xué)者在研究中涉及到了齊文化的個別問題。②如陳偉先生認為《系年》“驅(qū)車至于東畝”,東畝不是地名,當(dāng)為指東海,與齊人近海有關(guān)(《讀清華簡〈系年〉札記(二)》,http://www.bsm.org.cn/show-article.php?id=1598,2011年12月21日)。孫飛燕贊成此說,并舉《谷梁傳》成公二年“侵車東至?!钡恼f法印證(《讀〈系年〉劄記三則》,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801,2011年3月9日)。董珊認為晉三家伐齊可與驫羌鐘對讀,利用《系年》可以解釋鐘銘文記載,同時也揭示了三家伐齊的史事(《讀清華簡〈系年〉》,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52,2011年12月26日)?!靶『?侯乃峰)認為“晉師伐長城句俞之門”句,“句俞之門”與《左傳》句瀆之丘有關(guān),即穀丘,在齊地,距齊長城不遠,或在長城之上;簡文“入至汧水”,即到達“峴水”,表明晉國攻破了齊國穆陵關(guān),進入齊國境內(nèi)(《讀〈系年〉臆札》,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66,2012年1月3日)。陶金認為根據(jù)《系年》“宣王”寫作“洹王”,討論了與齊國歷史有關(guān)的銘文《洹子孟姜壺》,認為“洹子”當(dāng)為“宣子”,指的是陳僖子之子宣子其夷,并非以往學(xué)者所說的陳桓子(《由清華簡〈系年〉談洹子孟姜壺相關(guān)問題》,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85,2012年2月14日)。但總的來看,還沒有研究齊國歷史文化的專門論文,因此通過對《系年》的整理和研究,探討齊國歷史文化顯得極為必要。筆者不揣谫陋,試對有關(guān)的幾個問題作一淺析。
關(guān)于齊長城的設(shè)置,張維華、王獻唐等先生在上世紀(jì)已有深入研究。近年來學(xué)者通過實地調(diào)查,掌握了許多實物資料,推動了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但是在諸多問題上爭議依然存在,如齊長城的始建年代,僅張維華先生總結(jié),就有根據(jù)《管子》記載而提出的齊桓公始建說、根據(jù)對驫羌鐘時代認定的不同而產(chǎn)生的各種推測、根據(jù)《竹書紀(jì)年》記載提出的齊威王始建說、齊宣王始建說等多種說法,*張維華:《中國長城建置考》,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第1-29頁。成為長城研究史上的一段公案。除此之外,齊長城的始建地域,學(xué)者也沒有統(tǒng)一認識。厘清這些問題,對齊長城乃至中國長城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幸運的是,新出清華簡《系年》記載了齊長城設(shè)置的年代和區(qū)域,見第二十章:
“晉敬公立十又一年……齊人焉始為長城于濟”,晉敬公十一年是公元前441年,這明確標(biāo)注了齊長城的始建年代,而始建地域是在濟水流域,在齊國古平陰,《左傳》襄公十八年說:“冬十月,會于魯濟,尋湨梁之盟,同伐齊,齊侯御諸平陰,塹防門而守之?!薄端?jīng)注·濟水》篇引京相璠云:“平陰,齊地也,在濟北盧縣故城西南十里。平陰城南有長城,東至海,西至濟,河道所由,名防門,去平陰三里?!边@里正是齊國的要塞,是防御晉國的重要地帶。這一記載符合考古學(xué)者任相宏先生實地調(diào)查的情況:長清、平陰西線的山前沖擊地帶,“這一要塞,由長城城墻、防門、平陰和大型制陶手工業(yè)作坊等幾部分構(gòu)成?!纬闪艘粋€完備的軍事體系。”“齊長城源頭設(shè)置年代上限不超過魯襄公十三年(前560年),下限不晚于周威列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4年)?!悄甏加诖呵锿砥谄黼A段,使用于戰(zhàn)國時期,田齊為其鼎盛時期?!?任相宏:《齊長城源頭建置考》,載《東方考古》第一集,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4年,第273頁。根據(jù)這一框架,可以推知,《系年》載公元前441年“始為長城于濟”,應(yīng)該是齊長城的始建年代。
前輩學(xué)者的調(diào)查和研究,有的已經(jīng)十分接近這一事實,但并未成為主流意見,而《系年》回答了爭議已久的齊長城建置年代問題,功莫大焉!有關(guān)文句的解析,已有專文討論,*陳民鎮(zhèn):《齊長城新研》,《中國史研究》2013年第3期。此不贅述。還需說明的是,“始為長城于濟”,僅是齊國修建長城的最初實踐。*近讀王永波、王云鵬先生《齊長城的人字形布局與建制年代》一文,也注引清華簡《系年》所載,認為這是在“南部山地長城之外又加筑了一道‘濟水岸防’”,將“始為長城于濟”一句理解在濟水一帶開始建設(shè)長城,而非整個長城的建制。說見《管子學(xué)刊》2013年第2期。此后,齊國修筑長城一直沒有中斷,《系年》第二十二章載公元前404年齊被晉國打敗后,又被逼立下盟約,第一條即是“毋修長城”,晉人要求齊人不再修筑長城,這說明齊長城作為軍事設(shè)施防御三晉時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405年,田悼子去世,齊國內(nèi)亂,公孫氏出奔,并以領(lǐng)地廩丘歸入晉國。齊國伐廩丘,與晉爭奪此地?!吨駮o(jì)年》記載此事說:
晉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殺其大夫公孫孫。公孫會以廩丘叛于趙。田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師救廩丘,及田布戰(zhàn)于龍澤,田布敗逋。(《水經(jīng)·瓠子水注》引)
齊國內(nèi)亂所引發(fā)的與晉國的戰(zhàn)爭,《系年》中也有詳細記載:
整理者認為“晉三子,魏斯、韓虔、趙籍。簡文不載大夫之名。與陳和盟的是三子的大夫,說明陳和此時地位尚不能和魏文侯等晉三子并列?!?李學(xué)勤主編:《清華大學(xué)藏戰(zhàn)國竹簡》(貳),第194頁。
對于竹簡的記載,可以從齊國當(dāng)時的內(nèi)政情況進行分析。根據(jù)《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莊子卒,子太公和立。田太公相齊宣公。宣公四十八年,取魯之郕。明年,宣公與鄭人會西城。伐衛(wèi),取毌丘。宣公五十一年卒,田會自廩丘反。宣公卒,子康公貸立?!卑?齊康公即位年代沒有疑義,但錢穆先生據(jù)《索隱》引《竹書紀(jì)年》考證陳(田)和始立為相在齊宣公五十一年,*錢穆:《先秦諸子系年》,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1頁。甚確。由此可知,這次的三晉伐齊,僅僅是陳和為相一年,而齊康公即位沒有多久。不過,這也很難質(zhì)疑陳和的地位問題。據(jù)《田敬仲完世家》,陳和的祖父陳襄子時已經(jīng)“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可見陳氏早已將齊國權(quán)力掌控在手。因為陳和秉政,脅迫齊侯主動“盟與晉軍”,晉三子則沒有必要再和其臣下盟。但為了保證與齊侯盟約的有效執(zhí)行,晉三子又不得不派大夫再和陳和等訂立盟約,這恰恰是看重了陳氏的地位。三晉做法或許還有一個因素,就是戰(zhàn)勝國對戰(zhàn)敗國的侮辱和藐視,如《系年》本章載越公與齊魯兩國盟,“越公內(nèi)入饗于魯,魯侯馭(御),齊侯參乘以入”,即是對齊魯兩國的羞辱。
與陳和一起盟諸晉大夫的齊人陳淏,應(yīng)是軍事將領(lǐng)。有關(guān)他的身份,董珊先生認為:
陳淏,疑為田侯剡。淏/昊,匣母幽部;剡,禪母談部;炎,匣母談部,幽、談兩部可以對轉(zhuǎn),所以“淏”可以讀為“剡”。田侯剡失載于《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僅見于《索隱》引《古本竹書紀(jì)年》:“(齊康公)二十二年,田侯剡立?!?董珊:《讀清華簡〈系年〉》,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52,2011年12月26日。也有學(xué)者認為陳淏是《呂氏春秋·順民》篇中的鸮子,可備一說,見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6504&nid=440804。
從音韻通轉(zhuǎn)來看,董先生所論很有道理。如若此說可信,則有利于我們了解田齊世系的一些問題。根據(jù)《史記》“齊康公二十年,田和卒。二十一年,田和子桓公午立。”則不當(dāng)有田侯剡一世,但《索隱》指出:
《紀(jì)年》“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后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洞呵锖髠鳌芬嘣啤疤镂鐝s田侯及其孺子喜而兼齊,是為桓侯”。與此系家不同也。
錢穆先生《先秦諸子系年》“齊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一條指出:
《年表》漏去剡一世,并前漏去田悼子一世,自田常以下,田齊只得十世,與《莊子》十二世有齊國之語不符。當(dāng)依《紀(jì)年》。又田和以齊康公二十年卒,田剡即以是年立,《年表》書之隔歲,依人君即位翌年稱元之例也?!端麟[》引《紀(jì)年》作齊康公二十二年田剡立,誤衍一二字。知者?《魏世家索隱》據(jù)《紀(jì)年》,謂:“桓公立十九年,當(dāng)梁惠王之十三年”,則桓公弒君自立,在魏武侯二十一年。(周安王二十六年。)自此逆溯而上十年,正為齊康公之二十年。(周安王十七年。)知《史記》于此乃誤其世系而未誤其年也。*錢穆:《先秦諸子系年》,第220-221頁。
錢先生所辨甚精,由此可知:齊康公十九年,田和被立為齊侯,田氏代齊;次年田和卒,再次年陳淏立,是為田侯剡。不過田侯剡立第十年,就被田午殺掉了。根據(jù)《系年》所載,陳和、陳淏在齊康公元年即與晉盟誓,可見此時陳淏已秉軍政之權(quán),早已成人,后“楚師將救武陽,王命平夜悼武君使人于齊陳淏求師。”(二十三章)楚王讓使者直接向陳淏求師,未提及陳和,說明陳淏掌權(quán)甚大,才有可能成為齊侯。
可討論的一點是,陳淏與陳和、陳午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其與陳和是否父子?據(jù)《紀(jì)年》,陳午出生在齊康公五年,如按一般的說法,陳淏(田侯剡)與陳午是兄弟,則他們年齡差距似稍嫌大。文獻不足,這里仍存疑待考。
《系年》篇幅雖小,卻勾勒出西周至戰(zhàn)國初期的許多重要的史事框架,敘事線索清楚且簡單明了,對各諸侯國史事了如指掌,對列國關(guān)系分析透徹,如文中幾個“始”字的運用,更是凸顯了作者的卓越見解。從《系年》中,我們還可以窺知齊國外交的有關(guān)情況。
(一)齊國與晉國的關(guān)系
依據(jù)《系年》,可以將齊國與晉國的關(guān)系大體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春秋早中期。兩國關(guān)系比較和睦,表現(xiàn)是晉文公重耳流亡齊國時,“齊人善之”,后來文公即位,楚成王率領(lǐng)諸侯圍宋伐齊,并在齊地駐扎,“晉文公思齊及宋之德,乃及秦師圍曹及五鹿,伐衛(wèi)以脫齊之戍及宋之圍?!?第七章)文公五年,齊與晉盟,兩國交流開始頻繁。
第二階段是春秋中期以后,齊、晉交惡并發(fā)生武力沖突,直到《系年》作者時代“至今齊人以不服于晉”。
從《系年》記載看,齊頃公戲弄郤克,正是兩國交惡并引發(fā)沖突的導(dǎo)火索。與史籍記載不同的是,《系年》指出郤克出使齊國還直接邀請了齊卿高固:“今春其會諸侯,子其與臨之?!倍鹊綍x國盟會時,齊頃公自知理虧未敢與盟,高固也半途而廢,“至莆池,乃逃歸”,只有“三嬖大夫”前去赴會。外交會盟,強調(diào)參與者身份的平等,齊國僅有三位下大夫出席,再次挫傷了晉國的尊嚴(yán)。這樣一來,盟會的主題就變更為對齊國的聲討。
此時的齊國非但沒有安分守己,還出擊圍困晉的盟國——魯國,給了晉國更充分的討伐理由。因此“駒之克率師救魯,敗齊師于靡筓”,順利復(fù)仇。無奈之下,齊頃公于次年朝見晉景公,仍被郤克羞辱了一番。郤克所言“齊侯之來也,老夫之力也”,正是對其在齊受辱起誓的回應(yīng)?!蹲髠鳌酚涊d郤克還要求將嘲笑他的齊頃公母親送往晉國當(dāng)人質(zhì)。可以看出,齊國上下為這一不檢點的外交行為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作為出使他國的使節(jié),除了具備敏銳的洞察力,還必須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和沉著冷靜的應(yīng)變能力。但據(jù)《系年》,高固與其子高厚都曾逃盟,以高氏父子和郤克相比較,同是出使,郤克在個人尊嚴(yán)受到侮辱的情況下,依然能夠保持鎮(zhèn)定,雖然先行回國但要求副使一定完成任務(wù)。而高氏父子,一個未到達目的地,看到形勢不妙就逃了回來,授人以柄;一個則因為歌“詩不類”,被晉國認定“有異志”,觸怒了晉國君臣,由于“逃歸”,導(dǎo)致了晉“平公率師會諸侯,為平陰之師以圍齊,焚其四郭,驅(qū)車至于東畝?!?第十七章)
高氏作為齊君的寵臣,多次作為使節(jié)參加盟會。在盟會時卻屢屢不遵守禮儀,如《左傳》襄公十年記載,齊靈公十九年“三月癸丑,齊高厚相大子光,以先會諸侯于鐘離,不敬。士莊子曰:‘高子相大子以會諸侯,將社稷是衛(wèi),而皆不敬,棄社稷也,其將不免乎!’”《史記·齊太公世家》說高厚為太子傅??梢?高厚為齊太子老師,卻沒有擔(dān)當(dāng)起自己的責(zé)任,以致在“鐘離”會盟時,兩人自恃為大國,不守禮節(jié)且待人“不敬”,受到了士莊子的批評,并預(yù)言這對“師徒”將難保全身。
沒過幾年,士莊子的預(yù)測就開始應(yīng)驗。由于高厚對太子光的不良教導(dǎo),招致了齊國的災(zāi)難:齊靈公二十八年,廢太子光而改立公子牙,讓高厚改傅公子牙,這時候大臣崔杼勾結(jié)太子光,趁靈公病重擁立太子光為齊莊公。莊公被立后,高厚就被崔杼殺掉了。在高厚教導(dǎo)下成長起來的齊莊公更是行為不端,與崔杼的妻子私通,導(dǎo)致“齊崔杼殺其君莊公,以為成于晉”。
其后,齊與晉關(guān)系并沒有改善,據(jù)《系年》十八章載,晉攻齊“平陰之師”后,兩國相互“復(fù)仇”,即欒盈奔齊,“齊莊公涉河襲朝歌,以復(fù)平陰之師”,“晉人既殺欒盈于曲沃,平公率師會諸侯,伐齊,以復(fù)朝歌之師”。直到晉國出現(xiàn)內(nèi)亂,“七歲不解甲”,齊國唆使諸侯叛晉,出現(xiàn)“至今齊人以不服于晉,晉公以弱”的局面。
戰(zhàn)國初期的晉、越聯(lián)合伐齊,正是兩國關(guān)系惡化的延續(xù)。隨著兩國關(guān)系的惡化,齊國倒向了同樣與晉為敵的楚國,“同仇敵愾”,所以發(fā)生了《系年》卒章載晉、楚交戰(zhàn)時齊人率車千乘救楚的事情。
(二)戰(zhàn)國初期齊國與越國的關(guān)系
那齊、越兩國關(guān)系如何呢?《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說:“句踐卒,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強立。王無強時,越興師北伐齊,西伐楚,與中國爭強?!彼抉R遷認為在越王無強時越國才北伐齊國。從《系年》看,司馬遷的記載并不準(zhǔn)確,越國早就參與到伐齊及“與中國爭強”的行動中來。
《系年》記載了越人三次出兵伐齊,分別是晉敬公十一年(公元前441年)、晉幽公四年(公元前430年)和楚聲桓王元年(公元前404年),彌補了越王勾踐至無強時期齊國與越國關(guān)系記載的缺環(huán)。細察戰(zhàn)國初期越伐齊的三次戰(zhàn)爭,可知越國外交策略由原來的“結(jié)齊、附晉”而轉(zhuǎn)變?yōu)椤敖Y(jié)晉、攻齊”。
《系年》所載又可與《呂氏春秋·順民》篇有關(guān)記述聯(lián)讀:
齊莊子請攻越,問于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也?!鼻f子曰:“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焙妥釉?“以告鸮子?!丙^子曰:“已死矣以為生?!?/p>
據(jù)陳奇猷先生考證,齊莊子系指田莊子,是田和的父親*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484-496頁。,從時間上看,《順民》篇所載當(dāng)介于越國第二次和第三次伐齊之間。齊莊子所述“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說明越人的國力有所下降,因此謀劃復(fù)仇;而“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也”,當(dāng)是田氏先君對越國伐齊的場景歷歷在目、刻骨銘心,故以猛虎視之。*按,此篇涉及問題較多,筆者擬另撰《清華簡〈系年〉與〈呂氏春秋·順民〉解析》一文詳加討論。
(三)相關(guān)會盟問題
除此之外,還要被迫盟誓,如晉越兩國第三次伐齊,所言“母(毋)攸(修)長城,母(毋)伐廩丘”,是盟誓的“條款”,更是因齊國戰(zhàn)敗而被強加的,實際上是對齊國內(nèi)政的干涉。
晉越相約伐齊是通過盟會實現(xiàn)的,齊國請成也是通過盟會實現(xiàn)的?!断的辍匪姂?zhàn)國初期齊國、三晉、越的盟會資料,正有助于補充傳世文獻記載。工藤元男先生統(tǒng)計了《史記·六國年表》所見公元前407年至公元前237年之間“盟”、“會”、“遇”、“朝”史例表,呂靜先生介紹,在這張表中明確諸國之間舉行“盟”的有四次,呂先生據(jù)此指出:“從現(xiàn)有的記載來看,整個戰(zhàn)國時代盟誓舉行的次數(shù)驟然減少,盟誓不再成為維持社會秩序的主流方式?!?呂靜:《春秋時期盟誓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164-165頁。
晉國與越國第二次伐齊,《系年》記載說:
這里提到了兩處地名,“句俞之門”和“襄平”,網(wǎng)上“小狐先生”考證“句俞之門”為谷丘,在齊地,可參。*小狐(侯乃峰):《讀〈系年〉臆札》,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ID=1766,2012年1月3日。而“襄平”一地,注釋者指出:“襄坪(平),地名,與燕國之襄平無涉。”燕國有襄平,在今遼陽,文獻習(xí)見,燕國鑄行的貨幣就有“襄平(坪)”布。但越國與宋國居齊之南,他們聯(lián)合攻打齊國自然不會去燕地。我們以為,越與宋敗齊師,應(yīng)在齊國境內(nèi)。
銀雀山漢簡《孫子兵法·黃帝伐赤帝》說:
孫子曰:【黃帝南伐】赤帝,【至于□□】,戰(zhàn)于反山之原,右陰,順術(shù),背沖,大滅有之?!尽跄辍啃菝?熟谷,赦罪。東伐□帝,至于襄平,戰(zhàn)于平□,【右】陰,順術(shù),背沖,大滅【有之?!酢磕晷菝?熟谷,赦罪。北伐黑帝,至于武隧,戰(zhàn)于□□,右陰,順術(shù),【倍沖,大滅有之。□年休民,熟谷,赦罪】。西伐白帝,至于武剛,戰(zhàn)于【□□,右陰,順術(shù),倍沖,大滅有】之。已勝四帝,大有天下,暴者……以利天下,天下四面歸之。湯之伐桀也,【至于□□】,戰(zhàn)于薄田,右陰,順術(shù),背沖,大滅有之。武王之伐紂,至于 遂,戰(zhàn)牧之野,右陰,順術(shù),【倍沖,大滅】有之。一帝二王皆得天之道、□之□、民之情,故……
簡文記載黃帝“東伐□帝,至于襄平,戰(zhàn)于平□”,“襄平”,銀雀山漢簡注釋者謹(jǐn)慎地指出“戰(zhàn)國時燕地有襄平,在今遼寧遼陽縣北;又漢時有襄平侯國,在今江蘇境內(nèi);不知是否與簡文所謂襄平有關(guān)?!?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第32-33頁。
從銀雀山漢簡《黃帝伐赤帝》看,黃帝分伐四方之帝,簡文雖有殘缺,但也可看出四方帝是以四方和四色命名的,注釋者認為東方之帝,應(yīng)為“青”,但“帝”上一字又不似“青”。依據(jù)黃帝所伐之四方,北方為黑帝,西伐白帝,又前有赤帝,所以東伐之帝,當(dāng)與“青”字意近。一般認為,東方之帝是太昊,也稱太皞,如《淮南子·天文訓(xùn)》說:“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zhí)規(guī)而治春,其神為歲星?!睓柝S實先生通過對文獻和考古資料的梳理,認為:“太昊系部族最初活動于魯東和蘇北地區(qū),后來迫于良渚文化的壓力或水患,才舉族西遷到了皖北、豫東和魯西南地區(qū),其時約當(dāng)大汶口文化中期后段和晚期階段。……后世一直尊太昊為東方之帝,很可能與太昊氏最初居于東方相關(guān)。”*欒豐實:《太昊和少昊傳說的考古學(xué)研究》,《中國史研究》2000年第2期。此論證可為參考。因此黃帝伐東方之帝在東方齊魯之境。
春秋以降,齊國就不斷擴展疆域,戰(zhàn)國初期已經(jīng)控制了魯西南一些地區(qū),把魯國壓縮在一隅,東部沿海更成為其腹地。銀雀山漢簡《黃帝伐赤帝》為《孫子兵法》佚篇,孫子為齊人,其兵法流傳地也在齊國及周邊,所以那里黃帝伐東方之帝的傳說十分盛行,因而襄平為時人所熟知。藉此我們以為,漢簡所載襄平即《系年》之襄平。
《黃帝伐赤帝》言黃帝伐四方之帝,其戰(zhàn)場多是“至于某地、戰(zhàn)于某地”,從簡文看,應(yīng)是所至之地名大于戰(zhàn)場之地,二者可以互證,黃帝伐東帝“至于襄平,戰(zhàn)于平□”,但遺憾的是,“平”后一字殘缺,使我們不能知道其具體位置。
尚可推測的是,三晉與越伐齊,進攻地點和路線應(yīng)當(dāng)不同,就宋、越聯(lián)軍攻打齊師而言,戰(zhàn)場應(yīng)在宋或越與齊交界處。
[責(zé)任編輯:曹魯超]
A Tentative Study on History Facts of Qi State in the Text Xi Nian on the Bamboo Slip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DAI Sheng
(CollegeofHumanities,YantaiUniversity,Yantai264005,China)
The text Xi Nian on the bamboo slip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records important history facts about Qi State, such as the setting time of the Great Wall of Qi; the status and lineage of Tian before Tian State substituting the Qi State; the relationship of Qi and Jin States during the Period of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the relationship of Qi and Yue States in early years of Warring States; and Xiangping was a city of Qi State.
the bamboo slips collect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the text Xi Nian; Qi State; the Great Wall of Qi; Xiangping
2014-06-20
代生(1981- ),男,山東曲阜人,歷史學(xué)博士,煙臺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講師,研究方向為先秦史、出土文獻。
國家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考古發(fā)現(xiàn)與先秦史詩、頌詩”(13BZW046)
K 092
A
1002-3194(2015)01-008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