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愛心,它是一種主動的,不求回報的行為表現。是一種奉獻他人、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的精神。愛不僅僅讓人感到溫暖,且還可以賜予人強大的力量,尤其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愛心是教師職業(yè)的需要,一名教師若無愛心,那么她(他)學歷再高也不會是個好教師。所以說,愛心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核心。那么,幼兒園教師所必備的愛心更多應體現在工作中的哪些方面呢?我認為:一要愛幼兒,二要用正確的觀念引領家長。
一、愛幼兒
愛幼兒是作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基本要求,這也是我們常常提到的師德。幼兒園一切以幼兒為主,以幼兒為本,所有的出發(fā)點都要圍繞幼兒開展。
在2014年7月20日上午左文玲老師的授課中,我得出一個總結:一個人的身心健康是從幼兒時期開始的。由此可見幼兒園教師的愛心是多么的重要,但這相對來說也確實加大幼兒教師的工作壓力。
愛幼兒主要表現在了解孩子、尊重孩子。記得曾觀看過一部影片《放牛班的春天》,這是一部出自法國的具有教育性的經典電影,影片中的馬修老師在一所男生寄宿學校當代課老師,然而馬修老師所要面對的學生大部分都是難纏的問題兒童及少年,體罰在那所學校也司空見慣,但馬修老師卻沒有因為學生的惡作劇以及學生們一味胡鬧的叛逆心態(tài)而放棄他們。恰恰相反,為了改變這群“問題”兒童,他創(chuàng)作音樂作品組織合唱團,用他真誠的音樂來打開孩子們封閉的心靈。馬修老師把他的學生真正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對待、來愛護,他寬容,愛孩子的心,給予那群“放牛班”孩子春天。這部經典影片至今深深地強烈地震撼了我。與此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在此,向尊敬的馬修老師致敬。
二、用正確的觀念引領家長
用正確的觀念引領家長,這點看似與愛心無關的話題,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是愛心的延伸活動。愛孩子不可僅僅體現在教師了解孩子、尊重孩子之上,還可以體現在關愛孩子的園外生活,這時便牽扯到家園共育的問題。
眾所周知,成就一個孩子的良好品質,主要是源自家庭、學校、社會。教師所要做的就是用正確的育兒知識引領我們的家長朋友,讓家長和我們一起站在最新教育理念的同一高度來引導我們的孩子,來欣賞我們的孩子,來愛我們的孩子。但愛孩子絕對不是溺愛。
現在家庭育兒模式用不等式的算術來表示:4+2=1,意思就是家中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加上爸爸、媽媽最后都圍繞著同一個孩子,她(他)們是抱在手中怕飛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用這樣的語言來形容家長們的溺愛一點都不過分。當今時代的家庭大部分都只有那么一個孩子,所以教師在跟家長宣傳正確的育兒方式還是存在著很大的困難的。引用來自微信中的審判研究——徐英榮老師所談的“新制度遭遇舊傳統”的種種困難,這何嘗不是。雖然所針對的目標不同,但困難卻是相同的。用正確的觀念引領家長也存在著“新制度遭遇舊傳統”,此處,就需要我們教師朋友的智慧了。
分享來自國培教師陳水平老師自敘她和孩子去商場的故事,這讓我印象很深刻:陳水平老師帶著她的孩子去商場,途中孩子因哭鬧要求抱著去商場,鑒于孩子的體能,當時陳老師正面斷然拒絕,但在拒絕的同時卻給了孩子一個明確的目標,就是當孩子走到某一個目的地時才可以抱著走,她的孩子在媽媽明確的目標下欣然接受此提議,媽媽也在那個目的地兌現了自己的承諾。屢次重復,在以后去商場的路上孩子還會哭鬧嗎?答案很明了,是不會的。她的孩子在以后去商場的路上甚至不再需要媽媽的提醒自己便會在那個約好的目的地等待媽媽的到來,陳老師自述她和孩子的故事讓我進一步了解到,溺愛不是愛孩子,而是縱容孩子。溺愛給孩子所帶來的后果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