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公民教育必須從學校教育尋找突破口,革新實施德育教育的理念,重新構(gòu)建以“愛”為核心的關(guān)懷德育教育,從而培育出不僅具備德育理論知識的公民,更是擁有德育信仰的自律公民。
【關(guān)鍵詞】功利主義 " "公民教育
一、現(xiàn)代學校與功利主義
從古至今,中國是一個社會本位的國家。哪怕是今天,教育體系從上至下都強調(diào)“以人為本”,強調(diào)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性,教育還是要在依據(jù)社會本位去塑造“社會需要”人的前提下開展個性教育。德育在這樣的宏觀大環(huán)境下,也難以幸免地帶上功利性色彩。具體表現(xiàn)有功利主義德育功能觀、功利主義德育目的觀、功利主義德育課程觀等等。功利主義現(xiàn)象就如多米諾效應一般,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滋生到教育的搖籃——現(xiàn)代學校中。
當學校打著“重視德育教育”的幌子,實際不作為時,咱們的一線教師們也淪陷了。雖然學校德育課被主課擠占的情況不再多見,但我們的教師早已忘記德育課的本質(zhì)。任課教師為了完成每學期的課時任務,為了一紙成績,只負責把書本上的德育理論知識教給學生。
二、“失真的公民”和幸福感的喪失
首先,“失真的公民”總是以利己思維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他們總是關(guān)心自己的利益和得失,常常忽視別人的感受,他人在其眼里往往是作為助其利益得以實現(xiàn)的工具和手段。所以他們總是很難處理好自己和他人和集體的關(guān)系,雖然是以自己為中心,但有些時候不得不顧及其他,這往往也會讓他們很矛盾。學校自然而然成為他們進行激烈的個人競爭和利益爭奪的場所,而不是共同學習和一同成長的場所。
其次,“失真的公民”對周遭的人總是持懷疑、不信任的態(tài)度。因為每當遇到問題或事情,這類人總是以自己的思考模式去假想他人。因為他們自己做任何事的目的性很強、很自我,所以在他們看來別人思考做事的出發(fā)點也是自己,于是合作交流變少。
再次,“失真的公民”總是希望在達成自己目的的前提下,不讓他人洞察到自己的私心。既要在眾人面前營造出一副完美、受人尊敬的形象,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利益不受損失。誰也不知道誰的話是真還是假,可能他在表示贊同你意見的時候心里其實是持相反意見的。
最終,在自私、功利和虛偽的矛盾心理狀態(tài)下,“失真的公民”很難真正融入集體這個大家庭,總想著人人為我,卻將我為人人棄之一邊。這種狀態(tài)下,人與人之間我們所能看到的更多是利益關(guān)系,缺乏情感這條紐帶所建立的關(guān)系勢必是脆弱不堪,難以經(jīng)得起時間和真正挑戰(zhàn)的考驗。
三、挽救“失真的公民”:重在學校德育教育
首先,現(xiàn)代學校應確立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的根本目標。公民教育理應堅持以學生為“本體”的學校道德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以人為本的德育理念,就是要以人為中心,突出人的發(fā)展。只有樹立起以學生發(fā)展為終極目的的觀念, 才可能做到德育以學生為“本體”,關(guān)心愛護學生。
其次,公民教育要關(guān)注信仰教育。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健康的人生信仰。一個人可能沒有宗教信仰,甚至也可能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但絕對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
最后,公民教育應施以“愛”為核心的關(guān)懷德育。中國德育的功利性特征使德育本性嚴重喪失,使德育本應具有的超越性功能發(fā)揮反倒成為一種受人懷疑因而亟需強調(diào)的理想。教師首先不能認為德育理念是難以達到的理想境界,是遙不可及的。同時教師不能把每節(jié)德育課程當作完成一項任務去給學生灌輸?shù)掠R,讓學生誤解為這些書本上所要強調(diào)的德育理念只是為了應付考試,除此之外別無他用。教師要從自身做起,以身示范,用情動之,用自己的行動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擁有一個健全的道德人格的公民,是可以給身邊的人帶來和諧和幸福的。
【參考文獻】
[1]蔣青海. 功利主義與實用主義的紐帶作用[N].第二屆中國科技哲學及交叉學科研究生論壇論文集, 2008-12-01.
[2]王學川. 功利化大學德育觀的批判與超越[J].高校教育管理,2010(07).
[3]唐蓓. 虛擬與真實:關(guān)于思想政治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的思索[J].長興中學學報,2010.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S].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6]葉飛. 競爭性個人主義與“孤獨的”公民[J].高等教育研究,2013,34(02):67-73.
[7]王全文,劉國強. 道德教育從功利取向到人本取向的跨越[J].德州學院學報,2008,24(01):83-86.
[8]高良,古良親. 功利主義:德育實效性低迷的“病理”分析[J].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2,20(04).
[9]杜時忠.德育追求什么[J].湖北教育報,1994(3).
[10]檀傳寶.功利主義:中國德育的癥候群之一[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6(3):24-28.
[11]段學芬,汪耀進.功利主義德育觀的評析與超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02,15(04):49-52.
[12]石澤健.學校德育功利化傾向探析[J].廣東教育,2005(6): 48.
[13]林鐘烈.論德育的功利化傾向及其對學校德育目標的啟示[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 6): 35-36.
[14]單振濤.學校德育的功利化傾向及其成因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7(4): 6-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