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學作品中的通感現(xiàn)象較為普遍,它把讀者的各種感覺在一定條件下溝通起來,讓聽覺、觸覺、嗅覺等補充視覺感受的不足;它使其他感覺形象地轉化為聽覺形象,啟迪讀者更加深遠的想象和聯(lián)想。通感往往和比喻相結合,賦形于聲,賦形于色,聲色形兼?zhèn)洌鰪娢恼碌母腥玖?。通感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平面的景物立體化、單純的感覺復雜化,從而使人們的認識得到進一步的深化。
【關鍵詞】文學作品 " " 通感 " " 比喻
通感,簡單地說,就是把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感覺在一定的條件下溝通起來,使它們相互作用,借以表情達意的一種修辭方式和創(chuàng)作技巧。
通感其實古已有之。我國古代的畫院常以考題試畫。相傳,有一次以“踏花歸去馬蹄香”為命題讓畫家作畫。許多應試畫家苦思冥想,大多畫出一片片千姿百態(tài)的繁花、一匹匹活靈活現(xiàn)的駿馬、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但都未能把那個“香”字畫出來。有一位畫家,匠心獨具,他畫的是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的一個傍晚,一個人騎在馬上悠然而行,幾只蝴蝶追繞著馬蹄,翩翩飛舞。蝴蝶為什么要繞馬蹄飛呢?這在生活中或許是極不可能的,但在藝術上,這種畫法卻是獨辟蹊徑的創(chuàng)新。這個畫面很自然地使人聯(lián)想到蝶飛與花香的關系。蝴蝶繞著馬蹄飛舞,是由于馬蹄上沾染了花的香味,把“踏花歸去馬蹄香”這一命題形象生動、韻味十足地表現(xiàn)了出來。這位畫師十分巧妙地把嗅覺轉化為視覺,用形象的視覺代替了抽象的嗅覺,圓滿地完成了畫題。這是通感技巧在繪畫創(chuàng)作中應用的一個典型實例。
在文學作品中,通感的應用就更為廣泛,也更加微妙?,F(xiàn)實生活中,客觀事物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往往是復雜難辨的,只靠某一種感覺的功能和活動,常常很難準確、充分地表達出來。這樣,就必須求助于通感來發(fā)揮作用。下面我就中專語文教學中的幾例通感的運用作以分析。
朱自清的《綠》中,寫梅雨潭飛濺起來的水花的透亮和細微時,有這么一段描寫:
“那濺著的水花,晶瑩而多芒;遠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紛紛落著?!边@顯然是視覺形象,是顯不出通感作用的。接下來繼續(xù)寫道:“輕風起來時,點點隨風飄散,那更是楊花了?!@時偶然有幾點送入我們溫暖的懷里,便倏地鉆了進去,再也尋它不著?!边@段描寫,細微的水花,被風吹散變得越發(fā)細微,以致難以用視覺感受到它的存在。在這種情況下,作者不再寫視覺范圍內(nèi)的水花,而通過觸覺來表現(xiàn)它,讓它倏地鉆進了“我們溫暖的懷里”,“再也尋它不著”。這就把觸覺和視覺溝通起來,讓觸覺補充了視覺感受的不足,顯示出了通感的作用。
魯迅先生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這樣寫道:“我將深味這非人間的濃黑的悲涼?!薄皾夂凇笔恰氨瘺觥钡男揎棾煞?,是作用于人們的視覺器官的客觀現(xiàn)象,而“悲涼”是形容人的主觀感覺。作者運用通感,更確切地刻畫出舊中國的極度黑暗,深化了文章的意境。
通感在作品中的運用不是孤立的,它往往要與比喻修辭格相結合。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有這樣一段經(jīng)典的描寫:“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薄扒逑恪笔切嵊X的可感形象,“歌聲”是聽覺的可感形象,“縷縷清香”和“渺茫的歌聲”都有飄渺輕柔、若有若無的特點,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使嗅覺形象轉化為聽覺形象,啟迪讀者更加深遠的想象和聯(lián)想。
《荷塘月色》還有這樣描寫塘上月色的句子:“塘中有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鈴上奏著的名曲。”這也是通過比喻,把視覺器官上的感覺用聽覺器官來表達,通過通感使讀者引起聯(lián)想,用欣賞梵婀鈴上奏著名曲的聽覺感受來體會荷塘上光與影的和諧之美。
再看《明湖居聽書》一文中王小玉唱歌的描寫。作者具體從聽眾的感受出發(fā),用了大量的比喻,將人們的感覺和視覺形象又賦形于聲、色,把每一個階段都做了細致的描寫,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王小玉初唱時那種并不大的聲音,聽起來使人感到“五臟六腑,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毛孔不暢快?!比绱颂饾?、舒暢、美妙的歌聲,本來是聽覺形象,文中用了人們的感覺形象來設喻,用感受“伏貼”和“暢快”的體會來欣賞甜潤、美妙的歌聲。
描寫那“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的聲音時,說它“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描寫那“回環(huán)轉折”“節(jié)節(jié)高起”的聲音時,又用“由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作比,用人們的視覺形象說喻。
如果說用層層疊疊的山峰來比喻一句比一句高的演唱,在讀者面前所出現(xiàn)的,還只是凝固的、靜止的畫面,那么當作者在描繪那“陡然一落”“千回百折”的聲音時,就選用了一個活動的畫面,用一條“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的飛蛇”作比,把白妞那輕快、曲折、甜潤、婉轉的歌聲寫活了。最后,在描寫“陡然落下”“忽又揚起”的聲音時,選了一個“東洋煙火”上天的比喻,使揚起的聲音,形、色兼?zhèn)?,不但繪形,而且還以色彩進行點染。
盡管通感在作品中有著錯綜復雜、千變?nèi)f化的用法,但歸根結底是人們在認識客觀事物時心理活動的反映,是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進行形象思維的一種表現(xiàn),很自然地將各種感覺溝通起來,從而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平面的景象立體化、單純的感覺復雜化,我們在學習和欣賞作品時完全可以掌握它的規(guī)律。
【參考文獻】
[1]朱自清.荷塘月色.
[2]魯迅.紀念劉和珍君.
[3]劉鶚.明湖居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