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以方便讀者理解為主要目標,改變了傳統(tǒng)的原文唯一論的翻譯原則,為翻譯界注入新的動力,使得讀者在閱讀其他國家經典著作的時候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原文的文化背景。從《黃帝內經》的出現(xiàn)到現(xiàn)在,盡管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雨變遷,中醫(yī)術語依舊有著獨特的表達方式。翻譯者除了要對中國文學有一定的了解,還需要學習不同于西醫(yī)的另一種體系。在中醫(yī)翻譯的文字處理等問題上,各翻譯流派仍存在著很大的差別。
關鍵詞 功能主義 翻譯綱要 翻譯策略 傳統(tǒng)中醫(yī)學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5.04.067
Germa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Approach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CM translation
LI Hongmei, ZHANG Hongyu
(Le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eshan, Sichuan 614000)
Abstract The main objective of German functional translation approach is to make it easy for the reader to understand original version. The theory changes the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concentrating on origin only, therefore, the reader could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cultural background when reading classics of other country. From the appearance of \"Yellow Emperor\" until now, despite the experience of two thousand years of ups and downs, the TCM term still keeps its own unique expression. In addition to having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translators have to learn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ystem from western medicine. Different translation theories have different ways of processing words and other issues in TCM translation.
Key words functionalism; translation brie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醫(yī)學科學的進步,醫(yī)學文獻翻譯的理論和實踐研究也在不斷發(fā)展,為人類醫(yī)療事業(yè)的交流融合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有利環(huán)境。其中,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以其獨到的見解、多變的翻譯技巧為中醫(yī)翻譯的發(fā)展和中醫(yī)學在全世界的傳播作出應有的貢獻。
1 德國功能學派翻譯理論概述
1.1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發(fā)展過程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提出是在上世紀的70年代,主要的代表人物有德國學者卡塔琳娜賴斯、漢斯費爾梅爾、尤斯塔霍爾茨曼塔利等。主要由賴斯的文本類型和語言功能理論、費爾梅爾的“目的論”、曼塔利的翻譯行為理論和諾爾德的功能加忠誠理論組成。“目的論”成為了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部分。
1.2 傳統(tǒng)翻譯理論的特點
歷來,原文唯一論在翻譯界占據(jù)指導性的地位。在原文唯一論的約束下,各種翻譯流派都圍繞著原文與譯文的對應關系展開研究,不斷尋找合適的對應詞,完成各種語言之間的轉換。但是,對于作品的翻譯往往存在許多所謂的“禁區(qū)”。比如:在傳統(tǒng)的中醫(yī)著作翻譯中,由于中西醫(yī)的治療體系存在根本性的不同,西醫(yī)講究對人體進行看得見的“探索”,極為注意對身體的研究;中醫(yī)講究“陰陽五行”之道,以傳統(tǒng)的人體構成學說為基礎。兩者對人體的看法不同,不好一一對應。
1.3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翻譯特點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組成部分是由德國學者卡塔林娜賴斯及其學生漢斯費爾梅爾提出的“目的論”,卡塔林娜賴斯認為有時候譯文沒有必要嚴格保持原著內容的準確性,比如科學類著作和學術類著作,他們本身表達的主要內容并不突出其藝術價值,而是其所包含的各種中心思想以及作者的觀點。讀者有時候沒有興趣研究原著作者,比如《黃帝內經》、《神農》等作品,原著作者是誰和著作的整體價值已經不成正比了。除此之外,讀者也不關心譯文與原文之間的對應關系是否正確,讀者的目的在于學習著作蘊含的各種知識。
與原文唯一論相反,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極大地削弱了原著的影響,他提倡把原文看作汲取信息的源泉和資料庫。費爾梅指出:原著所包含的各種內容,無論其采用多么優(yōu)美的描述形式,都是作者為表達其中心思想的素材。原著作者無法考慮到其作品是否會被翻譯,無法預知其作品由哪個流派對其進行翻譯。所以原著與譯文之間很難形成完美的譯文對應關系。由于原著所表達的內容與表達方式無法與讀者之間達到完美的契合,如果按照前文提到的對應關系進行翻譯,會造成許多體系性的不兼容,也不符合讀者的期待。
2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在中醫(yī)翻譯中的運用
2.1 語言的選擇
理論上講,任何語言都可以完成中醫(yī)的傳播工作,但是,根據(jù)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 “目的論”觀點,中醫(yī)的翻譯以及著作傳播可以選擇幾種世界主流語言。國際主流語言如:英語、法語、德語等。除此之外,還可以選擇與許多國家語系相近的、便于對應的語種進行翻譯,比如拉丁語體系。
德國慕尼黑大學著名中醫(yī)基礎理論研究專家,醫(yī)學院中醫(yī)學科教研室博士生導師曼弗雷德.帕克(ManfredPorket)教授就主修拉丁語系的中醫(yī)翻譯工作。他研究出了如何在結合歐洲文化背景的情況下,用拉丁語系對中醫(yī)進行對照翻譯。如:風寒:ventus;實:replete;內關:clusa;寒: algor;腎:orbis rendlis;足三里:vicus ter lius Pedis;涌泉:fons scateus;芤脈:cepacoulicus;心:orbis;虛:inanis等。
根據(jù)費爾梅爾的目的論,只要能夠達到翻譯正確的目的,可以使用任意一種翻譯工具或者方式。雖然拉丁語系在國際上的使用并不頻繁,只有少數(shù)幾個國家仍在使用其作為官方語言,但是,拉丁語系作為歐洲大陸主要語種的起源之一,對其他語言的參考和對照作用是無比巨大的。通過研究拉丁語系與中醫(yī)之間的翻譯,可以為其他語言的轉換構建一個橋梁。
2.2 翻譯方法
根據(jù)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要求,有時原語與譯入語的翻譯形式以及對應程度必須做出改變。翻譯的特色就是忽視語言形式的不同,讓讀者了解另一種文化、知識。 因此譯文要保存中醫(yī)著作的精髓內容,就必須在形式上做出一定的犧牲,改變其表達形式。
根據(jù)對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研究,原著的某些格式和語言恰恰是阻礙翻譯和讀者理解的障礙因素。比如:某些翻譯者在翻譯中醫(yī)“帶下醫(yī)”“男子不育”“陰血”等名詞的時候,生搬硬套其語言形式對應格式,譯為:doctor under the skirt、infertility in men、yin blood。但是,在傳統(tǒng)中醫(yī)理論中,“帶下”的含義就是婦科的意思,如果翻譯成gynecologist更為恰當。傳統(tǒng)中醫(yī)為了繼承四字一句的平仄才使用“男子不育”這一說法,在漢語中完全沒有問題,但是翻譯成英語infertility in men就頗為不通順。在中醫(yī)理論中,血屬陰,陰血是一種固有的分類,在中醫(yī)學的陰陽體系中是沒有疑問的,但是西醫(yī)并不承認陰陽學說,冒昧地加入“yin”這個詞,反而會畫蛇添足,引起混亂,不利于西方讀者理解。所以在翻譯的時候,根據(jù)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就必須做出形式上的改變,或者大膽創(chuàng)新,直接翻譯成“blood”,這樣反而更好理解。
2.3 翻譯細節(jié)
英文作品的大小寫在一般人看來,分別不大,但是在專業(yè)的翻譯眼中,大小寫的字母和單詞代表的意義完全不同。根據(jù)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的研究,中醫(yī)中的許多單詞都應該被翻譯為大寫字母。比如,中醫(yī)講究的人身五行,心、肝、脾、肺、腎,在現(xiàn)行的醫(yī)學翻譯中,大多被翻譯為“heart”,“l(fā)iver”,“spleen”,“l(fā)ung”,“kidney”。但在傳統(tǒng)的中醫(yī)理論里面,這些名詞代表的是一種功能概念,負責人身不同位置的氣血聯(lián)系。在中醫(yī)里,腎的功能是主生殖、主納氣、主骨、生髓、主生長發(fā)育等,但是在傳統(tǒng)的西醫(yī)中,腎屬于泌尿系統(tǒng)。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體系,不能簡單地把這個詞譯為“kidney”,而應該使用英文中代表特殊含義或者專有名詞的首字母大寫形式,正確的翻譯方式應該是“Kidney”或者“KIDNEY”。中西醫(yī)是兩種不同的醫(yī)學體系,不能完全按照西醫(yī)的體系來評價中醫(yī)的醫(yī)療手段,就好像足球不可以套用籃球的規(guī)則一樣。兩種方式各有所長,所以在翻譯的時候就必須找到正確的表達方式,注意翻譯的細節(jié),這樣才能更好地讓讀者理解中醫(yī)理論。
3 結論
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對于文化因素處理和中醫(yī)翻譯中的西化都有借鑒和指導作用,我們應積極地將這種理論應用在中醫(yī)著作的翻譯中,使中醫(yī)的醫(yī)學價值煥發(fā)出新的活力,傳遍全球。
參考文獻
[1] 文軍.當代翻譯理論著作評價[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2.
[2] 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11.
[3] 仲偉合,鐘任.德國的功能派翻譯理論[J].中國翻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