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同課異構”這種課堂教學形式近些年一直受到很大的關注,尤其是在一些課堂教學比賽中,但現(xiàn)在卻出現(xiàn)了“重教學形式而輕教學內容與文章主旨”的傾向;其次,我們強調對文章的多元化解讀,但在解讀的過程中卻又忽視或拋棄了文章的“主元”,這是作者所不愿看到的。作者認為,“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應該重視文章的主旨,同時在尊重并強調“主元”理論的框架下構建教學進程,要讓形式服從于內容,讓多元服從于主元。
關鍵詞:課堂教學;同課異構;內容主旨;多元解讀;主元理論
中圖分類號:G632.42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3-059-1
今年的公開課教學活動,學校邀請了幾位語文老師一起上柯靈的《鄉(xiāng)土情結》(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來自江陰市某所中學的老師,主要引領學生對文章中大量詩歌的解讀來挖掘思想感情,通過一首一首詩歌的誦讀和講解來架構整節(jié)課;無錫市里來上課的老師想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所以他就先讓學生談自己對“故鄉(xiāng)”的體會,然后再落實文本,從概括每段大意入手來分析內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校的語文老師則以“評點式”的讀書方法來引導學生解構文本,他先從書上“對話欄”中的點評語句入手,分析評點的選取角度和所評點的內容,然后指導學生自己選取角度來進行“評點”,如可以評點精彩的語句、評點文章結構、評點引用的詩詞、評點編者的看法、評點作者的思想情感等等,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很好地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應該說,這幾節(jié)課從表面上來看整體的構思都是不同的,教學的流程也不同,都蘊含著每位上課老師的精心設計。但聽了這么幾節(jié)課,靜下心來認真想想,我總覺得這些老師的課是“同課”,但似乎只是做到了同一篇課文,而忽視了真正的“課”(教學內容、文章主旨等)的一致;或者也可以說過于追求“異構”,即課堂教學形式的與眾不同、新奇出巧,卻忽視“課”的本身內涵。例如第一位老師一個勁地抓住文中大量的詩文,解讀意思,挖掘內涵,整堂課儼然就變成了詩歌鑒賞課;第二位老師不知道學生的具體情況,只是一味地引導學生順著自己設計的思路往下講,學生沒有離家離鄉(xiāng)的切身感受,怎樣讓他們談對故鄉(xiāng)的情感體會,更何況要與作者的情感相契合,真有點強人所難,落實到學生那里就成了無病呻吟;本校的上課老師抓住“評點”這一讀書方法,創(chuàng)新了教學過程,整堂課學生發(fā)言積極,課堂氛圍也比較熱鬧,但個人感覺整篇文章似乎被分解得支離破碎,失去了整體感和完美感,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都不知道文章主旨是什么。
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經(jīng)常強調對文本的多元化解讀,如主題的多元化解讀、結構的多元化劃分、內容的多元化分析等,也鼓勵學生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發(fā)散的思考、獨立的思想;但是我認為每一篇文章都是有固定的或者說特定的主題思想的,這是什么,這就是文章的“主元”。這篇文章是柯靈先生為紀念《香港文學》創(chuàng)刊七周年而寫的散文。香港在歷盡150年的風風雨雨之后,終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舉國為之歡慶,全民因之激動。85歲的作家柯靈,作為一位世紀文化老人,早年輾轉各地,飽受戰(zhàn)爭與災難的離亂之苦,對家園之思有特別的體會,于是執(zhí)筆寫下此文,來表達對故土、對祖國的熱愛和贊美,歌頌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說,這就是這篇散文所要表達的“神”,這就是“主元”;而作品在結構上也是以“故園之思”作為線索,由“小家”到“大家”,由“離家”到“歸家”,用“思鄉(xiāng)之情——愛國之情——民族之情”這條主線貫穿全文,將鄉(xiāng)土情升華為愛國主義的思想感情。
所以我認為,不管老師對文章的內容作出如何多的解讀與架構,文章的“主元”應該是不變的,其主旨應該是比較固定的或者約定俗成的。但是我們現(xiàn)在回過頭來再想想老師們所教的課文,是不是出現(xiàn)了太多的異樣,為了追求“異構”,使學生對文本的把握出現(xiàn)了偏差和疑惑,不知道學到了什么,是詩歌?抑或是評點?抑或是其他?總之,沒有把文章的“主元”放在主要的位置上,突顯出“主元”的重要價值,那么文本的主要內容、思想價值也就不重要了。
但是現(xiàn)實是我們教師對于“同課異構”并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充其量最多也是二次備課的翻版,所以一旦進入課堂,也還是你上你的課,我上我的課,課堂更多體現(xiàn)的還是教師自身的功底、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對學生的掌控能力以及學生群體的配合程度等。所以很難說這種課采用的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同課異構”的教學形式。教師們上的是“同課”,但它的“異”,最多只是教師的“異”,而不是“構”的“異”,這一點我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體會最深?!巴n異構”也就往往只是“同課文異構思”,大大縮小了“異構”的概念范圍;或者索性變成了“同課異師”,又無形中偷換了“異構”的概念;最后,“同課異構”就成了一句美麗的口號,而沒有實質的意義。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教學的“三維目標”是指“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從中我們認識到“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其中的重要位置,在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養(yǎng)與文學修養(yǎng)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認為“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應該尊重和重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在教學中的主元地位。
基于以上的理解,“同課異構”的課堂教學能不能這樣來展開:在“主元”地位不變的情況下,先確定所教課文的主旨內容,然后請教師就不同的教學思路準備不同的課;接著在第一個班教學時使用第一種思路,在第二個班教學時使用第二種思路,以此類推;然后請參與聽課評課的老師評價這幾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在學生層面可以用問卷或練習的方式來檢測;最后根據(jù)師生教學效果的評價檢測結果,來最終確定哪一種教學思路最適合對這篇文章的解讀和教學。通過這種摸索的過程,我們可以把最佳的教學呈現(xiàn)給學生,同時使學生得到最佳的知識獲取,我想這才是我們的教學改革想要的結果,也是每一個教師和學生所期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