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繪本是兒童精神成長的營養(yǎng)大餐,如何讓低幼年級的孩子真正地去“閱讀”繪本,筆者以繪本閱讀指導課為契機,通過觀察、傾聽、想象、創(chuàng)作,嘗試引導學生用“眼”發(fā)現(xiàn)繪本圖畫的精美,用“耳”感受繪本文字的精煉,用“心”體會繪本情感的純真,用“手”實踐繪本創(chuàng)作的樂趣。
關鍵詞:自主觀察;傾聽朗讀;調動真情;親手創(chuàng)作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992-7711(2015)13-040-1
繪本,是一種以簡練生動的語言和精致優(yōu)美的繪畫緊密搭配而構成的兒童文學作品。這種作品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有些繪本甚至是全圖畫。優(yōu)秀的繪本是圖畫的藝術,文字的藝術,視覺的藝術,也是聽覺的藝術。它賞心悅目,講究趣味性,還具有思想傳遞性,體現(xiàn)一種既高深又輕淺的兒童哲學,衍生出精神的享受。毫不夸張地說,繪本是兒童精神成長的營養(yǎng)大餐。如何讓低幼年級的孩子真正地去“閱讀”繪本,筆者以繪本閱讀指導課為契機,從以下幾方面來努力,試圖點亮孩子的閱讀之心,讓孩子真正地“閱讀”起來。
一、觀察圖畫,用“眼”發(fā)現(xiàn)繪本圖畫的精美
小學低年級段,孩子的思維是一種具體形象性的思維,繪本以畫為主,畫面豐富,符合兒童早期閱讀的特點和習慣。繪本更以畫面來讓孩子覺得閱讀是簡單的、直觀的、輕松的、有意思的,促使孩子來讀書,提高孩子的閱讀興趣。繪本中的圖畫部分,大部分是大師或知名插畫家,用各種手法,或水彩,或剪貼,或水墨,用流暢的線條,緊湊的構圖,讓每幅圖都充滿內涵,孩子的眼睛看到了美,也提高了孩子的審美情趣。如繪本《小黑魚》是被稱為“色彩魔術師”的繪本大師李歐·李奧尼的作品,大師的水彩拓畫,每一幅圖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畫作,夢幻般的色彩,美輪美奐的海底世界,讓人徜徉其中。在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孩子觀察圖片,弄明白圖上畫著什么,猜想這些事物之間的聯(lián)系;再讓孩子發(fā)現(xiàn)圖與圖之間的變化,猜想故事情節(jié)。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發(fā)現(xiàn)了水母的色彩像彩虹,怪魚的顏色也是多樣的,水草看起來像森林,礁石顏色多樣……如《彩虹色的花》當中,藍色的小老鼠選擇了黃色的花瓣,綠色的蜥蜴選擇了紅色的花瓣……《團圓》中那小河、流水、人家向孩子訴說著江南水鄉(xiāng)的獨特風光,那過年的熱鬧氣氛都融合在吃湯圓、舞龍燈、掛各種燈籠中。更有無字繪本《雪人》中,只有圖畫,沒有文字,孩子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冬天的美,雪花的潔白,雪人的可愛,雪景的粉妝玉砌,銀裝素裹。雖然孩子不懂畫法,但卻有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發(fā)現(xiàn)繪本圖畫的線條美、色彩美、構圖美、情境美。
二、傾聽朗讀,用“耳”感受繪本文字的精煉
小學低年級段,孩子識字不多,閱讀起來還是有一定困難的,在閱讀課上,教者大聲有感情地朗讀,孩子從中感受到語言之美,并豐富了詞匯,增進了孩子語言學習的能力。對于一些孩子熟悉的語句結構,或繪本中重復出現(xiàn)的句式,教師更可以帶著孩子,和孩子一起讀。如《小黑魚》中繪本大師運用了很多比喻句:“水母像彩虹果凍……海葵像粉紅色的棕櫚樹,在風中起舞……”筆者先讓孩子在看過圖說出自己的觀察說得之后,大聲朗讀作者筆下的文字;再把這些整齊的句式放在一起讓孩子跟著老師一起讀;最后引導孩子模仿著也來說說這樣的句子。雖然孩子看不懂太多的文字,但教師的語言卻可以喚醒孩子的耳朵,讓孩子去傾聽,去積累,去模仿。
三、體驗角色,用“心”感受繪本情感的純真
繪本故事橫跨國界,穿越各種文化背景,但有一樣是不變的,那就是情感。《我爸爸》《愛心樹》《猜猜我有多愛你》《媽媽的紅沙發(fā)》……愛永遠是不變的主題;《小綠狼》《小豬變形記》……肯定自己,做自己才是最幸福的;《錫制的森林》、《高空走索人》《犟龜》對夢想的追逐,永不言棄……低年級孩子,生活體驗少,筆者首先通過多種方式的角色轉換,讓孩子們融入到故事中,為其笑,為其哭,讓孩子成為故事中的一員,讓故事所要傳達的情蘊真正走進兒童的內心,融進孩子的生命中,促進孩子的生命成長。如《小綠狼》的教學中,筆者讓孩子扮演小綠狼給自己抹上灰粉,涂上油漆……孩子在涂抹中感受到了小綠狼的努力;如《小黑魚》的教學中,筆者讓孩子想象:如果自己就是那條小黑魚,自己的兄弟姐妹全被金槍魚吃了,此時自己是什么感受,會干什么?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難過、傷心、孤獨。當看到小黑魚和小紅魚變成大海里最大的魚時,孩子不禁止發(fā)出了驚嘆聲,那是對智慧的驚嘆,那是被團結的力量所震撼。如在《別讓鴿子開巴士》的教學中,教者直接可以把“別讓鴿子開巴士”這個任務交給孩子,讓孩子成為繪本的主角,孩子在游戲中,明白了說“不”的意義。筆者相信,只有調動孩子的生活體驗,讓孩子真心與作者的真情碰撞產生共鳴,才能奏出動人的情感之歌。
四、激發(fā)想象,用“手”實踐繪本創(chuàng)作的樂趣
繪本都有留白的地方,給孩子預留了很多想象的空間,讓孩子根據(jù)繪本的整體意境,可以設計書中人物的語言、動作;可以對故事情節(jié)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可以對故事的后續(xù)發(fā)展進行再創(chuàng)作。筆者在《小黑魚》的教學中,讓孩子去構想:如果你是小黑魚,你最想在哪停一停,看一看,和誰玩一玩,玩什么呢;在故事的結尾處,小黑魚和小紅魚們變成了海上最大的魚,還可以變成什么呢?讓我們的孩子動手去畫一畫,如果有時間,也可以讓孩子用拼音在旁邊寫上想寫的文字。在教學《小綠狼》時,在故事的結尾處,教者可通過質疑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和能力的延伸,讓學生畫畫:這只小綠狼再次見到這群灰狼后,又會發(fā)生什么樣的故事?在教學《爺爺一定有辦法》最后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小老鼠一家,只有圖畫,并無文字,可讓孩子小組合作試著給這些圖畫配上文字。孩子動手實踐,感受著創(chuàng)作的快樂,更激發(fā)了孩子對繪本的熱愛。
這只是筆者自己在繪本教學中一些嘗試和體會,筆者還要不斷探索,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繪本閱讀指導課,讓低年級段的孩子真正地去“閱讀”繪本,為將來向純文本閱讀的過渡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