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 "五神廟前
時間:2014年7月8日
地點:右玉縣馬營河村
其實,在馬營河的古戲臺上轉(zhuǎn)悠時,后來和我們聊了大半天的李老漢就從西邊的巷子里出來了,他一手拎著香袋和馬扎,一手撐了根拐杖,慢慢慢慢移向戲臺對面的廟宇。等我們再轉(zhuǎn)過身時,他已在馬扎上坐下來,腿邊擱了那袋香,屁股下的馬扎離北邊的廟門只有幾步遠。古戲臺和廟之間是水泥硬化過了的小廣場,有幾畝大,收拾得連根柴火棍都看不見。廣場上還有幾個美院學(xué)生,對著戲臺,在畫布上涂抹著什么。
不用說,他們也是被這古戲臺吸引來的。
怎么說呢,這戲臺,是朔州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座古樂樓,明代遺存。這兩年我做田野調(diào)查,看到過不少元明清三代遺留下來的樂樓,但這樣恢宏、豪華的建筑卻不多見,幾乎要飛起來的檐角,雕了各種圖案的梁柱,每一個細節(jié)都精雕細刻,極為講究。戲臺東墻外部墻體嵌有一塊石碑,我試著讀了讀上面磨損得厲害的文字,能看清的也只有“康熙”兩個字。據(jù)說當年康熙皇帝西征噶爾丹獲勝歸來,在殺虎口慶祝了一番后,為了關(guān)口的長治久安,在馬營河村留下了一部分隊伍。都是些正藍旗子弟,在村里駐扎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出資修復(fù)了這座當時已破敗不堪的漢族神廟。滿人修漢神廟,據(jù)說這是戲劇考古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座,意義非同尋常。
當時,這古戲臺還只是神廟的附屬建筑,坐落在外院里。作為一種演出場所,古時的戲臺一般和神廟相對而落,兼有娛樂、教化兩種功能,以此維系宗族關(guān)系、強化宗族威嚴。據(jù)朋友講,每逢傳統(tǒng)廟會,這里依然人來車往,連周邊村子的人也趕來看紅火,使得這個落寞的小村莊平添了幾分熱鬧。
從戲臺上下來,便穿過廣場往廟里而去。
經(jīng)過那幾個學(xué)生身旁時,我駐足看了看,一個畫架撐著的畫布上正好有古戲臺的模樣,很像我看過的這座,又有點不似。畫畫的是一個圓臉女生。我遲疑了一下,問她是寫生,還是創(chuàng)作?女生倒也大方,說她的寫生一直是把眼睛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畫在布面上。我笑笑,覺得她說得有點意思。聊了幾句,知道他們是打北京來的,在右衛(wèi)鎮(zhèn)已經(jīng)住了幾天,每天畫一個地方,殺虎口畫了一天,鐵山堡畫了一天,右衛(wèi)鎮(zhèn)畫了一天,破虎堡畫了一天,今天是專來畫這老戲臺的。上午就由老師領(lǐng)著來了,另一部分人在村北的古堡那邊寫生。
那古堡,我們進村時先看了。
資料說,古堡建于明嘉靖年間,呈正方形,墻體有近四米之高,現(xiàn)已殘破不堪。這座軍堡在當時非常重要,駐有操守1員,士兵200名,馬13匹,與沿線類似的堡子共同構(gòu)成了抵御蒙古瓦剌騎兵的邊防線。到了清順治年間,隨著軍事形勢的好轉(zhuǎn),堡中不再駐防官兵,成為民堡。經(jīng)過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如今,黃土夯筑的堅硬墻體有多處倒塌,南墻成了一道土塄子,角臺也只剩了東北角一座,不過,整個城堡的輪廓看上去仍十分清晰。外面的城墻下,不時可見人們隨意丟棄的垃圾,有塑料制品,也有舊衣服、舊鞋、舊帽子、女人的乳罩,以及不知是人類還是動物的一兩根骨頭。一個放羊的老漢告訴我們,自他記事起,堡里就無人居住了。
和畫畫的學(xué)生們聊了一會兒,再到了廟前,老漢不見了,只有那袋香站在馬扎旁。香是那種普通的板香,排列得齊齊整整地豎在那里。
朋友說,這廟叫五神廟,傳到清代,有過兩次大修,到了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又維修了一次。最近這些年,縣里打造殺虎口旅游區(qū),因馬營河與關(guān)口相距不過五公里,便請了專業(yè)人士對這廟進行了一次大的維修,投資近200萬元。五月份剛剛完工,開光那天朋友還過來看了看熱鬧。
正殿里供奉的是以龍王為主的“山、火、水、土、禾”五神,這大概也是廟名的來歷。
關(guān)于這廟的稱號,朋友說縣志里還記有幾種版本,五圣廟或武神廟,等等。但我更喜歡“五神廟”這個名字。廟里的“五神”給我的感覺,很親和,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記憶,土生土長,底層質(zhì)樸。說實話,在別的地方,我還沒見過這種把農(nóng)業(yè)時代的主要崇拜神排列得這么齊全的廟宇。
從廟里出來,見那幾個學(xué)生身旁多了兩個女人,想必是村中的婦女吧,說話粗聲大嗓的,也不知在交涉著什么。過去一看,一聽,明白了,是一位婦女讓那個圓臉女生畫畫。紙張是婦女自己帶來的,那是一張背面印著汾酒商標的硬紙板。她讓女學(xué)生在這張紙板上給她畫條魚。女學(xué)生可能說她不會畫魚。這位婦女不相信,我們過來時,她正在跟女生嘮叨:你們吃的這碗飯,能連個魚都不會畫?這不很簡單嘛,我們村的二后生也會畫,畫得可像了,可惜他出去做工了。女學(xué)生嘴張了張,大概是想作些解釋,但又知道肯定解釋不清楚,于是有些無奈地找了根鋼筆,在紙板上畫了兩條弧線,上面一條,下面一條,兩條弧線其中的一頭作了交叉。婦女看了之后,眼睛一下睜大了,臉上的表情變得凝重起來。
你畫得不對,我見過的魚都是三條尾巴的。她幾乎是很嚴厲地說出了內(nèi)心的看法。
女學(xué)生扭過頭沖著她的同伴吐了一下舌頭,又掉過頭來,匆匆給站在她面前的村婦畫了一條三尾巴的魚。
你等等,我去給你拿個樣子來。女人說罷,匆匆走開了。
沒過多久,那位村婦夾著一卷東西回來了。她飛快地在腳下的地面上展開了那卷東西,那原來是一張花紅柳綠有金魚圖案的鋪炕的油布。女學(xué)生看過后,“哧”地笑出聲來。村婦指著其中的一條魚說,妹子,你就照著這個樣子畫,我就要這個樣子的魚。女學(xué)生又吐了一下舌頭,但還是埋下頭來,照著油布上金魚的圖案,很賣勁地,一筆一筆的,端端正正地畫,終于是完成了一條。
這下行了,這才像個畫家。村婦臉上滿是笑。
行了?女生也笑。
妹子,你幫了我大忙,這下我就能用它做刺繡了。村婦高興得不知怎么是的。
做刺繡?女學(xué)生有些驚訝。
村婦點點頭,忽然又把臉轉(zhuǎn)向我,你們是來干啥的?跟她們不是一伙的吧?
我搖搖頭,不是,我們來看戲臺。
村婦“哦”了一聲,那你們是記者啦?
我又一笑,不是,路過看看。
旁邊那個婦女說,記者會來咱們村?窮的,要甚沒甚。
先前那個女人又要說什么,這時,從遠處傳來一陣三輪車的突突聲,夾雜著嗓音尖利的地方小戲的聲音。不一會兒,車就開到了戲臺前,車上裝滿了舊紙箱、空酒瓶、空飲料瓶,生了銹的高音喇叭綁在司機的駕駛棚上。司機是一個臉曬得黑黑的年輕人,高個子,紅背心,大褲衩,很精干的樣子。顯然他常常進村,認識這兩個女人,跟她們呱噠起來。我站了一會兒,聽不到什么新鮮內(nèi)容,便和朋友往村中走。
這村子也就南北一條主街道。往北一拐,就看到了那個老漢。他坐在廟墻西側(cè)的路沿磚上,腿邊放著一根拐杖。隔著水泥馬路,對面院子的磚門樓兩旁,坐了兩個人,一個五十四五歲,一個二十來歲。再往北,一直看到路的盡頭,也沒一個人影兒。老漢顯然在和對面的中年人拉呱,不跟這個人拉呱,可能他就再找不到說話的人了。
畢竟,這村子沒多少人了。
進村前,我用手機上網(wǎng)百度了一下,對馬營河村的情況知道了個大概。村位于殺虎口旅游區(qū)境內(nèi),北距殺虎口五公里,南與右衛(wèi)鎮(zhèn)毗鄰。全村66戶366人,耕地2440畝,林地4989畝。還有一個不可忽略的信息是,縣里試圖在此村打造古堡文化公園品牌,近年逐步對原來的古堡、五神廟、古戲臺周邊的房屋進行了拆遷,對村中道路進行了硬化、綠化、美化,配套了亭臺樓榭工程,“如今的馬營河已成為一個美麗的鄉(xiāng)村”。
不錯,村子確實美麗,但進來后卻感到太孤寂了。歷史太喧囂,今日又太沉寂,靜得就像一個夢。
在老漢跟前停住,搭話。
這兩年的鄉(xiāng)村行走,我得出的體會是,盡可能不去或少去打擾村干部,作為村子里的“頭羊”,出于種種顧慮,他們很少說出真實的情況。還不如在街頭跟村民聊聊,或許還能聽到一些真實的聲音。但跟村民們說話,又不能被看出是專門來的,不能直奔主題,否則,他們或者會太拘謹,或者會有所戒備,怕不慎說出的話會給自己帶來麻煩。當然,也有些村民無所顧忌,想說甚就說甚,想罵就罵誰,但這樣的人畢竟太少了。
那香是您的吧?我問老漢,怎么不守著,跑到這兒了?
來不了幾個人的,十天也賣不了一板。你們打哪兒來的?老漢笑道。
我不加思索地說,大同,聽說這廟不錯,來看看。怎么,上香的人不多?
有倒是有,可沒幾個買香的,都是看一眼就走了。這地方的人,不像南方,不習慣燒香拜佛,來了就是看看。
甭聽他瞎說,對面的中年人插話說,他是個買賣人,習慣了賣東西,不賣這也要賣個那。
還不是沒錢嘛,有錢誰想做這?老漢搖搖頭說,每說一句話,他的喉嚨和肺部都風箱似地呼呼直響,我在旁邊聽得很清楚。我懷疑他有肺病。如果沒這個病,他應(yīng)該很健康。他的臉色很正常,曬得紫紅紫紅的,讓那件豎道T恤衫襯得越發(fā)有精神。但是明顯地,走路,說話,都會讓他的肺部承受不小的壓力。那根拐杖像個道具似的擱在他腿邊,桿身是不銹鋼的,撐手是塑料的。
中年人慢悠悠地說,你還沒錢?那些年就掙下啦。
那些年都做些啥買賣?我問。
老漢說,賣些小零碎,紅棗黑棗柿餅啥的,跑口外。
人家年輕時當氈匠,后來不時興了,又做買賣,本事人。中年人說。
老漢搖搖頭,本事啥呢,也就好走竄,做點小買賣,養(yǎng)家糊口了。
從香又說到了廟,以及枝杈探出廟墻的老樹。這棵樹,老漢說,有百十來年了吧。我小時候進廟院里玩,這樹就有了,有這么粗了。說著伸出兩只筋脈凸顯的手臂比劃了一下,大約是比碗口稍粗一點。他說,過去打仗,這樹吃過槍子,步槍的子彈,從這頭穿到了那頭。廟過去很講究的,房子也氣派,鐘樓是六棱的,挺好看。年長日久,廟院塌得沒個樣兒了,“四清”那陣子,廟里的神像給毀了不少。重修了后,沒少投錢,蓋得還是不如原來的好,你看那鐘樓,他們蓋不來,蓋成了四棱的。我原先在廟東頭有處院子,鬧旅游區(qū),讓我搬,給了五幾萬塊錢。
中年人忽又慢悠悠扔出了一句,你這茬兒不好惹,鄉(xiāng)里敢不給?
老漢又笑,我不好惹?那是沒拆你的院子,要拆的話,你比我都不好惹。其實在廟周圍住的人都沒出息,在別處批宅基地沒關(guān)系大隊不給你批,好地方都給了有關(guān)系的會舔屁眼兒的人,我們這些人只能在破廟跟前住。那時候在廟前住都覺著陰氣重,都不想住,可又沒一點辦法。當時根本沒想過日后要拆遷,還給錢。有人眼紅我們,那是瞎眼紅,咋他們當初硬要急屁猴似的買煙買酒尋干部批好地呢?
中年人說,還是你有本事嘛。
老漢仍是不緊不慢的樣子,我有本事?有本事,能連個低保都鬧不下?有本事,早像你在口外發(fā)大財啦。
我就把目光轉(zhuǎn)向中年人,問他在口外做什么。中年人有氣無力地說,沒個啥做的。我說,做什么?中年人還那么有氣無力地,沒個啥可做的,包點工程。我說包啥工程?他說,養(yǎng)了掛鏟車,有工程了就去做做。老漢也插了句話,他們父倆個都去,那個是他大小子。中年人接著說,這幾天沒工程,鏟車動不了,就回了村。今年煤不好賣,二百塊錢也沒人要,經(jīng)濟不景氣,都受了影響。說完,不吱聲了。
我掏出煙給他們抽,中年人猶豫一下接住了,那個小伙子說不吃。又給老漢,老漢拿著煙仔細看了看,好煙啊,芙蓉王。但只抽了幾口,馬上又擰滅了,連我都聽得抽過煙后他喘得更厲害了。那半截煙被他卡到了耳背上。我說,你有肺病吧?老漢點點頭,肺心病。我說,那還抽?老漢笑笑,抽得少了,一抽就咳。
我們村傍大路,從古到今出去的人多,做啥的都有。過去,傍著殺虎口,跟北邊的人做買賣?,F(xiàn)在,有能耐的人也都出去了,留下我們這些沒使用的棺材瓤了。老漢說。
我說,老了也該歇歇了,你幾個孩子?
老漢便說起了他的家事。他姓李,今年75歲,老伴跟他同歲,他們生了兩個小子,三個閨女。大小子在村里種地,二小子在煤礦做工,還有個女子在油坊(縣城)開了個門市。幾個孩子生活都還可以。我插話說,他們經(jīng)常回來看看你老倆口嗎?老漢搖搖頭說,不?;兀济?,有老大守著就行,有個頭疼腦熱的能過來看看就行了。我說,給你錢嗎?還沒等老漢說,中年人又扔出一句,他錢也花不了,用孩子給?老漢又給逗笑了,對對,我錢多,多得連低保都不稀罕。
我說,沒給您辦低保?
老漢說,得罪下鄉(xiāng)里人了,不給辦。
中年人忽然又扔出一句,你這號人還想要個低保?政策是照顧窮人,不會給你肥肉上加膘的。
老漢便搖頭,嘿嘿嘿地笑。
我說,聽你話里有話,到底怎么回事?
老漢說起了自己的委屈。
前幾年鐵路占地,錢都撥到了鄉(xiāng)里,可是鄉(xiāng)上人悄悄地不吭聲。他聽說后去找,鄉(xiāng)上說他手續(xù)不全,他就一趟趟跑。跑得次數(shù)多了,鄉(xiāng)上人煩了,說他沒事找事,“挪人呢”。他火了,跑得更狠了,也更勤了。最后還是跑下來了,但也把鄉(xiāng)上人得罪下了,不給辦低保了。說他又是掙拆房費,又是掙占地費,手里有錢,不在照顧的范圍。我不知道真實情況,不敢聽信老漢的一面之詞,比如鐵路占地這么大的事,作為一級政府,怎么能不公開呢?老漢看出了我的疑惑,解釋說,客人你不知道,公章不在村,由鄉(xiāng)里代管,章在他們手里,想蓋啥章蓋就行了,村里的干部根本不知道。我還是有些不相信,村里的公章怎么能由鄉(xiāng)里代管呢?我說,最后你還不是知道了嗎?那村里人都要上了嗎?老漢說,總共也沒幾戶,都要上了,又不是鄉(xiāng)上的地,不是他們家的。
我不知道這究竟怎么回事,又是怎么個過程。但從中年人時不時扔出的一半句話可以判斷,老漢不是那種窩囊廢,占了道理就會為自己的利益去爭取。這可能跟他早年走南闖北做買賣的經(jīng)歷有關(guān)。老漢面樣挺綿善的,但他說起那件事時卻很生氣,額上和胳膊上的青筋繃得老高,看了有些怕人。
我就去找他們要,他說,我就不信要不回。
看來,那事真?zhèn)怂男摹?/p>
我朋友盯著他一只手臂看了半天,忽然抓住了問,您是不是常喝酒?看這血管,不正常。老漢說,年輕時喝,現(xiàn)在不敢了。
我問老漢到底去鄉(xiāng)里找誰了。
他看了我一眼,不吱聲了。
我想他可能是怕說出來給自己帶來麻煩??此豢谝粋€低保的固執(zhí)勁兒,心里肯定還惦記著那點錢呢,想把事辦成,但是因為在占地要錢的事上帶了頭,他又有些底虛,不愿和鄉(xiāng)上人撕破臉,結(jié)太深的怨。他們本來以為自己有理,但因為一趟趟地往鄉(xiāng)里跑,又覺得把人家得罪下了。我能聽出他對鄉(xiāng)上的不滿,但他又不想把牢騷話一股腦兒都發(fā)泄出來。我不知他領(lǐng)的那點占地款和拆房款都哪去了,是給兒女們分了,還是存到銀行了。聽他的意思,他現(xiàn)在就靠國家給的一點錢生活,他每個月領(lǐng)65塊養(yǎng)老金,還有一天一塊的生活補助,加起來,每個月是95塊錢。從他的話音里聽得出,他把那點占地款看得很重。
老漢說,不得病還好,得了病這點錢就不夠用了,問題是吃五谷哪能不生災(zāi)。他年輕時當氈匠,每天吸進的都是氈圪毛毛,弄下毛病了,矽肺,肺心病。那時死受也掙不了幾個錢,還不如現(xiàn)在的女人,現(xiàn)在的女人挖一天樹坑,也能掙八十塊。那時候掙的錢真可憐,可憐不說還弄下了病。感覺不行了,就住幾天醫(yī)院,出了院給報銷一部分,可費用太貴,不報銷的那部分他承擔不起。客人,也不知你們在哪個部門工作,現(xiàn)在的鄉(xiāng)上有權(quán)著呢,哪個部門都是實權(quán)派。
我笑笑,我們是沒權(quán)派。
老漢也笑,不怕你們受制,一看你們就沒權(quán)。
我一怔,這也能看出來?
老漢說,當然了,實權(quán)派不會跟我這個沒使用的人,一站就是一下午,人家鼻子跟你哼著說話呢。對了,你們不是記者吧?
這時,那個中年人又插了一句話,記者會來咱村?要吃沒吃,要喝沒喝的。他這一說,我想起了廣場上那個婦女說過的話。太相似了,像一個模子拓出來的。聽得出,他們都覺得他們的村莊很貧窮,不像媒體宣傳的 “是個美麗的鄉(xiāng)村”。也或許,那些宣傳夸大了事實?或者,是村民們對村莊的要求太高了?這就不得而知了。
我們離開時,廟前的三輪車早開走了,那幾個寫生的美院學(xué)生也走了,廟前顯得空空蕩蕩的。
三十四 右衛(wèi)鎮(zhèn)的耶穌堂
時間:2014年7月7-8日
地點:右玉縣右衛(wèi)鎮(zhèn)
從馬營河村出來,跟朋友去了他教書的右衛(wèi)鎮(zhèn)。
十年前我來過這里一次,印象是,青石路,土城門,古舊,樸素,寧靜。還知道,這個邊塞小城,在歷史上曾有過極為重要的軍事地位:周伐獫狁,秦擊匈奴,唐征突厥、契丹,宋戰(zhàn)遼、金,明抗韃靼,演繹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面。這里也是唐代名將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攻占靖邊軍,實現(xiàn)唐軍由潰退到反攻、取得首次大捷的地點。在清代,它是朔平府治所在地,依托北面十公里處的殺虎口,成為蒙漢民族的融通之所、晉北的貿(mào)易中心。但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卸去了征戰(zhàn)的甲胄、繁華的外衣,一副典型的北方農(nóng)村小鎮(zhèn)模樣了。
鎮(zhèn)子?xùn)|西南北都筑有城門,卻都是重新修過了的,翻新的痕跡太明顯,嶄新的門樓與破舊的城墻恰成對照,顯得不倫不類的。好在人心里還藏著些規(guī)矩,知道那滄桑的土城墻動不得,這就留下了一些在我們看來很有些詩意的老風景。土城墻是明代遺存,原先用石條與青磚包裹著,朋友說,老早以前,就是民國時期,也不準動城墻上的青磚,但后來隨著一次次政治運動的開展,人們漸漸對這些古舊的東西失去了敬畏,城墻上的磚幾乎都變成了居民們蓋房子和壘豬圈的材料。他父親小的時候,城墻上的磚還在,后來鎮(zhèn)上的人只要動工,就直接去城墻上扒磚。城墻外有幾間舊房子,據(jù)說是原先的汽車站,大門上方的墻上還留存著一個七十年代的口號:“繼承毛主席的遺志,聽華主席的指揮?!边@讓我不由聯(lián)想到了公路上見過的另一條標語:“昔日走西口,今日走鴻運。”
當然我在路上也看到了夢一般的樹林。那么干凈,好像有人每天在清掃一樣,那是畫里和想象中才有的美景。樹種并不稀奇,都是些普普通通的楊樹柳樹,花草也是常見的,葉片卻出奇地綠。我由不得停下車來,在林中站了一會兒,聽里面的鳥叫蟲鳴,以及牧羊人的吆喝聲。我想,那些生活在林中的鳥蟲是多么幸福,熱愛生活和自然的人,就該在這樣的林子里做每一棵樹的朋友。但是這一帶的村莊卻越走越空,貧困使村莊里的年輕人奔向了嘈雜的城市,卻將樹林和小河留給了我們這些尋找詩意的城里人。
從西城門進入,走不了多久,便是從前繁華的十字大街,當然也不能說現(xiàn)在就不熱鬧了,小販們依然扯著嗓子在吆喝。也依然是原先的格局,只是沒了林立的店鋪商號,沒了將軍府、都統(tǒng)府等眾多府衙廳署,沒了社稷壇、先農(nóng)壇及各種官觀寺廟,沒了明倫堂、玉林書院等大小儒學(xué)學(xué)堂。朋友說南街還有些老城的樣子,便由他領(lǐng)著往那里走。這條街上還真有些老鋪面,低低矮矮的,有處建筑是過去日本人開的洋行,專營洋布、洋盆、洋火之類。南街靠東有兩處特殊的建筑,一處為教堂,半圓窗戶,中式頂子,并排一處是清真寺,圓門洞,門前為中式八字照壁。
離開南街,又到了城東街路北的舊中學(xué)院內(nèi),看那處古老的寺院——寶寧寺。寺建于明朝天順四年(1460年),當?shù)厝朔Q作大寺廟。寺廟剛剛經(jīng)過了修復(fù),殿內(nèi)的佛像也是嶄新的。相傳康熙皇帝西巡,路經(jīng)右玉,正遇蒙古叛軍噶爾丹部南擾,康熙幾乎被俘,幸虧右玉民眾保駕,才幸免于難??滴趸爻?,念當?shù)孛癖姳q{有功,特將宮中珍藏的一套136幅水陸畫賜與寶寧寺。此后,每年舊歷四月八日浴佛節(jié)就懸掛于寺內(nèi),遠近僧道及居民都要前來禮拜觀賞。我記起自己在省博物館看到過幾幅水陸畫,據(jù)說,1953年,畫就被館藏了。
從寶寧寺出來,已是黃昏,朋友引我去他家吃飯。
那是一處靠近東城門的闊大院子,三間正房,南房起了墻卻沒有蓋。因為早給家里打過電話,我們進屋時,他妻子已把飯做好了。莜面栲栳栳,肉片炒蘑菇,還有幾個涼菜。朋友說這種蘑菇不好摘,長在酸溜溜的圪針下,一天也摘不了多少,所以市面上賣得很貴。吃栲栳栳的調(diào)料,是用麻油炒了“賊麻花”做成的,聞著很香,吃著感覺微辣,但又不同于蔥的味道?!百\麻花”還是小時候吃過,那是一種野生的花卉,小白花,夏天采了晾干,做調(diào)味用。吃過飯,我發(fā)現(xiàn)窗臺上放了兩本圣經(jīng)小冊子。
我問朋友,你看?
朋友笑笑,朝他妻子一努嘴,她正打算信耶穌。
我說,怎么就想起了這個?
朋友說,沒事干唄,有人向她傳福音呢。
朋友的妻子顯然也聽到了,笑笑說,信耶穌也挺好,教人向善的。她說她是前些天去別人家串門子,有人推薦她入教的,還給了她兩本書。但她還沒參加過聚會,她打算這個禮拜天去耶穌堂看看。她說鎮(zhèn)上有兩個耶穌堂,一個是南堂,古老堂,過去讓公家占著,現(xiàn)在房子歸還了教會,已經(jīng)修了,但還沒設(shè)備?,F(xiàn)在的耶穌堂在北街。信耶穌的沒多少人,十幾個唄,男的女的都有。我記起了在左云八臺村的經(jīng)歷,便想不如明天停留一下,繼續(xù)采訪。朋友妻子說,十字街口有個賣饅頭的女人,姓單,信了好幾年了,大概她拿著耶穌堂的鑰匙,你們可去找她問問。
吃過飯,朋友送我去街上一家小旅店,他知道我晚上還要整理錄音,住旅店安靜一些。雖然有街燈,但街上沒幾個人,顯得冷冷清清的。旅店是個大院套,一排溜新房子,顯然是近幾年蓋起的。老板五十多歲,大塊頭,胡子拉碴的,看起來跟朋友很熟,他說也就這個季節(jié)有點生意,前幾天剛住進十幾個畫畫的學(xué)生。他這一說,我嗅到了一股松節(jié)油的氣味,可能有學(xué)生還在某個房間調(diào)色畫畫。
路過走廊的第一個房間,老板說這是他辦公室,請我們進去坐坐。這房間也是他的起居室,擱了一張大辦公桌,一張床。床的旁邊擱了個書架,沒幾本書,邊上一本躺倒的藍皮書也是圣經(jīng)冊子,跟我在朋友家見到的似是一個版本。但是我很快發(fā)現(xiàn)什么地方有點不對勁,細一看,書架旁邊的角落里,一張小桌子上供了一尊金光燦燦的佛像,佛像前是一個香爐缽,里面卻沒一點香灰。
我說,你同時信兩個?
老板哈哈一笑,到底是作家啊,什么都逃不過你的眼睛,不瞞你說,我原來確實兩個同時信,不過現(xiàn)在哪個也不信了。
我盯著他看,為什么?
老板搖搖頭說,不瞞你說,我們這些平頭小老百姓,不信空的那一套,做事一般想得很具體,看有沒有好處,能給我?guī)砗锰幬揖托?,帶不來我就不信。我這旅店開得磕磕絆絆的,當初信教也是希圖保佑我發(fā)財,才燒香禱告的,可是忙乎了幾年也不見有個起色,信不信都一樣,就不信了。
他說得直截了當,我反而不知問什么好了。他后來又說,鎮(zhèn)上人也有信教的,可多數(shù)都這么回事,心里都有個希圖。有人是身體不好,希望能治好病,有人是家庭不和睦,希望家里能安生點,還有的人跟他一樣,圖的就是個發(fā)財。
從老板屋里出來,朋友在我房間又坐了一會兒,末了安頓我休息,走了。
第二天早晨我是被窗外樹上的鳥叫聲聒醒的,看了看時間,還不到六點,但還是爬了起來,往外面走去。多是新建的房子,一排排的,紅磚,青瓦。臨街的房子,門臉上還貼了瓷磚。
到了東城門,又順著土城墻根往南走了走,看到有個爬出來的豁子,便手腳并用爬了上去。城墻還很寬,中間有條踩出來的發(fā)白的路,兩邊是不高的稀疏的草,越往前走,墻越窄,到最后只剩了不到一尺來寬,人離墻跟卻有五六米之高,不敢往下看,看一眼便覺得膽戰(zhàn)心驚。有時可以看到墻邊有一根根突兀而立的土柱子,那是包磚被拆除之后,經(jīng)了雨水的長期沖涮,從主墻剝離出來的墻體,不知什么時候可能就塌了。有人勤快,將城墻流失下來的泥土開墾成了小塊地,種上了一片片土豆,可能是土地肥沃的原因,植株都長得很旺,葉片肥大。還有的地段,城墻則完全倒塌,我不能不找地方下去。這樣爬上爬下,到了西城門時,我已是氣喘吁吁一身臭汗了。站在城門上望去,視野一下變得開闊起來,蜿蜒的蒼頭河一路向北流去,寬闊的河谷里,有一大群白色的羊在草地上漫過,偶爾能聽到放羊人的呼喝,聲音傳得很遠很遠。
下了城門,碰上了幾個孩子,可能看我是陌生人,又在拿著相機拍照,他們便停下來,遠遠地看。我問他們上幾年級了,有的說二年級,有的說三年級。都是些純粹的小鎮(zhèn)孩子,很認真地回答著我的問題。后來,我提出給他們照張相,他們推搡了一陣子但還是很配合地站成了一排,三個男孩,一個女孩。鏡頭里的孩子,純真,頑皮,陽光,自信,那范兒深深打動了我。后來我把照片曬到網(wǎng)上,有個女博士留言說:看了這張照片,我覺得我家的孩子被徹底擊敗了,輸?shù)眯姆诜?!我想,照片能得到好評,可能是孩子們表情和動作里流露出的那種自信太動人了,那是“做”不出的“范兒”??磥碓谕觌A段,農(nóng)村的孩子一點不比城里的孩子差,但是我不知若干年后,這些出現(xiàn)在我鏡頭里的孩子,身上還有沒有那種叫作自信的東西?我真有些擔憂,害怕他們隨著時間的推移,成了魯迅小說《故鄉(xiāng)》里的“閏土”?即便是昨晚見到的那個很有點見識的店老板,不也對未來缺少了一種自信嗎?
從西城門往回走,半道上碰到了找我的朋友,拉著進了十字街口的一家小店,吃了碗地道的莜面圪坨,便又回到了街上。
是上午九點來鐘的光景,這地方已經(jīng)很熱鬧了,街口幾乎被各種攤子塞滿了,汽車開不進也開不出去,司機按喇叭也沒用,到最后不得不跳下車來疏通道路。我們沿攤子看,找,在東北角,終于找到了那個賣饅頭的女人。四十來歲,正在拿桿秤給人稱豆腐皮,腿邊桶里的豆腐還滿滿的,一看就是剛剛出來的。朋友看了我一眼,意思是這就是我們要找的姓單的女人。朋友和她不熟,但巴掌大的小鎮(zhèn),又沒幾個賣饅頭的,所以肯定也不算陌生,那個女人對她也有印象。見我們在攤前站著,又不像是買東西的,那個女人便把目光投向我們,眼神里帶著探詢。朋友向她介紹了我,說明了來由,問什么時候閑下來可去教堂坐坐。女人看了我們一眼,反復(fù)說,我們教會是注了冊的,不是邪門歪道,想問可以問問。朋友看她這么敏感,馬上說,也就隨便聊聊,沒別的意思。女人說,可以啊,不過教堂鑰匙不在我手里,胡姊妹拿著。教堂平時鎖著,只有禮拜天聚會時才有人。然后摸出電話給胡姊妹打,掛了電話后,她說胡姊妹說鑰匙王姊妹拿著。又給王姊妹打,對方卻沒反應(yīng)。她不好意思地對我們說,過會兒再打。朋友說那你先忙,我們等等。
東北角的建筑,過去大約是個商場,現(xiàn)在卻改成了雜貨店,門前擺了鍋碗瓢盆之類的東西。有幾個老漢蹲在那里曬太陽,還有幾個中年人在那里擺了棋攤,這個時候感覺不到一點蕭條,與鎮(zhèn)上的夜晚恰成對照。朋友說,鎮(zhèn)上有中學(xué),有小學(xué),附近好多村莊的人為了孩子上學(xué)都搬來了。
等了大約半個鐘點,攤前來了個女人,四十來歲,領(lǐng)著個五六歲的男孩。賣饅頭的女人馬上對我們說,這就是王姊妹。然而王姊妹說鑰匙任姊妹拿著。于是又給任姊妹打電話,打過后便跟我們聊天。王姊妹對我們的到訪既好奇,又熱心,她說她是為了大兒子上學(xué)搬來的,他今年中考,過幾天就要考了。我問學(xué)習好不好,她笑了笑,說湊乎吧。我們說話時,她的上中學(xué)的大兒子找來了,背上背了個大書包,也不知什么事。我說可以給你們一家照張像嗎?王姊妹說行啊,便將小兒子抱起,又把大兒子拉到身邊,一家三口就進了我的鏡頭。等任姊妹(五十五六歲,領(lǐng)著個三四歲的小女孩)和另一個女人(后來我知道她便是胡姊妹)到了街口時,已經(jīng)十點鐘了。
賣饅頭的女人說,你們先去,我一會兒就過去。
幾個女人就帶著我和朋友往教堂走。
教堂在北街路東一條很不起眼的巷子里,順著街口不一會兒就到了,不知為什么,門窗朝著北邊的巷子開著,三間稍稍凹進一點的房子,東邊迎街掛了塊“耶穌堂”的牌子。任姊妹開了門,又滑起了外面的護窗,請我們進來了。這教堂看著也確實簡陋,東面墻上掛了大大一面寫有“以馬內(nèi)利(音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字樣的張貼畫,正好將整面墻占滿了,畫前放了張支著話筒的小桌子,桌子前除了一條過道,排滿了椅子,椅背后都編了號,大概有五十多把。教堂后面對著門的地方,又挨著放了兩張長條椅子。
朋友說坐下聊。
任姊妹坐到了前面一把椅子上,王姊妹則和胡姊妹坐到了后面的長條椅上。
我問王姊妹,你是怎么想起信耶穌的?是從村里搬到鎮(zhèn)上沒事干了,想有點愛好,還是希望有一種信仰?
王姊妹說,我在村里時也不信,搬到鎮(zhèn)上,房前頭的張姊妹向我傳福音。那幾年我正跟男人生氣,心里不痛快,可麻煩呢,張姊妹說你信耶穌吧,耶穌能安慰你的心。我男人以前是個司機,給人開大車,養(yǎng)下我們那個大孩子就不想開了,嫌開車太受罪,不管我怎么說,他就是不聽。我說你不開車,咋養(yǎng)活我們一家呀?他說,不開車種地,咋也能活吧。我一看咋說也沒用,也不想跟他吵了。心里憋得不行,就看經(jīng)書,跟姊妹們聚會,慢慢覺得心靈得到了安慰。不光是得到了安慰,人也改變了。重要的是耶穌改變了我。對我男人也能包容了。以前我和他兩句話不對就吵,甚至打架,摔盆打碗的,嚇得孩子哇哇哭。信了耶穌后,我對他就能忍能讓了,他發(fā)脾氣時我不跟他計較,等他消了氣再給他講道理?,F(xiàn)在好了,我們挺和睦的。
我覺得她一說起信耶穌,言語就變得書面化了,文縐縐的,這大概都是那些小冊子對她的影響。而一旦說起她們村,男人,兩個孩子,一家人的生活,便又回到了村莊的日常話語系統(tǒng),言語變得土氣起來。
那個村子叫黑流堡,離鎮(zhèn)子十一二里遠,眼下只剩二十來戶七八十口人了。在村的多是五十歲以上的人,她和妯娌算是年輕的了,妯娌也四十歲。村里人離開,多是因為孩子上學(xué),學(xué)校撤并了,想不搬都不行。她從孩子上小學(xué)搬出來,已經(jīng)在鎮(zhèn)上住了八九年了。男人兩頭跑,農(nóng)忙時在村里,農(nóng)閑時回鎮(zhèn)上,所以平時主要是她待在鎮(zhèn)上給孩子做飯。家里種了五十多畝地,主要種些玉茭、胡麻、山藥、莜麥,這幾年種地不像那些年繁瑣,也不用鋤田了,有的是殺草劑,割田也雇人,但還是忙得不行。她剛來鎮(zhèn)上時,還養(yǎng)了只奶牛,擠奶子賣,后來顧拉扯二小子了,顧不上掙錢了。不過家里還養(yǎng)了頭牛,不擠奶,主要是下了牛蛋子(牛犢)賣。去年種地帶養(yǎng)牛毛收入是個兩萬來元,四口人也不多。村里還有個老公公,七十七歲,她嫁過后婆婆就死了,一直一個人過。當時是考慮她男人不愛多說話,沒出息,一直不放心,所以就一直沒再娶。前幾年公公還種十來畝地,今年氣短(氣喘)得不行,他自個留了一畝來地,余下的都給了他們,收入怎樣還不知道。
我說,黑流堡有姓耶穌的嗎?
王姊妹遲疑了一下,有是有,也沒幾個。
朋友笑道,是你傳回去的吧?
王姊妹說,就傳了一個本家妯娌,別人都是一個兄弟傳的。
我說,現(xiàn)在大城市姓耶穌的也不少,有些知識分子也信,單位就有個編輯,每個禮拜天都要去教堂看看,感受一下那種氣氛。
王姊妹馬上說,姓耶穌好著呢,你們也可以信。不管是干啥,信了都會蒙福。然后她順手拿起一本圣經(jīng)小冊子對我說,你看這一章,這一條。我發(fā)現(xiàn)上面有些文字都畫了重重的紅道道。她一邊捧著書念,一邊對我解釋: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在城里必蒙福,在田間也必蒙福;你身所生的、地所產(chǎn)的、牲畜所下的,以及牛犢、羊羔都必蒙福;你的筐子、你的摶面盆都必蒙福。你出也蒙福,入也蒙福。其實,《圣經(jīng)》上有些段落,我也讀過。這不愧是部文學(xué)名著,文辭優(yōu)美,富有感染力。我發(fā)現(xiàn)王姊妹在誦讀時,腰身一直向前傾著,好像是在傾向“神”,兩只手臂又在上揚,讓我想起了電影里有關(guān)教堂的某個畫面。
我說,你們聚會時唱贊美詩吧,能不能唱一個讓我們聽聽?
王姊妹笑笑,然后回過頭對其他兩個姊妹說,要不唱個吧。她對那兩個女人報了個歌名,但任姊妹卻搖搖頭說,記不得了。王姊妹笑笑,多簡單啊,能忘了?后來她又報出了《贖罪的羔羊》這個名,她說我們唱這個吧。另兩個姊妹看了我一眼,雖有些羞澀,卻不再推辭了,三個人都坐到了條椅上,放聲唱了起來:
得著耶穌真有福氣,
世上的榮華怎能相比?
主已揀選我必救我到底,
基督再來一起被提。
神的話語帶著能力,
打開我心門認識了你!
罪人最需要你,
贖罪的羔羊我們頌贊你!
贖罪的羔羊我們頌贊你!
這首贊美詩我在網(wǎng)上聽過,因為是專業(yè)歌手所唱,聽起來自然莊嚴肅穆,讓人內(nèi)心得到一種強烈的震撼。而眼下我聽這三個女人唱,不知是她們不很投入,還是在陌生人面前唱有些拿捏,也或者是嗓子不專業(yè),總之是聽了覺得缺少了某種味道。而在她們身后的墻上,貼著她們在太原小店區(qū)參加“教會福音杯比賽”的合影,照片上的她們穿著統(tǒng)一的服裝,臉上掛著幸福的微笑。
又和任姊妹聊,她今年五十八歲,也沒別的事可干,主要是帶孫子了。她信教有十幾年了,一開始信是因為身體不好,聽說信教能治病,就跟著讀經(jīng),聚會。我說,信教還能治???她笑笑,說其實這個理誰都懂,信教肯定不能直接治病,不過有了信仰,對事能包容了,心胸就會變得開闊些,原來有病可能就沒病了。我說,那你治了病嗎?她說,一般吧,不過好多了。我說,像你這種情況多嗎?
這時,一直沉默著的胡姊妹忽然說了句話,她說真要得下大病,那就得去醫(yī)院看了,信啥都沒用。
中午,我們從教堂里告辭出來時,正好看到在街口賣饅頭的那個姓單的女人進了巷子,推著輛手推車,車上的東西差不多都賣完了。我這才記起她說一會兒就過來的呀,可她卻把這事忘了,或者她是有意要避開我們?她自然也看到了我們,怔了一怔,不好意思地說,才賣完。也沒再說別的,推了車匆匆匆匆地往巷子深處去了。
三十五 "“羊倌畫家”老付
時間:2014年7月12日
地點:大同縣堡村
老付所在的這個村子叫堡村,位于大同縣東南隅的桑干河和六棱山兩個地質(zhì)斷裂帶之間,屬地震頻發(fā)區(qū),1989年以來大大小小發(fā)生過四次地震。我在縣里工作時,常常去這個“老震區(qū)”采訪,但每次去都與抗震救災(zāi)這個“壓倒一切的政治任務(wù)和中心工作”有關(guān),所以,老付沒有出現(xiàn)在我的視野里也就不足為怪了。我不知道他會畫畫,畫得還相當不錯,更不知道他是個“羊倌畫家”。
在我的記憶里,1989年11月那次地震,震感最強烈,震級有6.1級,因主要發(fā)生在大同、陽高一帶,所以稱為“大陽地震”,而堡村又處于震中,受災(zāi)自然最嚴重,一夜之間,老祖宗留下來的上千間土窯洞全部倒塌。不期而至的天災(zāi),讓這個默默無聞的小山村瞬間為公眾所知。震后,雖然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救助,但是落實到每戶人家的頭上卻是杯水車薪,因而在重建家園這件事上,依然是經(jīng)濟條件好一些的蓋起了青磚瓦房,條件不好的,就只能蓋小房子湊合著住了。好在,生活在這個小山村的人們承受能力也強,生活的信念并沒有隨著窯洞的倒塌而倒塌。
此后,堡村又于1991、1999、2010年發(fā)生了三次地震,震級不等,但每次都對村中的房屋有不同程度的損害。1999年地震之后,縣里開始考慮移民搬遷工作,并在距堡村五六十里之處、縣境西部的倍加造鎮(zhèn)劃出一塊地皮,為村民建起安置房,取名“振華村”。2000年,多數(shù)人離開了世代居住的桑干河畔的老村,搬遷至新村,開始了他們新的生活。應(yīng)該說,新村條件不錯,村北不遠處是大同飛機場,西面二十里是大同市區(qū)。但對于習慣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來說,新的家園似乎并不適宜他們生存,倒不是條件不好,也不是政府的扶持出了問題,主要是無地可種。農(nóng)人以種地為生,沒有地,他們又怎么養(yǎng)家糊口?年輕人還好,能接受新思想新觀念,和土地也沒有多少感情,可以選擇進城打工,重新開始自己的生活,而對于那些依靠種地為生的傳統(tǒng)農(nóng)民來說,這個轉(zhuǎn)型顯然很難。因而,村中一部分人一開始就選擇了留守,我要采訪的老付就是其中的一個,而一部分搬走了卻又只會種地的人則過著兩棲式的生活,春天回舊村種地,秋天忙完了再到新村居住。
堡村本來就是個小村子,遷走了那么多人,如今就只剩了幾十口人,安靜得只有塵埃在喧囂。雖然村北就是桑干河,是全省第二大水庫冊田水庫,但水庫有向北京官廳水庫供水的任務(wù),那點水根本指望不上,所以缺水成了個村的經(jīng)濟發(fā)展瓶頸。地表也就一層薄土,下面就是厚厚的玄武巖,想要取用地下水,打到120到150米都沒用。在這些地方,也就種松樹能成活,普通的耗水較多的樹木多數(shù)長不高,堅硬的地下巖石無法讓樹木深深扎根并汲取土壤中的營養(yǎng)。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時,雨水還比較勤,插個柳條子就能長成樹。近幾十年降水偏少,楊樹普遍都長不高,病蟲害也多,樹林里的樹也多是那種“老頭楊”。因為缺少,村里多一半是旱坡地,產(chǎn)量不高,惟一的好處就是出產(chǎn)的黍子比較好吃。但是莊稼的命運并不好,有些年份可能會多災(zāi)并發(fā):春遇凍災(zāi),夏落冰雹,秋遭蟲災(zāi)。
村子大致就這么個狀況,但這都是我十幾年前的印象了。
這次回來,跟新聞中心一個朋友聊天,說到天賦和成長的關(guān)系,朋友認為,天賦會成就一個人,但并不是所有的天賦都有成長的機會。朋友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他大哥,一個就是堡村的老付了。朋友的大哥原是村中的畫匠,能在木柜子上把山水畫得活靈活現(xiàn),毛筆字也不錯,在他心目中,大哥是個典型的鄉(xiāng)村藝術(shù)家。然而近些年,隨著時代的變遷,村子里打柜子的人越來越少,大哥的手藝漸漸沒了市場。迫于養(yǎng)家糊口的壓力,大哥不得不放棄了手藝,開始進城打工謀生。老付是他無意中發(fā)現(xiàn)的,有次他帶了些人來堡村捐舊衣服,看到村中墻板上的畫,畫得活靈活現(xiàn)的。一打問,畫畫的人叫付喜成,是個羊倌,于是到他家看了看,聊了半天。朋友說,如果老付生在城市,有機會進藝術(shù)學(xué)校深造一下,說不準現(xiàn)在也成了當紅的畫家。
朋友的話勾起了我的興趣,于是讓他引著到了堡村。
正是杏兒成熟的時節(jié),村子里房前院后的杏樹樹冠臃腫,枝葉間閃爍著誘人的黃燦燦的果實。村中央有個候車亭,幾個村民蹲在那里聊天。亭的西側(cè)有一排房子,房子臨街這一面的墻板上畫了好幾幅畫,朋友說,這都是老付畫的。我駐足觀看,上面有孫悟空、豬八戒的造型,盡管有些細節(jié)時隱時現(xiàn),但整體說,人物鮮活,意境悠遠,一看就很有些功底。讓我覺得好笑的是,夾在孫悟空與豬八戒間的一幅小畫,一對青年男女相擁著,女的苗條秀氣,男的身材矮小,他的腳下竟然踩著一個小凳子!
朋友指著這幅畫說,有意思吧?
我點點頭,真是幽默,誰說農(nóng)民不幽默?
朋友說,老付不簡單啊,鄉(xiāng)村智者。
我倆正看著,亭下閑聊的那幾個人圍了過來。一個面容黑瘦的村民插嘴說,大喜為這幅畫取了個名,叫小人物也有愛情。
我把臉轉(zhuǎn)向他,誰是大喜?
就是畫這幅畫的付喜成,我們村的畫家啊。那人說。
我一笑,這些畫你們看得懂吧。
那人說,當然懂了,電視上我們也看過一些畫,離我們太遠,沒甚意思,也看不大懂,大喜的畫就不一樣了,他畫得我們一看就知道啥意思,我們認他!旁邊一個老頭說,你們不會是來找他的吧?你們要是記者,就去訪問一下他。大喜是我們村的能人,別看是個沒出息的羊倌,畫得可好著呢。我笑了笑,指著朋友說,他是記者,我不是。老頭馬上說,好像見過,來過我們村。我說,我也來過你們村,不過都十幾年前的事了。老頭搖搖頭說,說笑話吧,不可能,這村窮得,誰來?跟這幾個人聊了一會兒,聽得出他們很喜歡老付。
老付家就在附近,朋友去過,引我進了院子。
院子不大,三間低矮的磚房。老付和老伴見有客人來,趕忙迎出來,把我們引進了他老倆口住的東屋。靠窗戶是一面大炕,鋪了一張花紅柳綠有金魚圖案的油布,地上鋪的還是普通的青磚,靠北墻擺了幾個柜子,柜子的顏色、大小并不一致,看著七高八低的,靠西墻的一架閑置的縫紉機上擺了臺電視,這就是老付的全部家當了。
坐到鋪了油布的大炕上,老付跟我們聊了起來。
老付生于1949年,今年六十五歲,四個子女都在外面有了家室,現(xiàn)在村中只剩了他老倆口。我問他怎么想起了作畫,老付笑笑說是奶功,從小就有了這個愛好。他祖上不是堡村人,是附近另一個村的,三九年秋駐大同的日軍出城掃蕩,將他家的房屋一把火燒了個光,一家人不得不背井離鄉(xiāng),逃到堡村落了腳。老付小時候,爺爺常常對他念叨起當年鬼子兵禍害村中百姓的事,見人就殺,見房就燒,見了婦女就強奸。他一邊聽爺爺講,一邊找根棍子在地皮上畫下鬼子的獸行,越畫心里越憋氣,后來就畫拿槍的八路軍,一槍打爆鬼子的腦袋。畫著畫著,棍子下的東西有了模樣,年少的他也喜歡上了畫畫。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十六歲那年,沒念過一天書的老付就到生產(chǎn)隊當了羊倌,開始給家里掙工分了。后來生產(chǎn)隊解散,村里人分散養(yǎng)羊,這家三只,那家五只,各家單獨放羊有些不值,記起老付羊放得好,就出工錢還讓他做羊倌,一村幾百只羊都交給了他。老付沒念過書,斗大的字不識一個,換了別人,記賬什么的可能就成了問題,可他有自己的辦法,寫不來字他就畫,以畫代字。過去掃盲時,他也是用這種辦法識字,可惜時間一長,都忘了。老付管這叫“畫畫記賬法”。比如袁茂家三只羊,他先畫一個圓圓的餅子,再畫一頂帽子,合起來就是“圓帽(袁茂)”,后邊再畫三只羊,就代表袁茂家有三只羊。比如,劉忠萬家四只羊,先畫一條溪流,再畫一口鐘和一只碗,合起來就是“流鐘碗(劉忠萬)”。這一來,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羊的主人和只數(shù)全都“畫”在了記賬本上。過年過節(jié),有時找不到人寫對聯(lián),他就自己畫字,畫一些高粱谷子,代表“五谷豐登”,畫幾頭牛羊豬,代表“六畜興旺”,院子里門上柱上也貼得滿滿的。
對老付來說,畫畫完全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好,放上一天羊累了,劃拉劃拉就解乏了,有了煩心事,劃拉劃拉也解悶了。但是他家境不行,娶妻生子之后,生存的壓力就更大了,想畫畫也舍不得買紙和筆,四個孩子都等著問他要錢呢。實在手癢癢得不行想過過癮了,就用鞭桿在地上“胡劃拉”。畫村邊的河,畫遠處的山,畫近處的樹,畫樹上的小鳥,畫小鳥飛過的莊稼地,畫偷食莊稼的田鼠,畫不聽話頂角的公羊,畫羊蹄下的草,畫草邊的花,看到啥畫啥,但那時候他根本不知道,這叫“寫生”。在地皮上畫畫,好處是“紙”大,想畫多大畫多大,不過缺點也很明顯,畫下幾天就沒了痕跡。于是就“生方兒”,在玻璃上畫,在墻壁上畫,在煙盒上畫,在門道上畫。畫畫的工具也想辦法解決,燒火的木炭棍,廢舊電池里抽出的碳棒,粉筆頭,在他手里都派上了用場。最奢侈的時候,也買一根紅藍兩色的鉛筆,用它涂一點顏色。然而多數(shù)時候,老付的畫筆都是那些最原始的工具,畫出的也只是最簡單的黑白世界。但這也讓他心滿意足了,能畫就行!
村里人看他畫得不錯,就請他畫窗花,墻圍,他呢,很樂意,沒一點大腕的架子,誰叫都去。孩娃們知道他會畫,就拿來一沓沓紙,喊聲爺或叔,讓他畫整本的“西游記”“水滸”“三國”,他也誰都不碰。村頭那塊墻板成了他展示技藝的園地,墻板高,他個子低夠不著,便搬只板凳站上去畫,一畫就是小半天。他知道村里人喜歡看啥,就變著法子經(jīng)營這塊地,這回畫些三國故事,下回就是水滸故事,這回畫山水,下回就是花草了,板面換得勤,人們看了也覺著新鮮。
畫著畫著,孩子們就大了,或娶了媳婦,或嫁了人,老付的日子也稍微好過了些,可他人也老了,沒精力去放羊了。然而畫畫的心卻沒老,有時夜里夢見一幅畫,早晨起來就拿過紙趕緊畫下,出了街,和人們拉呱著,腦子里驀地跳出個圖案,趕緊找根棍子畫出來?;氐郊依餂]事干,拿過一張紙就畫。老付的炕頭上堆了一沓紙,全是他畫的畫,什么西天取經(jīng)、武松打虎、醉打蔣門神,旁邊還有配圖文字。
我問老付,你不是不會寫字嗎?
老付笑了笑,字是大孫女配的。又解釋說,大孫女家在市里,今年上小學(xué)三年級,挺靈的,學(xué)習可好啦。
我說,你們這可是強強聯(lián)手了。
老付臉一下漲紅了。
我說,你能不能給我畫一幅?
老付沒說行,也沒說不行,卻靦腆地望向跨在炕沿的老伴,對方點點頭笑了,他便找鉛筆,可沒有削好的,他便跳下地,也沒穿鞋,拿了把菜刀削起鉛筆來。朋友開玩笑說,老付你這人倒是有意思,看看,畫畫也得當家的批準?老付笑笑沒吭聲。他老伴哈哈一笑,他還會聽我的?早些年我可說他了,畫那些有啥用,畫上谷黍不能吃,畫上玉米不能掰,畫上羊呀雞呀不能熬肉,可他就是不聽,就要畫,就要畫。
我說,那你現(xiàn)在支持他畫嗎?
女人又一笑,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討吃拿棍子。這么多年了,我早習慣了。再說,他也不會喝酒打麻將,就這么個愛好,畫就畫吧。你們不曉得,他除了放羊種地,別的啥都不會,比腳后跟都笨,你讓他擰個螺絲吧,他不是擰反了就是擰偏了。可你們說也日怪了,他就是會畫畫,畫啥像啥。他說畫畫解乏,我在一旁看著,覺著畫得有點意思,好像真也跟著解了乏。
朋友打趣說,這下你們可是志同道合,夫娼婦隨了。
女人又一陣爽朗的笑。
說話間,老付已削好了鉛筆,將幾張孫女上學(xué)剩下的作業(yè)紙鋪在腿邊,趴在炕上認認真真地勾畫起來。沒一會兒功夫,幾只小老鼠躍然紙上,又幾筆,一枝牡丹綻開了。朋友忽然記起了什么,逗他說,老付你不是會畫美女嗎?給我們畫一畫。老付撓撓頭,又看了妻子一眼,很快進入了狀態(tài)。他先在紙的右半側(cè)畫了一個半裸的美女,乳房結(jié)實,挺拔,小腹光滑,精致,私處卻被一塊絲巾掩住了。然后他在左半側(cè)畫山畫水畫樹,還畫了座廟,頗有些古意。山水和美女結(jié)合起來,看了就有覺著雅。
朋友說,老付你畫得好熟練,是不是經(jīng)常畫???
老付搖搖頭,一本正經(jīng)地說,哪敢,這死老婆子盯得緊呢,這不是你們要求畫嘛。平時要當著她的面畫,鞋底子吃定了。
女人瞪了他一眼,你就瞎編排吧,我管得了你?
老付便笑。
我們也跟著笑。
我說,老付,你就沒想過去藝校,去美術(shù)學(xué)校,學(xué)習一下?
老付怔了一怔,顯得很無奈地說,有幾年想過,也想上個學(xué)校,經(jīng)個師,讓老師指撥指撥,或許比現(xiàn)在畫得好。可這是在農(nóng)村啊,沒條件。這想法也只是藏在心里,不敢跟別人說,怕別人笑話,你一個羊倌,還真想當個畫家啊。
我說,羊倌怎么了,羊倌就不能當畫家?
老付立刻笑了,不能,我從不認為我是畫家,愛好唄。
我說,城里有老年大學(xué),也有教畫畫的,你現(xiàn)在條件也好了些,就沒想過去讀幾天嗎?
老付馬上說,現(xiàn)在也沒條件,我兒子倒是說過這碼事,小孫女也說過,可我不習慣城里的生活,老了,不想這個了。
我說,你有多老?在城里,這個年紀,人生才開始。
老付又一笑,說到底咱不是城里人,真不敢瞎想了,等下輩子轉(zhuǎn)個城里人再想吧。
從老付家出來,天已黃昏,巷子里彌漫著炊煙的味道,嗅著很親切。老付一直把我們送到村頭,車啟動時,他還沖我們擺了擺手。朋友看了車窗外的老付一眼,嘴里又冒出了句話,這世界不乏人才,但太多的人被生活打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