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中,經濟史占據了較重的份量,而經濟史主要涉及西方資本主義發(fā)展概況、我國不同時期經濟發(fā)展過程,以及經濟在整個社會生活中所扮演的主要角色,所含內容跨度大,從古代經濟體制、社會生活概況到現代經濟構建過程,由于經濟史內容與學生距離較遠,多數學生在學習時較為吃力,加上教師教學方法有待改進,加大了高中經濟史教學的難度,對此,本文將進行詳細探究,以找到突破高中經濟史教學難點的方法,從而提升經濟史學習質量。
【關鍵詞】高中經濟史;教學難點;措施
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等聯系緊密,對人們生活、學習與工作也產生關鍵性影響,鑒于此,高中經濟史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經濟價值觀,熟悉當今社會運行的經濟體制、經濟理念、經濟方式在不同時期對社會發(fā)展各方面的影響,使其形成關注經濟動態(tài)的良好習慣,在當今發(fā)展迅速的社會生活中,積累足夠的經濟知識,科學分析經濟形式與個人成長、社會發(fā)展的之間的關系。然而,目前經濟史教學效果不顯著,學生對經濟史內容掌握存在較大難度,高三由于時間短,任務重,更加大了學習難度,對此,下文將針對這一現狀,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1.密切聯系實際,優(yōu)化教學內容
教師在設計高中經濟史課程時,應當在初中歷史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理補充,結合當今社會國家經濟政策的變動與經濟形勢,為枯燥的經濟史內容注入生活氣息,以課堂模擬世界經濟市場,實行分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大國崛起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發(fā)展史”時,首先,教師可進行現場模擬,提問學生: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是哪國?你認為她在哪些方面較為強大?她現階段強大的原因是什么?她是借助哪些方式實現自身強大目標的等,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應根據其回答內容,引出“資本主義發(fā)展過程、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價值、殖民侵略歷史進程、工業(yè)技術在世界歷史形成中的作用”這一教學任務,以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其次,分組進行角色扮演,認命各個小組為當時資本主義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將“資本積累方式”、“工業(yè)發(fā)展過程”等搬到課堂中,以英國代表組為例,引導學生從世界市場形成原因、方式等進行陳述,同時允許其他小組進行辯駁,提出各個國家在形成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其各種行為對其他國家與世界的影響;最后,教師對整個世界市場形成過程進行串講,強調重點內容與標志性事件,并對各個“國家代表小組”進行點評;通過這種全民參與的教學方式,變教師主講為學生主動探索經濟史知識,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提高了教學質量,又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記憶效果。
2.重視反饋,及時調整教學任務
教師應定期詢問學生教學建議,包括教學方式,內容安排、互動活動效果、課后作業(yè)布置量等,從而獲取第一手資料,并依據學生提出的建議,及時調整教學任務與課程安排,以提升教學效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例如,在復習古代社會經濟內容時,例如,在系統復習中國不同時期的耕作方式時,教師可采用對比方法,對不同歷史時期的經濟、文化、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人民基本素質等進行對比教學,以時間為紐帶,將整個發(fā)展過程融合為一體,探究耕作方式隨著時間的推進,其形成的基本原因、具體耕作方式以及對當時社會發(fā)展與技術進步的影響,講解完畢后,應做好反饋信息調查,如果學生對某個知識點存在疑問,教師可實行“問題整理”,即設置答疑環(huán)節(jié),在串講時,號召學生指出不懂之處,在黑板框架上進行羅列,可先詢問已經掌握的學生的看法,再結合教學內容,進行重點解釋,爭取讓每位同學都能熟練掌握古代社會經濟概況。
3.抓住關鍵,突破講解難點
正所謂,打蛇打七寸,要想突破高中經濟史講解難點,也應抓住題目關鍵,能夠透過現象分析事物本質,從而將題目進行及時消化與吸收。例如,在復習“鴉片戰(zhàn)爭后的中國社會經濟”內容時,教師應突破常規(guī)“背誦復習法”,可事先向學生提問相關問題,了解學生的掌握程度,再結合復習計劃,將重點、難點各個擊破,然后找準切入點,帶領學生進入歷史學習狀態(tài),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師:課文提到,鴉片戰(zhàn)爭后,較多的洋貨涌入中國境內?這里的洋貨都有哪些東西呢?
學生:西方國家所生產的產品。
教師:涌入中國,說明規(guī)模大、數量多,那么西方國家是怎么生產這么多產品的呢?
學生:運用機器生產。
教師:為什么洋貨進入中國市場后,打擊了我國原有的手工呢?
學生:洋貨價格低,而且功能多……
通過這樣富有邏輯性的“雨點式提問”,使學生的思維跟隨“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經濟”形成的關鍵原因,抓住該知識的本質內容,從而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4.結束語
高中經濟史教學最重要的是掌握靈活的教學方法,依據學生的興趣、知識掌握程度,并結合多角度的反饋信息,做好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措施的優(yōu)化工作,合理安排教學活動,借助對比、時間關系、影響等對經濟史實行專題講解,找到突破其難點的關鍵,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高三學習的特點,對經濟史知識綜合探究、分析對比,以實現“低投入,高產出”,提升經濟史教學質量,幫助高三學子順利通過升學考試。
【參考文獻】
[1]邵明山.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問題探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9
[2]王欣.高中歷史史料教學實施探究式學習的研究[D]. 河北師范大學2010
[3]江友仙.高中歷史研究性學習中信息技術運用的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07
[4]楊遠方.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策略研究[D].寧波大學 2008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江浦高級中學文昌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