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本課程是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把地理教學更好地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滿足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多樣化需求是課程設計的出發(fā)點。校本課程的設計包括課程簡介、課程內容分析、學生分析和課堂設計四個部分。
【關鍵詞】地理;校本;課程;設計
隨著我國高中地理課程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為促進學生全方位發(fā)展確立了“三維教學目標”。該目標是通過課程實施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如何在課程中有效地引進靈活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把地理教學更好地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滿足社會發(fā)展和學生發(fā)展多樣化需求?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究,合理地運用不同的活動形式“選材施教”?;趯W校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地理校本課程就開始醞釀與編纂了。
一、課程簡介
1.課程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地理情感、意識和能力,滿足不同學生地理學習需求。激發(fā)學生地理學習興趣。
2.課程目標(1)學生增加課外地理知識,開闊知識視野;(2)學生學會運用相關的地理知識去解釋身邊的生產,生活等地理現(xiàn)象;(3)學生能調用知識,分析判斷地理現(xiàn)象背后的成因,并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3.課程內容
在課程理念和目標指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本課程內容具體安排如下內容:
第一部分 天氣,氣象,氣候的自我介紹
第二部分 氣候與節(jié)氣文化
第三部分 氣候與詩詞創(chuàng)作
第四部分 氣候與服飾
第五部分 氣候與美食
第六部分 氣候與建筑
第七部分 天氣、氣候與中醫(yī)文化和健康
第八部分 氣候與農林牧業(yè)
第九部分 氣象、氣候與旅游
第十部分 氣象、氣候與災害
4.課程實施對象和安排
本教程安排在高一年級。需要12個課時。利用第九節(jié)課進行選修。
二、內容分析
《雜話氣候》課程內容的設置淺顯,通俗,感性知識和聯(lián)系實際生活的文字占相當大的比例。特別是自拍的一些圖片讓學生們有親近感和熟悉感。很容易走進學生心中,增加了可讀性。課程內容圍繞著“有用的地理”“趣味地理”“實用地理”編寫文字材料,圖表信息。具體分導言(教師寄語及美文)、正文、插圖(景觀圖、自拍照片、表格、專業(yè)圖)、閱讀(學習方法與竅門)、活動等幾個板塊。其中活動板塊形式有調查(發(fā)現(xiàn)問題)、板報、手抄報、論文(成果展示)、宣傳(社會實踐,走出去)、演講、辯論賽(交流完善)等。每部分都根據內容配有音樂或舞蹈,帶領學生們進入特定的情境中,從感官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三、學生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縣級高中,大部分學生是從農村來的,經濟條件和社會環(huán)境使他們知識面比較窄,視野不開闊。加上中考不考的緣故,從情感態(tài)度上,對地理學科輕視,這樣長期學科歧視導致了學生們對地理有種懈怠與消極,出現(xiàn)難點難突破,重點不重視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馬太效應。面對這樣的學生就要不斷強化地理信息,在頭腦中形成較深的印象。擺脫惡性循環(huán)局面,逐步學好地理知識和技能,提升地理思維能力。
采取自愿報名的方式,根據學生的人數隨時調換授課地點。授課時,學生們圍坐在一起,改變在教室里的座法,座位也可以隨時調整,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平等寬松的環(huán)境。學生們對新鮮事物和變化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這種心理讓他們產生愉悅感。帶著愉悅的心情投入學習,就會提高學習效率。我認為這是一種高層次緩慢提高學習效率的方法,長時間堅持下來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以氣候與我國詩詞創(chuàng)作為示范,進行課程課堂設計。
【參考文獻】
[1]周淑貞.《氣象學與氣候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7.1
[2]余進利.關于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新思考《教育發(fā)展研究》2004年第1期34
[3]許結英.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含義、目的及地位《教育研究》2005年第8期3-4
[4]曾文婕.微型課程:校本課程開發(fā)的新方向《教育科學》2009年第2期21-22
(作者單位:河北省石家莊市無極縣河北無極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