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培養(yǎng)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的理念,強調“學習對生活有用,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思想。因此,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應把地理知識與日常生活常識相聯系,把地理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以地理知識為經,以生活常識為緯,以生活化的教學手段,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地理;生活化教學;生活案例
地理生活化教學即將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案例引入課堂,讓學生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地理現象,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另外,利用生動的生活案例,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幫助學生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課標上提出的“培養(yǎng)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的課程理念。下面筆者將以湘教版教材必修1、2為例,通過具體案例,簡單分析,如何實現地理生活化教學。
一、用生活中的案例導入新課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生活中的案例來導入新課,實現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的生活化。
如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公轉》,在新課導入時,可聯系生活中的常見現象,通過設問導入,如“為什么會有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為什么夏季晝長越短,而冬天晝短夜長?等問題”通過設問,讓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好奇心,并在這種好奇心和興趣的驅使下進入新內容的學習。 再如《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這一節(jié),可運用某天比較特殊的天氣預報的播報內容引入,如:春季西北、華北某某地區(qū)有沙塵暴天氣;冬季天氣預報中常預報:東北、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有寒潮天氣;引導學生一起探究“沙塵暴”、“寒潮”等天氣現象的成因及變化過程。通過具體案例的引導,讓學生更形象地理解地理知識,并有效地將地理與生活結合起來。
二、運用案例,巧妙過渡
在課堂教學,過渡是鏈接各個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橋梁,巧妙的過渡使得整個課堂變得流暢自如。如《地球自轉地理意義》一節(jié)中,可用長江入海口崇明島的案例引入地球自轉的地理知識之——地轉偏向力。
多媒體展示右圖,如圖所示,在長江入海口處,崇明島南岸沖刷比較厲害,卻趨向于與北岸相連,分析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若該河流位于澳大利亞,情況與我國長江入??诘那闆r類似嗎?為什么?
由此過渡,引入地轉偏向力,將身邊的現象與地理知識緊密的結合起來,一方面體現了地理與生活是密切相關,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增加地理課堂的趣味性。
三、運用身邊的案例,將抽象概念具體化
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在地理教學中,教師只有巧妙地引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才能激發(fā)和喚醒學生的課堂主體參與意識,才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運用地理知識。
在高中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和必修3區(qū)域地理中,有很多比較抽象化的概念,學生很難理解,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通過身邊的案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例如:在《工業(yè)地域聯系》一節(jié)中,工業(yè)聯系、工業(yè)集聚、工業(yè)分散等概念,學生較難理解。對于“工業(yè)聯系”有一種類型——“投入-產出聯系”,我們可用“海門疊石橋家紡的生產過程”舉例,棉花由紡織廠紡紗,再將產品送往織布廠生產成布料,布料再由印染廠染成各種顏色,然后再由家紡廠生產出各種各樣的床上用品。這樣前一個工廠的產品與后面一個工廠的原料的聯系就稱之為“投入-產出聯系”,當然,“投入-產出聯系”又可以分為“串聯式”聯系(如,布的生產過程)和“并聯式”聯系(如:美國福特汽車的生產)。
工業(yè)集聚又可分為“空間利用上的工業(yè)集聚”和“專業(yè)化的工業(yè)集聚”。比如海門市海門港地區(qū),聚集了各種類型的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大部分之間沒有“投入-產出”聯系,他們聚集到一起只是為了利用共同的基礎設施,這種聚集屬于前者——“空間利用上的工業(yè)集聚。”而“專業(yè)化的工業(yè)集聚”是有生產工序上聯系的各企業(yè)間,為了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而集聚,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并形成規(guī)模效益。
四、學以致用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知識的形成過程是學生在原有的生活、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自我建構的過程。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課堂需要貼近生活,教授生活中的地理,讓學生學會利用地理知識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
在我們上課的過程中,可通過幾個生活中常見的地理現象來檢測學生對于本節(jié)內容的掌握情況,例如:《對流層大氣的受熱過程》一課結束后,可讓學生解決以下問題:為什么早晨太陽還未升起,但天已經亮了?為什么天空是蔚藍色的呢?在相同條件下,我們海門地區(qū)和老師的家鄉(xiāng)(甘肅張掖)哪個日溫差較大?為什么?
如學生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上述問題,就說明學生對本課內容有了很好的掌握,達到了學以致用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此類的案例還很多,只要善于思考和發(fā)現,就能將地理課堂將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總之,高中地理教學要貼近生活,將生活現象和地理知識有機結合,通過精心設計課程結構,使用學生快速有效掌握所學知識,并能學以致用。同時,通過有效生活化教學讓學生感到地理知識的價值所在,從而使他們找到學習的內驅力。因此,我們新一代地理教師要努力架構起地理與生活的橋梁,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體驗地理學習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陳澄,樊杰.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4
[2]涂少珺.讓地理與生活經緯相交——以生活化教學手段提高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
04:45
[3]白璐.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模式探討[J].中學教學參考,2011,18:82
[4]夏志芳.地理學習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證大中學)